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快乐宝贝 > 正文

普陀山忆六题(中)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9:40:14  浏览量:

普陀山忆六题()

(三)梵音洞

海天一色碧遥遥,佛宇摩崖看涌潮。

脚下深沟穿骇浪,千僧讽诵响凌霄

【注解】

⑴佛宇:佛寺。

⑵摩崖: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⑶骇浪:骇的意思是惊吓令人害怕。骇浪是指令人惊惧的大波浪。

⑷凌霄:这里是指凌霄宝殿,传说是进入南天门之后的第一殿。凌霄宝殿天庭宝殿之首,为玉帝面见朝臣的地方。

【诗意】

辽阔大海和蔚蓝的天空交融成一体,交融所形成的青绿的颜色一直向远方延伸,站在佛寺摩崖刻石边,观看潮水猛涨暴跌。脚下的深沟,令人惊惧的大波浪不停的穿梭,众多僧人高声读诵经文响彻凌霄宝殿。

【欣赏】

这首以“梵音洞”为题的诗,读来颇似一则随笔素描的游历小记:那无边无际的海天一色,风雨变幻的佛宇摩崖,不停穿梭的惊涛骇浪,千僧讽诵的宏大场景,经诗作者娓娓叙来,历历如画,使读者觉得如亲眼所见,平凡而又亲切。诗人以记叙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真实自然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梵音洞位于普陀山青鼓磊与潮音洞东南,为佛教信徒膜拜观音菩萨现身之名洞。洞口峭壁危峻,高约百米,其色青黝。两壁险峻如削,相合如门。崖前数丈架石台,台下屈曲通海,潮水激荡,如虎啸龙吟,听者悚然,即为“梵音”。诗中“海天一色碧遥遥”的“碧”将海天交融表现得非常形象,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而“佛宇摩崖看涌潮”的“看”更像是脱口而出,即使是开头的苦心经营,看来也不是为了刻意追求强列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本诗中的“摩崖”如同“佛宇”一样,只是一个画面的镜头而已。诗作者这种流畅结构和干练笔墨的表达技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展示。前两句着重在视觉的描写,后两句既有视觉的描写,又有听觉的渲染。

梵音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它与潮音洞各俱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梵音洞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这是它所特有的。所以当诗作者俯视脚下时,觉得不停穿梭的巨大波浪令人惊惧。最后一句写众僧读诵经文,似乎不是在写梵音洞,但实际上是貌离神合。其一“梵音洞”与“佛宇”是浑然一体的景色。相传明崇祯二年,开山祖师寂住大师当时身为镇海寺住持,特修建梵音洞作为他退隐修炼的地方。梵音洞建成后,曾六度毁建,清康熙二十五年,孙普福法师及其徒博文,重修梵音洞。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梵音洞”匾额赐挂,其名称沿袭至今。据《清释性统梵音洞建阁记》载,康熙五十五年,有大信士甘国璧,字立轩,奉天正蓝旗人,在他出任滇抚时,倡议“于梵音洞石梁上建一阁,上供菩萨,下为朝洞人士礼拜之地”。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由此可见,“梵音洞”与“佛宇”是浑然一体的。其次海涛声与“千僧讽诵”声形成了和弦上的共鸣。让人想象:浪涛声与响彻凌霄宝殿的读诵经文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使之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听。

诗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所感才下笔的,诗兴到时,诗作者也没有刻意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生动地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笔触,使得诗的结构更加完整,使得诗的画面更多彩,海、天、佛宇、摩崖、骇浪、千僧等组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

(四)普陀鹅耳枥

分桠直角展骈枝,花季雌雄不等时。

误入深山荆蔽首,昂然上举夺英姿

【注解】

⑴普陀鹅耳枥:落叶乔木,雌雄同株,雄花序短于雌花序。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树种。

⑵分桠直角:桠,成叉状的树枝。普陀鹅耳枥枝桠骈出双分,并作九十度转向,极有规律,雌花、雄花不同时开放,世上罕见。

⑶骈:本义两马并驾,引申含义为成双成对,聚集等。

⑷荆蔽首:荆,落叶灌木。蔽,遮挡。

⑸昂然:高傲的样子。

⑹英姿:英俊的风姿。

【诗意】

普陀鹅耳枥的树枝成九十度转向,成双成对的向外舒展,虽然雌雄同株,但雄花序短于雌花序,雌花与雄花不同时开放。如果误入深山其他的灌木遮挡它的头,那么它肯定高傲向上挺起,争先展示英俊的风姿。

【欣赏】

在诗作者的所有诗词中,直接写花草的很少见,写树的也仅仅是一二篇,诗的内容是直接以“普陀鹅耳枥”树为题,描写普陀鹅耳枥树的特征,赞扬其优秀品格。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赞扬之词,溢于言表。

首句直接白描普陀鹅耳枥树的形态。树枝成九十度转向,成双成对的向外舒展实属罕见。 “海天佛国”普陀山,不仅以众多的古刹闻名于世,而且是古树名木的荟萃地。可是在普陀山慧济寺西侧的山坡上,生长着的鹅耳枥,这种树木在整个地球上只生长在普陀山,而且目前只剩下一株,可以想象它该是多么珍贵!

第二句“花季雌雄不等时”是白描普陀鹅耳枥树的特征。雌雄花相遇机会少,两者的花期相差十到十五天,极难相互受粉,所以在野生状态下一直没有繁衍。同时果壳坚硬,种子很难萌发。普陀鹅耳枥开花结实之季,正是我国南方遭遇到强大台风袭击的时候。恶劣的气候使得种子无法正常繁殖。上述多个原因共同导致了该树种失去天然繁殖能力,原有植株逐渐减少,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遗存的这株普陀鹅耳枥树高约14米,胸径60多厘米,树皮灰色 ,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偏,它虽度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风雨寒暑,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挺拔秀丽。这就理解了诗作者由衷地花笔墨去赞赏它的理由。

诗作者很善于构思。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重要的在于构思的巧妙。三,四句跳出了普陀鹅耳枥树的形态和特征,颂扬普陀鹅耳枥树高傲挺起,展示英俊的品质了。这里用了一个假设,假设普陀鹅耳枥树长在深山中,被其他树木遮挡,它照样不屈不饶,高傲向上挺起,争先展示英俊的风姿。这种赞美与其说在咏物,还不如说在喻己。完全能够体会到诗中负载着诗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昂然上举”成为一种积极奋进情感符号。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咏物明志的诗,很能看出作品背后的那个人来,咏物诗所借的物或有相同,所咏之情未必尽同。这首诗从鹅耳枥树的形态、特征切入,然后再假设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烦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从而创造了空灵自然、蕴藉不觉,积极向上的境界。


张明龙创作,林才溪注释,摘自郭金喜、林才溪、曹荣庆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续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0月版,第249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