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变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8日 23:13:20  浏览量:

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一)企业集群及其形成

1.企业集群的内涵。

前面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企业集群的一种典型形式。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基础,产业集群是以企业集群的存在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企业集群,就是众多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群体组织。

企业集群通常表现为,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具有竞争与合作双重关系的众多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地区,共享外部经济等好处。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松散,相关企业活动前后关联,形成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模式,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柔性集聚体,是具有稳定、持续的强劲竞争优势的生产组织形式。

2.企业集群的形成。

企业集群是经济向心运动的产物。区域经济集聚与分散相反,它表现为一种经济向心运动。这种向心运动形成的物质沉淀,就是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常以特定的区位优势为基础。有的地方原材料供应充裕且质优价廉,有的地方紧挨着市场产品适销对路,有的地方以深水良港为依托运费便宜,有的地方劳动力资源充足平均工资较低,有的地方存在相配套的产业链共享共用信息多,有的地方科技人员云集研发基础扎实,还有的地方具有低租金、低税费优势。这样,由特有优势而节省的成本价值,都会形成自己的临界等费线。如果它们相互交叉,就会出现突破某些临界等费线的费用最小区域,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自己的身边。于是,这一区域便产生了企业集群。

(二)企业集群的类型

企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集群形式构成的。企业集群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标志来划分,一般来说,按产业特征分类是最常见的,如加工企业集群、商贸企业集群、金融企业集群、信息企业集群、物流企业集群、房地企业集群等。如果撇开产业差别,从它们走向集群的原因分析,企业集群又可分成两大类:

1.关联性企业集群。

⑴以区域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为其服务的配套产业、补充产业进入同一区域,并带动受主导产业影响的旁侧产业,以及当地自给性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产业横向联系的企业集群。

⑵以产业链或价值链为基础,吸引前向产业与后向产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相互靠拢,使前向或上游企业的产出品,成为后向或下游企业的投入品,从而形成具有投入产出纵向联系的企业集群。

2.指向性企业集群。

一个企业选择在什么地方开办,要综合考虑原料、燃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销售市场等情况。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有的是原料或燃料产地,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位于交通枢纽上,有的紧挨最终产品市场。拥有某种区位优势的地点,都会对企业所选区位产生一种引力,而它们往往不在同一方向的一条直线上。这样,优化企业的空间布局,不仅要分析引力的能量大小,还要分析引力来自何方。最终确定的某个企业最优选址,应在各种区位优势引力矢量合力最大的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即为该企业选址上的指向。具有相同或类似指向要求的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成为一个团块,就是指向性的企业集群。

现代区域发展表明,落后地区要想实现赶超目标,一项重要措施是,通过提高区域集聚水平,形成和发展企业集群,设法增强当地的能量积累功能。所以,合理的区域集聚和企业集群,既是发达地区保持发展优势的利器,又是落后地区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

(三)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1.区域相关企业高密度分布。数量众多的企业集聚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有利于增强企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企业整体生产费用,获得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2.分工专精而生产富有柔性。集群内众多企业各自有严密而精细的分工,每家企业只需专攻某个产品某一方面的制作,把它们的质量做得很精,批量做得很大,成本做得很低。同时,可以随时依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工艺,或采用计算机集成方法,进行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整个过程具有柔性化特点。

3.拥有一个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集群内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生产链,并与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等构建成一个网络系统。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接触和接近获取各自需要的积极溢出效应,共同推进企业集群的持续创新。

4.依靠向心引力自行发展。企业集群通常是在自发条件下形成的,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产生积极溢出效应,形成特有的向心力,促使集群内不断繁衍出新企业,并吸引集群外企业纷纷加盟,通过自组织的形式达到自我增强。

5.植根于当地深厚的社会环境中。集群内企业往往在同一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以相同文化为纽带连结成相形依存的关系,并创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业规范,形成相互信任的社会资本。这能产生一种“集群胶”,使众多企业粘结在一起,既增强了区域整体凝聚力,又使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所以,企业集群一般具有植根性。

(四)企业集群的演变模式

企业集群产生于不同原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企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由于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发生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集群类型的更替,从而改变企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我国企业集群的发展演变主要呈以下四种形式:

1.发展型模式。企业集群逐步发展成熟,实现了企业集群的升级和档次提高,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企业集群转变。

2.转移型模式。企业集群随成本上升而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特别是一些外商投资推动形成的企业集群,随成本的上升,一旦发现另一区域具有更好的生产经营场所,能够降低成本,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力,就会出现投资的转移和集体迁入现象。

