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具体原则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7日 09:36:26  浏览量:

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具体原则

划分综合经济区,除了坚持上述一般性原则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把握好以下具体原则:

一、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原则

区内相似性,指经济区内各个组成部分,具有比较接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体表现为区内各地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运输条件、社会体制、文化特征,以及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任务等方面基本相似或一致。区内相似性,有利于集聚发挥当地自然、经济优势的企业,促使区内生产专门化。地区生产专门化,可使当地特定产品的生产比其他地区成本低、利润高,可使这类产品迅速形成规模经济,除了满足本区的需求,还有大量外运用来满足别处的消费。

区际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经济区之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千差万别。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越大,自然、人文环境越复杂,不同地区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就越明显。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决定着各类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一。如果各地都能充分利用这种差异性,集中最能发挥当地优势的生产部门,形成相对利益最大的地区主导产业群和产业体系,制造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就能大大提高全国的经济效率。

QQ图片20140624085025

QQ图片20140624085039

平原耕地(上)与山区耕地(下)的明显差异

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个经济区内部的相似性,体现在不同经济区之间,便是区际的差异性。经济区划,只有坚持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原则,才能准确划定各个经济区。

二、中心城市与腹地相结合原则

一个综合经济区,不管等级高低,都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以便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发展,把区内各部门、各所辖子经济区的经济活动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起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大小。它可以是一个城市集群,可以是一个大城市,也可以是一个中等城市或小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吸引资源和辐射产品的能力,从而决定了一个综合经济区的等级和发展水平。

在多层次、立体型的综合经济区中,一个较高等级经济区通常包含若干较低等级经济区。一个较高等级、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往往以数个规模较小的中心城市及其所辖范围作为腹地。最低等级的城市,则与其直接联系着的乡镇腹地,共同构成经济区系统的基层组织。

因此,划分经济区,必须正确认识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关系,使各类经济区尽可能保持完整的交通通讯网络,保持和谐的上下级城市关系及城乡关系。

三、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相一致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宏观调控主体,不可能对经济区的发展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它的责任是运用一切允许使用的手段,为经济区的顺利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行政区中的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变动经济参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等措施,确保经济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如果经济区完全脱离行政区,显然是难以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的。

同时,目前各地统计资料都是按行政区汇编的。倘若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的界限不一致,那么在探索经济区划和制定经济区发展战略时,就难以利用现有的资料。这不仅会大大增加工作量,还可能由于无法获得某些重要数据而造成损失。

因此,经济区划,要尽可能使各级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的界限保持一致。

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统一原则

经济区是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以一定社会经济体制为基础,是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有机体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表现为特定层次和自具特色的地域社会经济单元。经济区拥有一定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的自主权,并在区际分工中承担一定专门化社会经济职能。经济区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关系。无论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不能完全相互脱离而自行发展。

经济区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一定经济区,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特别是形成了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谐一致的民族、语言和宗教等文化因素,形成了与当地经济运行相协调的心理素质、家庭观念、作息制度和民风习俗。

基于上述原因,进行经济区划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要尊重民族感情、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注意保持民族地区的完整性,确保各区域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快速发展经济。

 张明龙名家工作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