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古代文献中有关区域经济活动的记载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7日 08:04:47  浏览量:

古代文献中有关区域经济活动的记载

一、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区域商业活动

区域经济活动,特别是区域商品交换或市场贸易活动,我国古代文献早有记述。《周易》有这样一段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其大意是,通过按一定期限在一定地点组织集市的方式,招来各方老百姓,汇聚各地物产,让大家做完买卖后回到各自的住处,使参与市场活动者得到各自想要的物品。它说明,我国太古神农氏时就已出现经常性的区域商业贸易,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市场。

到殷商,我国城市中居住着相当数量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区域市场。周代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商者的大量增多,商人成了与士、农、工并列的四大社会阶级集团之一。国家还根据各地市场发展的需要,委派专职官员管理各区域市场。《周礼》明确记载着市场管理者的职责:“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2]

我国发展到东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人通过区域贸易活动,获得大量财富,出现了不少名留青史的富商巨贾。据《孔丛子》、《史记》和《越绝书》等古籍记载: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后,开办手工业作坊和商铺,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易,操计然之术,也就是根据各地的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方法,从事贸易经营活动。他特别注意,通过预测不同区域的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抓住竞争引起一定区域商品价格涨跌的合适时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3],没出几年,致资巨万,成为天下富翁。

QQ图片20140522155522 

越国大夫范蠡画像

 孔子的得意门生端木赐,即子贡,不仅在儒家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成就,而且在理财经商上也有卓越天赋。他依据各地市场的供需变化,从事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易,通过贱买贵卖等方法从中获利,以成巨富。

有位名叫猗顿的商贩,从畜养牛羊起家,通过区域贸易活动成为富商。他在贩卖牛羊时,途经河东盐池,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等到区域贸易过程积累起一定资本后,转向着力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销售,成为作坊主兼商人。经营生产和销售池盐,获利丰厚,迅速聚集成巨额资产,史书称其“富比王公,名驰天下。”[4]

著名商人白圭,从事的区域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及其原料等大宗商品上。他通过大量观察不同地区商品交易的繁杂现象,总结归纳出所有地区都可通用的经商原则: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先予后取,薄利多销,自奉节俭。他还特别提出,为了增加粮食货源,应实行“长石斗,取上种”的原则。也就是说,要精心挑选良种供应农家,以增加谷物收成,从而形成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经营粮食买卖的商人,能够注重选择良种提高粮食产量,能够把发展商业的立足点建立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能够考虑建设基础扎实的货源基地,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所以,“白圭被尊为商贾的祖师。”[5]

尽管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商业活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平衡区域市场贸易,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晋代的傅玄指出:“夫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6]这告诉我们,商人靠了解不同区域货物余缺而获得收入。他们起着互通有无、平衡各区域物资余缺的作用,虽其社会地位相当卑微,但他们从事的商业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

二、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区域手工业活动

我国描述和记载区域手工业的文献,几至汗牛充栋。这里,仅选战国初期成书的《考工记》为例,加以叙述。我国自从出现商品交易以来,到达战国初期,历史演进了数千年,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进展,官府已经有能力集中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也能组织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活动。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编写了《考工记》[7]一书,对官府组织和经营的手工业,作了详细记述。该书把从事手工业生产者称作“百工”,并认为百工是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一样,是国家六大职业之一。“百工”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寻找和选择木材、金属、皮革、玉石和陶瓷等原材料,把它们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活动管理方面,已经出现周密的专业分工。那时,各种工匠有自己的专门化技术,有自己可以行使的权利范围,也有自己必须负责的职能界限。

“百工”分为木材加工与制作、金属冶炼和锻造、皮革加工与制造、染色与作画、玉石琢磨、陶瓷产品制造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木材加工与制作的工匠分为轮人、舆人、弓人、庐人、匠人、车人、梓人等7个工种;金属冶炼和锻造的工匠分为筑氏、冶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等6个工种;皮革加工与制造的工匠分为函人、鲍人、韗人、韦氏、裘氏等5个工种;染色与作画的工匠分为画工、缋工、钟氏、筐人、荒氏等5个工种;玉石琢磨的工匠分为玉人、楖人、雕人、矢人、磬氏等5个工种;陶瓷产品制造的工匠分为陶人、旊人等2个工种。为了生产的需要,一个工种有时还可以划分出多个内含的细分工种。