3.停滞型模式。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再向前发展,产品质量停留在原有水平,市场容量难以扩大,集群没有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档次提高发展到更高层次。

4.衰败型模式。由于龙头企业败落,缺乏高市场占有率和高利润率的主导产品,又没有高成长率的新产品,内部过度竞争,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企业集群将逐步衰落,直至在这区域完全消亡。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类型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作用

1.产业集群的含义。

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该企业集群所在的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时,便产生了产业集群。一般来说,产业集群是在企业集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生产领域和一定区域内,一群企业和其他法人机构,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空间经济组织。

国内外文献中对产业集群有不同的称谓,如产业区、新产业区、地方企业网络、特色产业区、专业产品区、专业镇、块状经济、集聚经济等,实际都是指产业集群。又由于产业集群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所以有的资料把产业集群称作企业簇群、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等。

产业集群,是生产集约化基础上出现的。从古代的农业集中耕种,到手工业作坊的集聚区,直至我国目前存在的各个专业化产业区,这一经济现象已经持续数千年。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活力和能量,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也会由于陷入困境甚至败落,对区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现代产业集群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许多企业集群的特征都反映在产业集群上,与企业集群内容相似或重复的就不再赘述了。

2.产业集群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产业集群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有利于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更大优势。

⑵通过推进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产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整体生产费用。

⑶通过经济要素处于相对密集的状态,以及经济活动数量上的空间扩张,促使区域内企业数目增多和企业规模扩大,减少单位产品需要分摊的固定成本。

⑷通过集群网络的学习交流平台,企业可以获取各种外溢的隐性知识,激发新思想,促进新发明,产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制成技术含量和利润率高的新产品。

⑸通过提高促使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形成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集中分布的区域格局,达到集约用地的目的。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产业集群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按产业领域划分的类型。

⑴水平型产业集群,即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

⑵垂直型产业集群,即相互独立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产品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企业集合。

⑶混合型产业集群,即除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群外的其他种类产业集群形式。

2.按产业核心层次划分的类型。

⑴核心层产业集群,由构成主导产业的企业群组成。

⑵内圈层产业集群,由与主导产业有密切关系的补充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群组成。

⑶外圈层产业集群,由企业以外的其他法人机构,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和各种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3.按产业性质划分的类型。

⑴高科技型产业集群,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地区、英国剑桥工业园、法国索非亚等产业群。

⑵传统型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的产业群。

⑶资源型产业集群,如山西的煤炭、云南的烟草等产业群。

⑷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诸暨的织袜、嵊州的领带、温州的制鞋等产业群。

⑸市场型产业集群,如义乌、浦江一带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生产专供商品的企业群,永康、武义一带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生产专供商品的企业群。

4.按集群来源划分的类型。

⑴内生型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内部企业逐渐发展为企业集群,进而演化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产业集群。

⑵外生型产业集群,是指通过引进区域外部龙头企业或区域外部企业集群,带动当地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⑶外资嫁接型产业集群,通常表现为,当区域内部企业已经具备一定集聚基础时,引进国外或境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嫁接到当地企业集群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三、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

(一)溢出效应

1.溢出效应的定义。

溢出效应,也叫做外部效应或外部性因素。英国著名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最先阐明了这一概念,他说,在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中,同时为第三方带来好处或损失,这种附带形成的后果,第三方作为受益者不会支付报酬,作为受害者也得不到补偿。此类受益或受损,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都不由发生作用的双方承担,所以是一种外部效应。对于经济主体来说,如果外部效应带来了利益,称作外部经济或积极溢出。相反,如果外部效应带来了损失,称作外部不经济或消极溢出。据此,不难明白,溢出效应的基本内涵是,在某一经济活动中,“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①]

2.溢出效应的形式。

由于经济行为千差万别,它们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各不相同。有的溢出没有明确的对象化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享受这份利益。有的溢出受体是确定的,只有特定的对象能够获得它带来的好处。有的溢出效应是单向的,例如甲方的经济行为可以影响乙方,而乙方的经济行为却不会影响甲方。有的溢出效应是双向的,即甲乙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存在着互相影响。有的溢出可以加快要素集聚,有利于中心城市增强吸引力。有的溢出能够促进要素扩散,有利于带动外围腹地一起发展。

