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影响我一生的三年读研时间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31日 12:12:37  浏览量:

影响我一生的三年读研时间

刘斯康[①]

春去春又来,自收到母校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寄至的邮件,已经整整六月有余。虽早早的开了个头,后忙于它事,也就耽搁了下来。今天是教师节,恰逢一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给我打电话,祝余节日快乐,说了一些他的近况,特别提到说他还记得上大学时我曾说过的一句话。说实在的,对于课堂上曾经讲过的一些话,做过的一些事,自己也已依稀可辨,但对于学生他们看来却是字字如真理,句句是名言。而张老师的一言一行,于我来说就是如此。

一、研一享受上课时间

2001年9月,我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刘斯敖等师兄的引荐下,有幸拜倒张老师门下研习区域经济学,这使我们从入门的那刻起便心生感激。

开学后,我们一帮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去张老师家做客。很早就听说张老师有喜欢给他的研究生,尤其是新研究生削苹果吃的传统,对他来说,削苹果是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果不其然,他高超的削苹果本领都让我们叹为观止,他可以把整一个苹果皮完完整整、粗细均匀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张老师会给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削个苹果,看着我们津津有味的吃着苹果、享受着他的杰作,他的眼神里分明充斥着开心、满足和期许。是啊,这人生削苹果的第一堂课,它分明是在告诉我们,生活要注意细节、懂得分享,做学问也要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看张老师削苹果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一种态度。

在研一期间,张老师除了给我们上《区域经济学》,还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这个课程,是研究生期间的主要课程,每次上课要耗费半天时间,从早上八点钟开始,张老师便一刻不停的,给我们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介绍他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坐在下面的研究生,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记着课堂笔记。听张老师上课真的是一种享受,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力度。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在讲课举例中说的关于《粮食放大器》的故事,现在想来还倍感有趣。整个上午的课,一直要上到中午12点,整整4个钟头的时间,我们一上午听下来,个个都略显疲惫,而作为上课的老师,理应更加的受苦受累,但我们看到的却始终是热情饱满、庄重而不失风趣的上着课的张老师,难道他不累吗?!这种反差的悖论,自己做了老师以后,才渐渐的明白:这种躯体的折磨,在精神的追求和鼓励下会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

二、研二享受阅读时间

进入研二以后,课堂上课的环节越来越少了,同学们大部分开始自己到图书馆和资料室,去看一些跟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杂志,我也不另外。通过看书,可以慢慢找准自己的写作研究方向,为发表科研论文和将来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张老师从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多看文章,而且是越多越好,在此条件下可以慢慢的总结出一篇综述类的论文。受此方法引导,时至今日,对我的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等,都还受益匪浅。我头脑中还清晰的记得,我当初交给张老师的第一篇综述文章,是关于讲信用方面的。张老师当时进行了大幅批改,从标题到正文,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页面上红字累累,线条纵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张老师的细心、严谨和独具匠心。

在这期间,我还受师姐影响,去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在那段漫长的看书做题的备考时间里,张老师非但没有责怪我的不务正业,还鼓励我好好准备,争取一次通过。等考试结束之后,他除了关心地询问我考试结果之外,还不忘时机地提醒我要立刻转变注意力,回到专业学习上来,他意味深长的告诉我:做任何事情,有想法了一定要去做,但必须做好。直到今天,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不断地向我要求的目标前进。

三、研三享受“留学”时间

在读研三的时候,我、张磊、李阳和郑丽等几个同门研究生,跟随张老师一起去台州学院学习做毕业论文,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在台州学院学习期间,我们所住的地方是留学生公寓,所以我们也把从金华赶赴台州的这段时间,自诩为留学。我们偶尔会随张老师在台州与金华之间往返,在往返的路上能够和老师近距离接触是很难得的机缘。从临海到金华这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中,总是会接连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刚上车的一段时间内,张老师的谈笑风生。从三门青蟹、到天台城门、诗词歌赋、学界轶事,可谓无所不谈。这样谈了一会儿之后,我们就会听到另一种声音,那就是他的呼噜声。他平日很辛劳,所以坐上车和我们聊完后,不出几分钟他就会睡着了,无论是坐在车的副驾驶位置,还是躺在车的后排,他都会睡得很香。我想他之所以睡得香,正是因为他整日的辛劳。[②]

在台州学院学期期间,张老师就像慈父一样,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关怀备至、细致入微。不但为我们安排了良好的住宿环境,还为了我们生活的方便,特意帮我们事先办好了饭卡;为了便于我们写东西和查阅文章,还不辞辛劳的替我们申请了电脑和上网设备,甚至还人手一张的办理了台州学院图书馆借书卡。看着张老师忙碌的身影,看到张老师头上的白发,我们心生惭愧,但却也无能为力。

虽在临海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但那种安谧、充实的论文写作过程,在我的人生记忆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时至今日,我还清楚记得,夜幕降临时分,和同门学友一起登临江南古长城的点点滴滴。

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的短暂,但美好的记忆却可以恒久。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三年与张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还历历在目。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离开了金华,也离开了临海,和导师见面的机会骤然减少,但科技的发达阻断不了导师对我人生的不断指引,导师时不时的会通过通讯电波,来嘱托和呵护我的每一步成长。作为引路之人,张老师曾在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直接、间接地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现在他仍对我不断地鼓励、支持、指引。他的指引是我莫大的财富,这种财富,时光愈久,愈显珍贵。而感激之情,也必与日俱增。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252~254页。


[①]作者简介:刘斯康,1976年生,男,浙江江山人,硕士,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产业研究。收稿日期:2010年11月15日。

[②]张日波学弟对导师坐车途中的描述甚为贴切,仿佛令人又回到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