通过专业分工,每个工匠专攻一方面的技术,可以很快掌握这项技术,并十分娴熟地运用它从事产品制造,从而促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手工业生产过程的分工,通常与协作联系在一起。一种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制作,往往是由许多不同工种的工匠,在共同协作基础上完成的。例如,用木材制造马车,“轮人”将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门制作车轮,另一部分专门制作圆形车盖;“舆人”是专门制作车箱的;还有专人负责制作车辕,他们由工种细分角度得出一个新称呼:“轕人”。另外,古代马车多作为战车使用,为此,必须制造出适合战斗需要的兵器之柄,这项工作是由“庐人”完成的。至于制木工匠中的“车人”,则是专门制造牛车的。

 QQ图片20140522155555

 

《考工记》中车制示意图

 《考工记》表明,我国战国初期,区域手工业就已出现规模化、集群型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在产品的原料选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检验和系统计量等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产品的原料选配。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的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原料选配要求。如《弓人为弓》篇,在描述制造良弓时,首先对制弓所需的杆、角、筋、胶、丝、漆等六种原料做出具体规定,认为“杆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接着,阐明选用各种原料的标准和要求,认为制弓的杆材主要有七种,按照质量优劣差别排序,它们依次是柘木、檍木、檿桑、橘枝、木瓜、荆条、竹子;柘木为良弓首选之材,竹子只能制成最差的弓。同时,阐明区分稚牛角、老牛角、瘠牛角的方法。阐明检验优质胶的标准,认为青白的鹿胶,赤白的马胶,火赤的牛胶,黑色的鼠胶,粉饼色的鱼胶,黄色的犀胶等动物胶是上等原料。阐明“小简而长,大结而泽”的筋,适合于制造良弓。最后,对制造良弓所需的丝、漆的要求,也作了说明。

2.产品的生产技术。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的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生产技术要求。例如,在冶炼和锻造金属方面,根据不同青铜制品的要求,确定6种不同青铜合金的成分配比,具体规定如下:用来制作钟鼎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6∶1;用来制作斧斤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5∶1;用来制作戈戟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4∶1;用来制作大刀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3∶1;用来制作削、杀矢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5∶2;用来制作鉴燧之类的青铜合金,铜锡之比为2∶1。这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记载青铜合金成分比例的著作。在利用木材制造马车方面,规定必须把车轮制成正圆形,以便减少它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提高行驶速度。同时,对平地行驶的“大车”,与爬山越岭的“柏车”,在两轮间横木长度的毂长、在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辐长等分别作出规定,使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达到较高的行驶效率。

3.产品的制造工艺。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制造工艺要求。该书载有“湅丝”的工艺:“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湅丝是指把桑蚕产的生丝分类挑选后投入水中煮熟,除去丝胶,制成柔软洁白的纺织原料熟丝。《考工记》描述的湅丝工艺大意是,把生蚕丝浸泡在用草木灰过滤后的温水中七天,再捞出来在离地面一尺高的晾具上摊开曝晒。每日白天把丝放在阳光下曝晒,夜里把把丝悬挂在井水里。这样持续经过七天七夜,才算是完成丝的水湅工艺。该书对冶炼青铜合金工艺也有记载:“改煎金、锡则不秅,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就是说,首先分别反复不断冶炼铜与锡,直到它们各自没有任何杂质,成为纯铜和纯锡,然后按照规定比例用衡器称出铜与锡的各自数量,再经过核准铜与锡的配成比例、核准器件规定的合金重量等两道工序,才能铸造出所需的青铜器具。该书还对冶炼青铜合金的工艺变化过程做出描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它表明,冶炼青铜合金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当铜与锡混合刚入炉熔化时,会冒出浓黑浑浊的烟气,待其散尽后会出现黄白色的烟气,此后接着出现的是青白色烟气。青白色烟气散尽后,出现的是青气,这时说明铜与锡已经完全熔合在一起,接着就可以浇灌到模子中铸成器物了。