(二)集聚产生的溢出效应

集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马克思说过,这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②]。集聚能使企业获得节约费用的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企业在相互接触和接近时产生的积极溢出效应。现代经济研究,把溢出效应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罗默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我国产业由于集聚程度偏低,空间配置分散,布局不合理,溢出效益损失严重。这不利于主导产业的培育,不利于支柱产业的振兴,不利于幼稚产业的保护,也不利于衰退产业的调整,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因此,必须深入探索经济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充分利用积极溢出,及时消除消极溢出,以便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三)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

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空间经济组织特征。它通过系统进化的结构演变,促使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不断提高,形成企业集中分布的区域格局,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通过推进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产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整体生产费用。还通过经济要素处于相对密集的状态,以及经济活动数量上的空间扩张,促使区域内企业数目增多和企业规模扩大,减少单位产品需要分摊的固定成本。这些都包含着产业集群产生的积极溢出作用。

1.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产生的溢出效应。

一定区域的产业集群,总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所以,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主要是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

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向心运动,会把众多企业吸引到一定地点,形成区域企业群团。与单独存在的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会更明显,更有效。如何认识企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呢?

假定产业集群内有A企业和B企业。如果A企业的产出,完全取决于本企业的投入要素,不受B企业的任何影响,那么B企业对A企业不存在溢出效应。如果A企业的产出,除了依靠自身的投入要素外,还受到B企业产出的影响,这说明B企业对A企业产生了溢出效应。

如果B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A企业带来了好处,B企业产量的增加会引起A企业效益的提高,是一种外部经济现象。倘若B企业给A企业带来一定效率损失,B企业产量的增加会导致A企业成本上升,则造成了外部不经济。

实践表明,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溢出。如果某企业所在区域没有出现集聚现象,周围找不到相关企业,不可能产生积极溢出,也不受别的企业溢出效应的影响。在分散条件下,企业拥有的信息、知识和技术即使存在积极溢出效应,也会由于无人利用而白白浪费,很难产生积极的外部经济。

倘若该企业与别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溢出,相关企业就可免费获得这种溢出带来的利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水平。在产业集群状态下,信息、知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的社会边际产品,要大于它们分散时形成的私人边际产品。

上述分析可知,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加强集群内企业的相互接触和了解,产生积极溢出,并使各企业免费获得积极溢出带来的利益,从而降低成本,获得节约费用的集群经济。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溢出,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相互吸收与共享。

2.产业集群引起的相关溢出效应。

产业集群在提高区域经济运行密度的过程中,不仅促使企业走向集中,产生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而且促使家庭和公用事业形成集中分布的区域格局,引起它们由于集聚而产生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引起的相关溢出效应,主要来自家庭之间的溢出效应和公共经济的溢出效应。

⑴家庭之间的溢出效应。

家庭成员消费社会产品,并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家庭个人消费虽然与企业生产消费不同,但它也会产生溢出现象,存在一定外部性经济问题。家庭消费的溢出效应,与物品的品种及数量直接相关。一般来说,普通日用品的消费行为溢出效应较弱,而选购品和耐用品的消费过程会出现较强的溢出现象。

假定区域集聚体内有AB两个家庭。如果A家庭的消费受到B家庭消费的影响,提高或降低了消费效用,则说明B家庭的消费对A家庭产生溢出效应。要是这种溢出效应带来了外部经济现象,那么A家庭将会随着B家庭的消费,增加原有消费品的功能,提高价值载体的质量,延长使用价值的使用期限,或者节能省耗,更方便,更安全。相反,A家庭的消费,将会由于B家庭的消费行为而减少效用,或付出更大代价。

⑵公共经济的溢出效应。

公共经济以公用事业为核心,一般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反映基础设施状况的,主要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交通运输网及交通工具,人均居住面积,供电系统与人均可用电量,给水排水系统与人均可用水量,供气系统与人均可用燃气量等。反映服务设施状况的,主要是邮电、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信息产业网及电话机、计算机拥有量,商业和金融网点,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科技人员拥有量与科技推广服务网,医院床位数,人均图书馆藏书,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如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等。

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的中心城镇或开发新区,公共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就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即通过良好的外在化因素,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和劳动者的居住、就业成本,从而更有力地吸引企业和家庭向中心区集聚。

公共经济一旦形成积极的溢出效应,就会通过正效果的外在化影响,为企业带来外部经济。公共经济的积极溢出资源,也会进入个人消费过程,从而提高家庭的消费效用。

与此同时,企业和家庭在中心区的合理集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公共经济的积极溢出资源,减少公共物品的浪费,而且还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溢出,提高公共经济的产出效率。

