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促进区域繁荣——以浙江为例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09:22:46  浏览量:

01展开图_副本

《促进区域繁荣——以浙江为例》简介

1.本书概况

《促进区域繁荣——以浙江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张明龙任主笔,撰稿人(以章为序):张明龙、徐璐、侯霞、桑媛媛、应晓丽。大32开本384页,30万字。责任编辑为王辉。书号:ISBN978—7—5130—0233—2/F·374(3173)。

本书认为,促进区域繁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浙江在促进区域繁荣方面,作出过许多原创性的探索,以大量先走一步的实践活动,构筑起著名的浙江模式。本书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以浙江为案例,考察其如何促进区域繁荣,着重研究了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以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

2.本书基本内容

促进区域繁荣,是普通百姓长久期盼的日常话题。促进区域繁荣,是各级干部时刻铭记的实践课题。促进区域繁荣,是专家学者着力探索的科学命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学术界对促进区域繁荣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卓有成效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繁荣不断推向纵深,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研究热点也日益增多,需要理论界及时作出解答。浙江促进区域繁荣的诸多实践活动,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各地都在谈论浙江模式,都在学习浙江经验。本书是一支经过专业训练的学术团队,在精心提炼某些浙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其内容梗概大体如下:

⑴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各地都把加快制造业发展,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浙江省台州市抓住世界制造业中心新一轮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鼓励制造业发展的区域政策,促使小作坊式的家庭工厂,迅速发展为现代制造业集群,已建成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模具塑料、家用电器、船舶制造等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20个。

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台州制造业暴露了一些平时不易发现的“软肋”,如缺乏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撑,缺乏创新能力强大龙头企业的引领,缺乏产业链中创新研发环节的提升。为此,台州必须努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要促进区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提升。加强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主产品的技术限制,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加快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以电子束和激光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产品、装备、工艺流程、组织结构和市场营销,促使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根据不同制造业的现有优势分类培育,形成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利用溢出效应,促使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二要运用区域政策促进制造业创新活动。应出台促进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统领性政策,还要探索政策的系统性、多样性和交替性,使不同政策相互密切配合,有效地形成矢量合力。同时,运用区域政策做大做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运用区域政策整合提升工业园区,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园区提升创新水平。

三要促进区域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短缺,正在成为制约台州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之一。自主创新具有丰富内涵,除了原始创新外,还有换代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仿制创新等多种形式,需要多方面的创业创新人才。为此,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推进信息化,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挖掘传统特色技术,完善购销网络等多种途径培养相应的创业创新人才,同时,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创业创新人才茁壮成长。

⑵促进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席卷全球,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一期间,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化产业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力系统,成为推动各地繁荣的创新源泉。我国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作为专业化产业区的一种,充分发挥地方化和根植性的优势,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产业层次低,产品低价恶性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技术缺乏,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面对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趋势,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能否实现与全球价值链无缝对接,获得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书以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等学科为指导,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新成果,对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构建了发展的“链网模式”。在实证部分,本书采用总体理论分析结合典型案例阐述、实地访谈加上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区的发展。

⑶以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因此,不断探索、发现和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以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是经济学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由于金融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多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普遍发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金融发展不足和过度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国外更是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完善的金融系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影响金融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这主要是与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状况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快速,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金融整体态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书立足于金融发展理论,在对浙江金融发展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浙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研究,作者发现,浙江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浙江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因,浙江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地区的金融发展,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不足。研究结果与帕特里克提出的需求遵从型相符,即当经济发展进入了较为发达的阶段,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需求的被动反映。也就是说,浙江经济已经进入了较发达的阶段。于是,结合浙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有关建议和措施。

⑷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首先,从界定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理论。接着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两者的内在关系,从而阐明基于产业集群建设浙江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依据。

其次,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论证基于产业集群建设浙江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性。一方面,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报告,结合浙江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揭示其内生型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弊端。在此基础上阐明以下观点:尽管浙江创新能力在某些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整体而言浙江属于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另外,虽然浙江原生型的产业集群存在诸多弊端,但具有更多优势。因此,基于产业集群建设浙江区域创新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再次,提出基于产业集群建设浙江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区域创新的主体和产业集群的主体基本相同,主要有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以这些主体为维度,可以将区域创新体系分解为四个子系统: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区域服务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区域政策创新体系。前三个子系统体现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微观层面所做的努力,最后一个子系统体现政府在宏观层面所做的努力。本书认为,立足于浙江产业集群实际,将这四个子系统建设好,也就意味着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在对这四个子系统进行研究时,本书遵循了基本相同的思维逻辑,即先对这四个子系统进行内涵界定,然后分析浙江基于产业集群建设这四个子系统的现状,并指出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最后,以台州玉环汽摩配件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浙江产业集群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对基于玉环汽摩配件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时,本书根据上文提出的基于产业集群建设浙江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注意分析它所面临的特殊情况,以便使提出的建议更具操作性,能为浙江其它地方基于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⑸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如马克思所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经济不协调问题日积月累,已成为制约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处理好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健康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新课题。

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非常重视城乡关系问题,特别是高度关注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提出过许多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办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关系”,“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国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关系,确保城乡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思路、理论创新和政策保障,对于进一步丰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的统筹城乡关系,已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命令建立的城乡经济联系,而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及经济利益驱动的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

本书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发展观、城乡发展观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并以收入差距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劳动力迁移理论为研究基础,从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通过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产业发展关系、生产要素流动等密切相关的内容,揭示城乡之间一些基本经济关系的变动趋势。

本书首先剖析我国现阶段城乡经济不协调的现状、原因和负面影响,接着论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阐述我国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本书最后以浙江中部城市群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案例,通过实证分析加强理论研究。从区域繁荣角度来看,推进浙江中部城市群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全市乃至全省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提高浙江中部城市群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