4.产品的质量检验。

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质量检验要求。如《轮人为轮》篇,认为可以通过规、萭、水、县、量、权等六种方法,检验马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制造质量。提出:“规之以眡其圜也,萭之以眡其匡也。县之以眡其幅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圆规,来检测车轮外圈是否呈正圆形;可以通过校正直角的工具萭蒌曲尺,来检测轮廓是否规整;可以通过垂直悬绳,来检测轮中上下幅是否对直;可以通过浮在水面上观察沉浮深浅,来检测车轮各部分是否均等;可以通过在车轮中心插轴的洞中填满黄米,来检测毂的中空容积是否相同;可以通过天平衡量,来检测两轮是否相等。另外,《考工记》对如何进行质量检验和管理,作了记述:“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意思说,如果质量检验员发现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那就看作是不合格产品,这样,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说明,为使制成品符合质量要求,当地已经设置专人进行质量检验。《考工记》还指出,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制品,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残次品是不能上市的。《考工记》中体现质量检验的插图,如下图。

 QQ图片20140522155621 

《考工记》中测试弓的张力

 5.产品的系统计量。

从《考工记》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的手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严格的系统计量要求。就计量单位来说,该书出现最多、使用最频繁的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例如,《矢人为矢》、《冶氏为杀》、《桃氏为》、《凫氏为》等篇章,反复出现“寸”、“半寸”、“分”等测量较短物品的长度单位。《轮人为轮》、《轮人为盖》、《车人为耒》、《车人为车》、《辀人为辀》、《韗人为皋》、《弓人为弓》等篇,频繁出现“尺”与“寸”等测量稍长物品的长度单位。同时,这些篇章,对不同器具及其部件的长度,都作出了明确的尺、寸、分等规定。该书的《匠人营国》篇,有这样一段话:“室中度以,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这里出现的“”、“筵”、“寻”、“步”、“轨”也是长度单位,只是它们一般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出现在建筑业的房屋设计中。该书描述梓人制作饮器时写道:“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描述陶人制作陶器时提到:“盆实二鬴”,“甑实二鬴”,“鬲实五觳”,“庾,实二觳,”这些句子中出现的“升”、“鬴”、“觳”,是测量物体体积的计量单位。该书在描述冶炼青铜合金时,提到“重一钧”;其中的“钧”,是测量物体重量的计量单位,合三十斤。另外,该书提到 “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 这些句子中出现的“权”字,实际上都涉及到物体重量的测量,也表明当时已经掌握杠杆原理,能够使用天平和砝码来称量物品。

三、国外古代文献记载的区域经济活动

1.阿拉伯古代名著反映的区域经济现象。

波斯湾沿岸,自古以来就是市场繁荣、商业发达的区域。当地人民赞扬诚实经商,鞭挞商业诈骗,注重商业信誉,认为买卖是否诚实直接关系到生意是否兴隆。阿拉伯古代名著《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有这样一段劝戒市场交易者的话:买主与卖主只要未离开行商之处皆可自由经营。倘若他们在买卖时说实话,不隐瞒商品和钱币的缺陷,则他们的买卖定会兴隆。倘若他们隐瞒商品和钱币的缺陷,买卖时讲假话,兴隆的买卖定会毁掉。

QQ图片20140522155643 

《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封面

 2.西方古代文献所见的区域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贸易活动,不仅早就记载于东方各国的文献中,也很早就出现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荷马史诗的《奥德赛》部分,许多内容与区域经济活动有关,甚至出现了反映区域性差别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带有雇佣劳动性质的区域性工资等概念:奥德赛扮作乞丐,出现在许多聚集到宫廷向他妻子求婚的人面前时,一个求婚者讥笑奥德赛,说要付工资雇他去另一个地区做工。“客人,假如我带你到遥远的田庄去服役,你是否愿意当雇工,去收集筑墙的石头,种植高高的树木,你的工资可给你保证。在那里我将给你全年的粮食,供给衣服,并让你的脚有草鞋穿。”[8]