当然,公共经济与企业和家庭之间也会出现消极溢出现象。在区域集聚体内,企业过度集中,超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承受能力,公共经济就会溢出消极的外部性因素,造成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人口的过度稠密,也会导致公共经济供给不足,溢出消极成份,出现居住拥挤,过度就业竞争等问题。

四、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一)运用综合竞争力分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1.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认识。

产业集群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出生之日,也有衰亡之时。国外学者早已关注它的生命历程,如布诺梭把产业集群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范迪克提出了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理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蒂奇、塞格列和迪尼等人,则探索了如何划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2.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我们在吸收国内外有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为依据,描述它的生命周期运行轨迹。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⑴集群结构,主要考察企业所有制结构如国资、民资、外资,企业规模结构如企业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或产量等,以及相关机构如贸易组织、企业商会、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

⑵集群构成要素的各自功能,主要考察构成集群主体的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等,对促进集群发展和提高集群竞争力所起的不同作用。

⑶集群构成要素的矢量合力,主要考察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企业和政府、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横向关系,以及它们形成的共同竞争优势和同方向合力。

⑷集群整体运作能力,主要考察集群诸多主体各自发挥功能及相互促进作用形成的集群整体功能,如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集群整体的营销能力、集群整体的风险规避能力等。

3.以综合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根据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这个综合指标,我们把产业集群的一般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也称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现把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作为纵坐标,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用来表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如下图。

@K6K76F$X~WYWX`P`C]AGEW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1.孕育期的主要特征。

孕育期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它一般表现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开始创办或通过引进,形成若干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相互之间,尚未出现以产业链或价值链为基础的纵向联系,它们的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

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也不具备集群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特征。所以,此时区域磁场的吸引力比较弱小,生产要素由外围向极点集聚的极化效应不是很强烈。在此期间,本地企业家逐步成长起来。由于企业家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成功的经济绩效很容易被当地其他的经济主体发现并被模仿。

2.成长期的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随着孕育期的发展及企业盈利增多,它的集聚力逐步增强,使大量直接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集聚在一定空间内,形成集群的核心层。随着核心层的实力增强和规模扩大,吸引大量与本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自发地集聚在核心层外围。这意味着集群开始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标志着集群进入成长阶段。这是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与外部经济相互推动而形成的结果。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即一旦产业集聚在某些地区,外部经济就会成为新的企业选择这一地区的推动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如此循环下去。

这一时期,为避免过度竞争和促使集群发展,各种社会网络组织(如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基于知识生产和创造的创新服务体系(如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集群要素也开始形成。企业间开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如展览会、各种论坛)以及非正式的交流进行横向联系。随着各企业在本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一地区的知识扩散效应也逐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从线性式创新逐步过渡到网络式创新。创新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不再由一个企业独立进行,而是通过组织间的互动作用,完成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过程,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也开始提升集群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3.成熟期的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经过成长期后,形成比较完整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体系,开始步入成熟阶段,从而拥有较强的集群竞争力,并逐步趋于稳定。到成熟期,产业集群在一定区域内己拥有数目众多的相关企业,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增长率逐步降低,企业集聚趋于稳定。

同时,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配套的企业,己逐渐发展成为配套的企业群,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在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相关企业的劳动分工更加明确,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相关企业之间彼此既有竞争又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定、紧密的本地创新网络,呈现出基于共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通过集体性组织形成的根植性特征。这种产业价值链体系,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与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另外,集群内的社会网络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开始形成。

4.衰退期的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到了成熟阶段后期,受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的打击或影响,会使其步入衰退期。产业集群一旦进入衰退期,若是无法实施战略调整,它的集聚力将不断减弱,离心力则不断加强。这样,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开始萎缩,竞争力不断下降。

在此条件下,集群成员企业可能纷纷外迁,各种资产被变卖,集群内的原有人才和资本开始流往别处,导致区域资源出现转移现象。随着产业集群的持续衰退和成员企业的不断外迁,这一集聚区最终将出现产业空洞化,不再存在原有的集群。

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存在的拐点

(一)产业集群存在会引起夭折和衰落的拐点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活力和能量,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也会由于陷入困境甚至败落,对区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已有产业集群的区域来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只有确保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施当地发展战略,有效增强区域综合实力。

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一般包含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生命周期会遇到引起夭折和衰落的拐点。为了防止或减少产业集群出现衰退现象,必须研究如何突破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拐点。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拐点的表现

