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快乐宝贝 > 正文

桂林纪行六题(下)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9:42:39  浏览量:

桂林纪行六题()

(五)伏波山

登临纵目锦成堆,十里长街桂独栽。

水若绮罗山似月,心灵更在景之魁

【注解】

⑴纵目:极目远望。

⑵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⑶魁:第一,居于首位。

【诗意】

登山临水,放眼远望,到处是锦绣河山,十里长街全部栽着桂花树。水像丝绸一样秀丽,山像月亮一样清幽,景色虽然非常美,但人们的心灵之美更在景色之上。

【欣赏】

这是一首登临伏波山之诗作。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滨江路北端与凤北路交界处,在叠彩山以南一公里处,与独秀峰相邻。此山孤峰突起,西枕陆地,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势,有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诸胜,集山、水、洞、石、亭、园、文物于一体。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故以为名。 伏波山又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经此,有远珠伏波传闻得名。“登临纵目锦成堆,十里长街桂独栽。” 当诗作者登临伏波山,山清水秀,风光奇异,眼前的景色让他无限陶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感油然而生。“锦成堆”的“堆”用得非常形象,“成堆”,是指众多事物聚集在一起,形容数量很多。“独”表示单一,“成堆”与“独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疏疏密密结合。诗作者抓住了眼前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形成对比,既能表现出景色秀丽,又烘托了作者对山河之美感叹。

“水若绮罗山似月”一句,进一步描写山清水秀,用“绮罗”形容水的秀丽,用月比拟山的清幽,这样的描写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过这样比喻在诗词中真的不多见。前三句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也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但画龙需要点睛,如果没有点睛之笔,那么诗就显得平淡如水了,诗作者当然知道其意,所以最后一句用足了笔墨,“心灵更在景之魁”,景色虽美但还比不上人们的心灵美。就是最后一句使得整首诗显得非常有哲理,“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此诗有三点值得一提,一是写景层层递进,看似语言简单明了,实则含蕴丰富,利用对比的手法让人对景色的理解更加深刻;二是疏密有间,山水的比喻颇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三是点睛之笔,发掘于自然,而有感于生活,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让人余味无穷。

(六)银子岩溶洞

晶莹剔透石英坡,洁白无瑕闪烁多。

更有繁灯呈五彩,疑为洞里坠银河。

【注解】

⑴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⑵洁白无瑕: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⑶坠:落,掉下。

【诗意】

银子岩溶洞有一处巨大的石英面斜坡,光亮透明,精巧无比,其洁白无瑕的晶体,在光线的投射下忽明忽暗,变幻莫测。更加上五彩斑斓的人工灯光设计,梦幻般的景观色彩快速转换,令人目不暇接,仿佛以为天上的银河掉落到溶洞里。

【欣赏】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作者去桂林旅游时,游览了桂林的山水,探寻了少数民族古寨,穿越了银子岩溶洞,在溶洞中诗兴所致留下了佳作。银子岩位于距桂林85公里的荔浦县马岭镇,距阳朔18公里。银子岩溶洞分为下洞、大厅、上洞三个部分,洞内绚丽、幽美的景点有近三十处,奇特的自然景观堪称鬼斧神工,色彩缤纷而且形象各异的钟乳石石柱、石塔、石幔、石瀑,构成了岩溶艺术的万般奇景,被世人美誉为“世界溶洞奇观”。溶洞内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三绝”和“三宝”。“三绝”是山飞瀑、音乐石屏和瑶池仙境。“三宝”是佛祖论经、混元珍珠伞和独柱擎天。

诗的前二句“晶莹剔透石英坡,洁白无瑕闪烁多”是实写,描写溶洞的景色。走进银子岩溶洞,首先呈现面前的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荔浦芋头”,惟妙惟肖。沿着狭窄的通道往前走,不远处就是溶洞的一绝“雪山飞瀑”,置身此景,银光闪闪,雪白晶莹,像石崖上万道流水倾泻而成的一匹银瀑,令人称奇,因此该溶洞名为银子岩溶洞,所以诗作者就用了“洁白无瑕”的比喻来表达心中的赞誉。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写实,有实必有虚,虚实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作者往往独出心裁,“以虚托实”而使“境界全出”。诗的后二句“更有繁灯呈五彩,疑为洞里坠银河”,便是诗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疑为”二字在这里尤为精彩,把溶洞中的景色表现得若隐若现,使得溶洞中晶莹剔透的钟乳石、出水芙蓉的石屏、淋漓光亮的银子岩、美轮美奂的水池、姿态优美石幔等景色更显壮哉美哉的质感。

游览桂林的银子岩溶洞,不仅带来了身心愉悦,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将“虚实结合”的手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既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来描写整体,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和色彩等,以表现诗作者对事物的感受,这正是诗作者的高超之处。


张明龙创作,林才溪注释,摘自郭金喜、林才溪、曹荣庆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续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0月版,第243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