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是继荷马史诗之后的希腊著名的长篇史诗。它反映希腊城邦形成初期的某些社会情景,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当地小农经济状况,反映了一定区域的农业经济状况。它还主张人们应大胆到其他区域进行市场贸易。这部史诗谈到,等到航海季节到来,把一批合用的货物装上船寻找海外市场,远途贸易,可以获利而归。

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了遏制内部两极分化,在长老会议的统治下,由立法者来库古推出一系列本区域特有的经济政策:先把全国土地分为数千份,公民每户得一份,可以父子相承,但不能买卖、转让或分割。接着,取消了金和银作为货币流通,并规定只用铁钱。铁钱体积大但价值小,以至于40英镑的价值,就需要一间大储藏室来收藏,两头牛来运输。加之,这些铁钱制造时是用醋浸过的,变脆而失掉淬硬,已无法用来制造其他铁器,从而有效地防止货币财富流入其他地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不同城市或村镇的人们根据各自的经济特点,从事适合当地需要的商品生产,是谋生和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他在劝说一位处境窘迫的朋友时说:“你难道不知纳夫利基德就是靠着磨制面粉这类职业,不仅养活自己和奴仆,而且饲养了许多猪、牛,还有那么多剩余用来经常履行各种义务捐献以造福于城市;基列伯靠着烘烤面包供养全家,日子过得十分美满;科利特村的德迈制作士兵斗篷,麦浓制作精致的服装,而大多数墨加拉人制作工作短衫,他们全都以此为生,你难道就不知道吗?”[9]

古希腊其他许多著名思想家也研究过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贸易问题。例如:

色诺芬认为,授予商人特权,充分利用当地港市的贸易地点优势,提供与市场配套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商人来做生意,是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方法之一。他还提议,国家可以象拥有公共战舰一样,也拥有运输商货的公共船只,并且象出租公共所有的其他东西一样,只要有人提出保证,就把它们出租。他说,如果此事可行,那么从这个泉源也可以获得大量的收入。[10]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区域经济模式。他按区域经济运行的要求,为城邦设置了各种职业和相应的基本成员。他认为,商人是城邦必需的基本成员之一,并认为设置市场使城邦内部人们能够彼此交换劳动产品,是确立共同体原则和建立城邦的根本缘由。他还在《法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法律监察员、市场管理员及城市、乡村管理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管理好市场。[11]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在一定区域市场上造成垄断地位,是可以普遍运用的生财方法。

QQ图片20140522155704 

亚里士多德雕像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在一定区域市场上造成垄断地位,是可以普遍运用的生财方法。他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加以证明:米利都人泰利斯以才智出众闻名,世人曾经轻侮他虽有满腹经纶却贫困得几乎难以自给,讥笑哲学并非救贫的学问。某年冬天,泰利斯凭星象学知识预测到来年夏天本区域油橄榄将获得特大丰收,于是他把自己有限的资金作为定金,付给当地的所有榨油坊,由于没有人同其竞争,租价很低。等到油橄榄收获季节,本区域需要榨油的人蜂涌而至,纷纷向他转租榨油设备,凭他讨什么价都愿照付,于是他满载而归,获得大量金钱。

 张明龙名家工作室供稿



[1]周易·系辞下,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86.

[2]周礼·地官·司市,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34.

[3]范蠡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56.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45.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45.

  [6]傅玄.傅子·检商贾,全晋文(卷四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7]流传至今的《考工记》是《周礼》的一部分,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全书共7100多字。《周礼》是先秦时期一部系统记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典籍,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也称之为《周官》。秦始皇焚书坑儒,《周官》与《考工记》同遭厄运。西汉时官府大力搜集和整理藏书,广开献书之路,它们才得重新面世。当时《周官》只剩下五篇,其中《冬官》已经散失,下落不明,于是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使《考工记》与《周官》两书合二为一。到西汉末年,刘歆置古文经学博士,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后来,《周礼》被列为十三经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存在不同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写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由后人补记于战国中晚期。

     [8]巫宝三主编.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

[9]巫宝三主编.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7-38.

[10]门罗编. 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M]. 蔡受百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3.

[11]巫宝三主编.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