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快乐宝贝 > 正文

普陀山忆六题(上)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9:41:57  浏览量:

普陀山忆六题()

19857 诗作者在普陀山参加全省高校经济理论课暑期备课会,并对普陀山旅游资源进行考察调研,途中见闻多,感触深,写下五首诗,后来发表在《黄金时代》1986年第1期,它们是《七绝·普陀山忆五题》。2019330,应《当代琼崖文学》微刊提议,在这一组诗中增加一首《磐陀石》,并在该刊发表全部组诗。

(一)去海印池途中

金沙洗浪卷清波,忽有乡音叫表哥。

“小妹凭针寻致富,莲花洋畔绣新荷。”

【注解】

⑴海印池:建于明代的普济禅寺内的海印池,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景色迷人。

【诗意】

行走在海边,海浪荡起清波,冲洗出金色的沙子,忽然听到表妹用故乡的方言欢叫表哥。面对表哥的问候,表妹回答说:“小妹依靠手中的针线活寻找发家致富之路,在莲花洋畔的普陀山一带当绣工,用针把彩色的线在绸或布上缝出荷花等漂亮图案和花纹”。

【欣赏】

诗作者写的是在普陀山去普济禅寺内海印池的途中,表哥与表妹不期而遇,是对表哥与表妹互相问候、互相了解近况的白描,是真情的流露,令人读来非常亲切。

“金沙洗浪卷清波,忽有乡音叫表哥”描写的是海边沙滩上,忽然听到用故乡的方言欢叫表哥的声音。古语云人之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个人在外地旅行,偶然相遇,真是格外快乐,更何况相遇的是表妹。可以想象表哥表妹一通感慨,世界真是如此之小,而缘分是如此之厚,茫茫人海中能够在这个地方遇到,真是太让人高兴了。诗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这种相遇的快乐之情,而直接采用诗歌对话式的方式来表达。

诗歌对话式表达有三种,一是一问一答,那是有问有答。二是只问不答,只有问句没有回答,回答的内容请自己思考。三是隐去了问句,只有对问题的回答,问什么请自己思考。此诗采用了第三种方式,诗歌没有问句,但有回答。诗歌中表哥的问题是什么,诗作者没有表达,直接用了表妹的回答。表妹的回答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凭针致富”,表示绣花赚钱。二是“绣新荷”,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妇女们在绣荷包的过程中,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对爱情的向往倾注在一针一线上,一边绣花,一边轻轻吟唱,倾注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许多民歌就是采用绣荷包这个题材的。另外,普陀山附近海域叫做莲花洋,而绣品是荷花,地点与绣品名称同义,更显韵味深长。全诗文字简单,情趣别致,言真语挚,至性至诚,反映出诗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二)潮音洞

惊涛踹壁谷门开,虎啸龙吟闯进来。

灭寇于斯明勒石,琉璃国里忆风雷。

【注解】

踹:用脚猛踢。

⑵虎啸龙吟:像虎在啸,龙在鸣。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

⑶潮音洞旁石壁,上镌:“明嘉靖癸丑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酋,都使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 勒石是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⑷琉璃国:是个神秘的国家,没有国土,没有国民,但存在世界的中心。有一支护国侍卫队,相传他们只听从琉璃国龙珏的传人,他们无影无踪,在最需要时出现,代表着正义。

【诗意】

汹涌的浪涛拍打着陡峭的山崖,潮音洞谷门被踹开,潮水像虎啸又像龙鸣奔腾闯入洞口。歼灭侵略者的功勋刻记在这里的石壁上,使人不禁回忆起当时那支神秘的雷厉风行军队。

【欣赏】

这是一首以潮音洞为题材的诗,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如果是涨潮的时候,仿佛像蛟龙在足下奔腾,险怪百出;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果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岛东南紫竹林庵前,龙湾之麓,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历代到潮音洞的游人,往往被这里的奇景所触发,心中充满诗情,一发而后快,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如明代卢远选吟咏潮音洞的诗句:“灵窍何年著化工,嶙峋倒插云水中。浪花漂瀑晴飞雪,海月浮光夜现虹。” 明代诗人汪学信游此,赋诗云:“山根盘结水萦回,大士当年说法台。礁滑平波翻雪浪,岩悬白日起风雷。”丹阳丁鸿阳诗云:“卷雪舂云自古今,澎湃洞口澹禅心。听来悟入无生处,始信潮音即梵音。”诗篇很有气派也非常精彩,不过内容大多是都着眼于潮音洞而赋诗的。

那么本篇诗作的构思巧妙之处在哪里呢?妙在写景只是铺垫,歌颂正义才是主题。“惊涛踹壁谷门开,虎啸龙吟闯进来”两句,从内容方面看,诗作者描写潮音洞如犬牙交错,海潮撞击,声若惊雷,来泻飞瀑,惊心动魂。“踹”与“闯”二字的使用非常形象,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踹”是用脚猛踢;“闯”是突然直入。从结构方面看,这两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作者重笔描写歌颂正义,所写内容由前两句的写景过渡到后两句颂扬正义的主题上。“灭寇于斯明勒石”一句是有出处的,在潮音洞旁石壁镌刻着:“明嘉靖癸丑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酋,都使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 嘉靖癸丑即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是公元1553年,季秋为九月,距今已有460年,这是明军在普陀山一举歼灭来犯倭寇的历史记录。值得在石壁镌刻的功勋,那肯定是值得颂扬的。最后一句“琉璃国里忆风雷”,使人充满了遐想,传说中的琉璃国是个神秘的国家,没有国土,没有国民,但存在世界的中心,他们的护国侍卫队,来去无影无踪,但会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自古至今,正义之师都是值得颂扬的,最后两句才是诗作者在前两句中浓墨写景的真正意图所在。

诗作者把潮音洞见到的惊涛骇浪的景象,与潮音洞旁石壁镌刻组合到一起,显得壮观而有新意。以惊涛、谷门、虎啸、龙吟、勒石为特征,构成一幅“灭寇征战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实际上是对正义之师的敬仰与颂扬。最后用了充满遐想的典故,很容易使人的思绪达到了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境界,从而融入更深远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本篇诗歌的独到之处。


张明龙创作,林才溪注释,摘自郭金喜、林才溪、曹荣庆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续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0月版,第246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