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拐点的图示及分析。

所谓产业集群拐点,就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特殊的、关键的,甚至会发生生命性质变化的时期。准确判断生命周期拐点,可为产业集群及时巩固综合竞争力,保持旺盛生命力,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产业集群的整个生命周期曲线中,通常会出现三个拐点,其中两个为重要拐点:一是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间的拐点,称为巩固点;二是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间的拐点,称为控制点。如下图。

R_EPS~3O]CE3$ZJ~M`$5_YH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拐点

 由图5-5可以看出,在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中,分别有A、B、C三个拐点,相对应有t1、t2、t3三个时点。在t0~t1期间,产业集群处于孕育阶段,生命周期曲线是凸起的;在t1~t2期间,产业集群处于发展阶段,生命周期曲线可能是凸起的,也可能是凹陷的;在t2~t3期间,产业集群处于成熟阶段,生命周期曲线是凹陷的;在t3之后,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衰落,处于衰退阶段,直至走向死亡。在产业集群整个生命周期曲线中,我们把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间的拐点B称为巩固点,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间的拐点C称为控制点。成熟期就处于巩固点和控制点之间。

分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可以看到,从巩固点进入成熟期后,有一个惯性上冲的过程,直到最高点。到达最高点后,由于种种原因,产业集群有一个下滑的过程,直到控制点。因此,成熟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冲阶段(从B点到D点)和下滑阶段(从D点到C点)。在下滑阶段的任何一个时点上,产业集群都有可能进入第二个上冲阶段,直至经过下一个拐点进入第二个下滑阶段,以此反复。因此,一般而言,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集群都有一个反复上冲和下滑的过程,直至进入衰退期。但是,在这一阶段,稳定发展是常态。

2.巩固点是产业集群走向盛衰的分水岭。

产业集群的生命运动到达巩固点后,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上突破,产生质的飞跃,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这样,产业集群的集聚运动趋于稳定,综合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就总体趋势来说它已开始减速而趋向平缓。二是向下滑落,提早进入衰退阶段,乃至走向消亡。这是由于产业集群的离心力或分散力逐渐增强,并超过凝聚力,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要么开始迁徙到区域以外空间,要么难以维持而出现破产现象;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未能及时得以巩固,出现迅速减弱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巩固点第二个方向即向下滑落的拐点,可以出现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成长期的任何一个时点上。

3.控制点是产业集群发展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的D点到C点之间,运行曲线会有一个惯性下滑的过程,但其最终结果同样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停止下滑,回过头来再次向上健康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力重新增强并逐步趋于稳定。此时,产业集群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制度,提高竞争力步入新的发展期,或开始蜕变为更有竞争力的新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走向辉煌。这种结果,可能出现在从D点到C点的任何一个时段上。二是成熟阶段后期的惯性下滑,转变为衰退阶段的常态下滑,而且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不能停止。这样,产业集群凝聚力渐渐耗尽,综合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消失,区域出现产业空洞现象,产业集群消亡了。

六、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

产业集群只有通过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才能突破主产品的技术限制,才能开发出未来可成为主产品的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促使主导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既可向上突破巩固点,又可从控制点起死回生。不言而喻,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是产业集群突破拐点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一)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取决于主导产业生命周期

主导产业的投入产出率高,具有明显的地区比较优势,对当地未来经济成长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是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主导力量和核心部分。

补充产业和相关产业,通常是因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一般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开始形成并融入集群,孕育期起始点普遍晚于产业集群,但衰退阶段又是与产业集群相同的,所以它们的生命周期没有产业集群那么长。而且,它们的兴衰成败尽管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运行走向。

主导产业的作用则要大得多,它的生命周期曲线与产业集群不仅形状大致相同,而且运行轨迹也非常接近,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重合。就持续时间来说,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长度大体相当,有时它的孕育期起始点略早于产业集群。而且,主导产业具有其他非主导产业无法比拟的产业优势,能产生极化效应,引起其他经济活动向产业集群靠拢,形成区域集聚规模经济。通过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可以拉动前向产业,推进后向产业,影响旁侧产业,提高补充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反之亦然。主导产业的兴衰成败,决定产业集群的繁荣与衰落,决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运行轨迹。

(二)主导产业生命周期取决于龙头企业生命周期

1.产业与企业在生命周期方面的联系。

产业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形状大致相同,但在生命周期的持续时间上,一个产业要远远长于一个企业,因为产业生命周期是由众多企业生命周期有机联结而成的。不过,在特定条件下两者的生命周期也会产生重合。生命周期运行轨迹与产业重合或接近的企业,通常是在一定区域产业部门中占统治地位起领头作用的推进型企业,即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构成龙头企业的经济组织,可以是一个工厂,也可以是由若干核心企业共同组成的联合体。

