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快乐宝贝 > 正文

桂林纪行六题(上)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9:44:56  浏览量:

桂林纪行六题()

1984515《浙江师院报》发表诗作者的《七绝·桂林纪行五题》,后来又由《八桂诗词》选用刊登201918日,应《当代琼崖文学》微刊提议,在《桂林纪行》组诗中增加一首《银子岩溶洞》,并在该刊发表全部组诗。

(一)漓江[1]

一江彩绘一江歌,借问游人乐为何?

“不尽长篙竹筏,鱼儿吞钓水摇波。”

【注解】

⑴彩绘:被称为丹青。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

⑵篙: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⑶拴: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

【诗意】

两岸青山倒映在一江碧水中犹如一幅彩画,欢乐的歌声在江上回荡。向游人打听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欢乐?告知说,一排排看不到边的竹筏,由长篙固定住,渔民正在上面钓鱼,不时有鱼儿上钩溅出浪花和水波,欢笑和歌声就是从那儿来的。

【欣赏】

此诗是借景咏事的佳作,不仅借对漓江山水的描绘,赞叹祖国河山的美好,而且以美丽的漓江为衬托,讴歌欢乐的劳动场面,把宁静的自然景色,与热闹的捕鱼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耳目一新。

首句将一江碧水和两岸青山比作一幅彩画,非常大气,可谓匠心独运。漓江山水早已闻名遐迩,“百里江流千幅画,漓江山水甲天下”,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也是桂林风光的精髓。江水宛转在水中穿插,将不同远近的山体间隔开来,而碧水如镜的江面倒映着山体,又将其连接起来,寓于清、秀、奇于一幅彩画中。

仅仅是一幅彩画,那是不足以表达诗作者内心的情怀,只有“一江歌”才足以说明场面的热闹。首句与第二句的描写浑然一体,自然生动。在我国南方,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山水相依,水绕山环,青山倒映在平静的江中,说不出的清秀,诉不尽的柔情。欢快的笑声和嘹亮的歌声在江上回荡,置身其中,自己不觉变成了画中的一笔,变成了快乐的精灵。兴奋的情绪,使人难以知晓带来这满江欢乐的原因,于是,向旁边游人打听,大家到底为什么这么高兴。

三、四两句,是被打听的游人所作的回答。他把满江欢乐的原因,归结为渔民不断钓上鱼来,渔业获得丰收。这说明漓江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物产。其深一层的含义是,自然美景值得称赞,辛勤劳动更值得称赞。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桂林市水产研究所对漓江渔业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漓江发现有淡水鱼144种。江河中常见的鱼类有:光倒刺鲃、刺鳅、鳑鲏鱼、胡子鲶和南方白甲鱼等。此外,还发现了漓江水域特有的长鳍鲤和桂林菠萝鱼。长鳍鲤,是鲤鱼的一个品种,鳍条比较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身兼经济性与观赏性两种优势。该所在《桂林市渔业资源初查总结报告》上记载:1978年后,漓江渔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0年,年产成鱼量约470吨;3年后,成鱼产量约1260吨,达到当时的历史最高量。

如果说全诗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江水清清、歌声阵阵等,那么江上竹筏垂钓是特写,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对辛勤劳动的讴歌,同时诗作者快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这首诗笔触始终围绕着江上眼前的所见所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从中可见诗作者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二)叠彩山风洞瞻马相伯先生像

霞辉东照貌弥坚,复旦光华总有天。

兴学毁家因澹泊,清香一阵散人间。

【注解】

⑴马相伯(1840.4.17-1939.11.4),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弥:更加。

⑶复旦光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⑷兴学毁家:马相伯先生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赠出来,拟作创中西大学堂基金。

⑸澹泊:清静寡欲,不追求功名利禄。

【诗意】

映着旭日东升的霞辉,马相伯先生的像显得更加的坚毅,自强不息教育强国的愿望总会有实现的一天。马相伯先生捐献家产兴办学校,不追求功名利禄,他高尚的品格犹如阵阵清香弥散在人世间。

【欣赏】

这首诗带有鲜明的怀念色彩,充满深厚的敬仰之情,风格自然清新,情调简单朴实。读起来很容易懂,但要深刻理解诗作者的寓意,需进一步理解其中的许多典故。

叠彩山公园位于桂林城北、漓江西岸,是桂林主要名胜之一。而叠彩山风洞,长20米,最宽约9米,最高5米,呈葫芦状。由于洞体高悬半空,南北对穿,故而一年四季清风徐徐,享誉“叠彩和风”,为桂林八景之一。

那么这里与马相伯又有什么关联呢?马相伯为上海震旦学院与复旦大学创始人,著名学者,享有“爱国老人”美誉。抗战时受李宗仁先生之邀,曾在风洞前的景风阁住了一年。193811月,应于右任先生之请,欲移居昆明,在赴昆明途中,因病留居越南谅山。1939114日,在谅山病逝,终年100岁。因为他曾经说过在其100岁的时候一定要再爬叠彩山,所以他的弟子把其画像刻在这里,以满足他的心愿,这也是叠彩山叫“长寿山”的原因之一。

诗的首句以“霞辉”来衬托马相伯先生的头像,一下就凸显了马相伯先生的高风亮节形象。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桂林山水文物宝库,在风洞南口,刻有“爱国老人”的马相伯先生的头像。画像的右边,有两行醒目的题字:“心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 “复旦光华”一句高度概括了马相伯先生一生的品行。马相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办学兴国是他一生的夙愿,也是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他在震旦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崇尚科学,提倡文艺,不谈教理”,特别强调学校的独立性和学术的自由精神,表现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坚毅卓绝的气概,也表现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和责任感。诗的第三句颂扬了马相伯先生捐献家产兴办学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1900年,60岁的马相伯弃政回沪,决定毁家兴学。他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遂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赠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拟作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后又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震旦大学院,自任校长。马先生自花甲之年起,竭尽财力和心志,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中国这块教育贫脊的土地上创建和参建了三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时创办或参办了函夏考文茆、培根女校、启明女中等多所学校,其间还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马相伯先生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爱国教育家,无人能及,所以诗作者最后一句“清香一阵散人间”来表达了对马相伯先生的敬仰之情。


张明龙创作,林才溪注释,摘自郭金喜、林才溪、曹荣庆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续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0月版,第237241页。




[1]入选霍松林主编.新中国诗词大观[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