2.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

主导产业部门的龙头企业迅速增长,造成集聚优势,促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从而引起其他经济活动向核心区靠拢,这一过程称作极化现象。极化现象将带来企业集聚、区位集聚和城市化集聚等集聚经济。

极化现象的直接结果就是极化效应,或叫做回流效应、倒流效应。它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外围向龙头企业的所在地集聚,也就是在龙头企业的吸引下,腹地区域的财富包括资金、技术、人力和资源,不断流向主导产业迅速成长壮大的核心区,从而使核心区享有并保持集聚经济的优势。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一定区域的经济活动集中于少数地点上,这些地点只要集聚经济优势尚在,即使早期龙头企业的吸引力消失了,它们仍然可以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繁荣局面。当然,极化效应不是无限的,如果核心区的工资、地租和公共服务费用,以及过度拥挤导致的开支等成本,超过集聚经济带来的利益,就会直接影响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后劲,造成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推进力减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核心区繁荣的现象消失。

龙头企业推动主导产业成长壮大,还会促使核心区不断向周围腹地产生辐射作用,释放自身能量,把产品、装备和原材料等核心区,扩散到外围地区,形成一种与极化效应引力方向相反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大小和强弱,取决于核心区的能量积累状况,实际上,主要取决于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规模和素质。

3.龙头企业决定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

前面分析可知,龙头企业是主导产业的核心部分,是推进区域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会引起区域相关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造成企业集聚,并促使主导产业迅速增长。不同类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对主导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核心层外围单个企业消亡,可能对主导产业生命周期毫无影响,但龙头企业一旦出现衰败迹象,将会引起众多相关企业一起败落,主导产业的生命也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在一定区域中,主导产业延长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千方百计促使龙头企业兴旺发达,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共同发展。在主导产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它的生命周期曲线,是以龙头企业为基础的一个个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包络线。

(三)龙头企业生命周期取决于主产品生命周期

企业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形状大致相同,但在持续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别,企业生命周期是由一系列产品生命周期共同组成的,它要远长于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当然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与某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相重合。生命周期运行轨迹与企业重合或比较接近的产品,一般是具有高利润率、高销售成长率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主产品。

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扩大主产品的市场容量,延长主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增强自己的活力和生命张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龙头企业,除有主产品外,必定还拥有:⑴目前虽不能获利但有良好发展前景,预期将来可以成为主产品的新产品,⑵目前仍有较高利润率但销售成长率已趋向降低的维持性产品,⑶已近生命尽头的疲软产品。

龙头企业的生命周期,实际上是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剔除疲软产品,从而保持足够的主产品来得以延长的。如果龙头企业产品不断走向疲软状态进入衰退阶段,而没有新产品可以补充,这时龙头企业的生命就会随产品淘汰而寿终正寝。与此不同,当一种产品处于疲软状态,生命周期走向衰退阶段时,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产品可以更好地替代它满足消费需求,那么龙头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将以向上攀爬的姿势继续发展。在此条件下,龙头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是以主产品为基础一个个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包络线。

(四)主产品生命周期取决于技术自主创新生命周期

技术生命起始于科技自主创新和开发。科技创新和开发成果,表现为科学上的发现或发明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形成可交给工厂制造的新产品。作为科技成果开发的新产品,是科研机构提供给厂商的样品或样机,不同于企业大批量生产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产品。它从科研领域走向生产领域,存在于科研——生产环节中。而提供给消费者个人消费的新产品,则是从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存在于生产——消费环节中。

科技成果开发,不仅要制造出物质形态的样品,而且关键是要研究出制造该产品的技术和工艺,它涉及产品、材料、装备、工艺流程等自主创新活动。整个技术自主创新的生命周期,就是由这些创新活动共同组成的。

技术自主创新生命周期的曲线形状,与主产品生命周期的曲线形状大致相同,在特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重合的。在持续时间上,主产品生命周期的长度,取决于技术自主创新生命周期的最大时限。当然,一个主产品,可以通过多次技术创新,使自己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综上分析可得出简要结论:要确保产业集群之树常青,不断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必须努力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大力开发未来可成为主产品的新产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主产品的技术限制。



[①]詹姆斯·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M].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30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