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促进区域产业成长的主要措施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9日 08:44:55  浏览量:

促进区域产业成长的主要措施

由于资源禀赋、制度安排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出现非均衡发展状态,是常见现象。当然,核心区与腹地的非均衡状态不断加剧,也会制约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时,将导致腹地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要素资源,使得核心区“扩散效应”的传导机制失灵,难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被迫把生产滞留在中低档产品上。同时,腹地也无法利用这种“扩散效应”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带动当地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为了防止区域非均衡发展越演越烈,核心区应该加强对腹地的支持,腹地更应主动地寻找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探索跨越式前进的途径。以往成功的经济表明,促进当地产业成长,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是腹地实现适度跨越的有效方法。对于广大腹地来说,要抓好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一次新的战略性重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开始新一轮转移。由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态势,创造了吸纳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迹象,已越来越清晰。广大腹地,特别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区域,要千方百计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其成为适于在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而推动当地产业成长,使其走向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为此,应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探索当地制造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优势整合和素质提升,努力找出一条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制造业道路。

(一)从零部件开始提高整个产品质量

目前,我国广大腹地,大多已建成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生产各种类型的工业品。但是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中主要是:⑴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研究开发能力薄弱;⑵现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依靠滚雪球式积累的资本普遍偏少,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⑶不少制成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抬高,企业面临的整改难度越来越大。

实际上,广大腹地生产的产品,大多是通过仿制与局部创新来降低成本,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因此,就广大腹地现有的条件来说,技术要求较高产品的整体生产,如汽车和摩托车的整车生产,质量很难提高,更不要说达到领先水平。但是,这些产品的整体是由零部件装配的,可以分解成许多零部件,如汽车的零部件有上万个,摩托车也有数千个。

如果广大腹地针对汽车和摩托车的某些零部件开展科技攻关,那么不管是技术还是资本规模,一般都会绰绰有余,完全可以生产出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的产品。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已经很多,如有家位于县级市腹地的摩托车公司,通过引进美国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研制出耐磨摩托车活塞,质量、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种活塞经历2万公里磨损测试,它的保护膜仍然光亮如新。

零部件质量普遍提高,整个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广大腹地的制造业,对于由较多零部件组成的产品,应以提高零部件的质量为起点,进而推动整个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从先进适用技术开始加强科技创新

就目前广大腹地的企业现状来说,大量需要的是先进适用技术,而不是高精尖技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高精尖技术搞不了,也不愿搞。因此,政府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企业用于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的费用,与其他技术创新一样,可按规定据实列支,并可直接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如果该成果能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还可申请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补助。

同时,加强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强关键性新技术的引进,促使企业引进技术以硬件设备为主转向以软件技术为主,特别是注意引进新的原理、数据和配方、新的工艺和科学的操作规程、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及时组织科研人员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性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先进、合理,达到技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

当然,需要运用高精尖技术,或有能力研究高精尖技术的,也必须给予鼓励。为此,宜做好以下几点:

⑴鼓励当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具有自主专利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政府对申报专利的费用给予一定补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争取每年有较多当地产品推荐进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列入省级新产品、创新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⑵扩大风险投资资金规模,规范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多种渠道,优化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运用风险投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⑶推进科技型创业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兴办科技创新孵化器。落实有关政策,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孵化器,给予享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待遇。

⑷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各类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中心。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各类技术中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

⑸吸引国外大公司来当地设立研发机构。

(三)从龙头企业开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是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有的腹地已非常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广大腹地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它们在当地制造业成长中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形成向龙头企业倾斜的资金投入政策。

如制定纳税量与优惠信贷或贴息挂钩,盈利量与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挂钩,销售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与重点建设专项资金挂钩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财政资金和信用资金,投入龙头企业,促使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并在效益快速提高的基础上,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和低档次产品,集中力量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高效益和高销售成长率产品。

2.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规模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广大腹地增长极的能量大小。为了增强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广大腹地要充分利用贴息、进口设备减免关税、使用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同时,努力拓宽筹集技改资金的渠道,增大技改贷款规模和投入总量,配套组合技术改造贷款、科技开发贷款、小型技改贷款、专用基金贷款,使之形成有效合力,优先满足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还要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开辟国内外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以及推进自身的组织和制度创新。

3.建立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促使广大腹地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设法完善其产品质量的支撑机制。可以考虑从建立龙头企业产品的市级质量检测中心开始,进而建立省级质量检测中心,有条件的还应积极筹办或报批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以及符合美国、欧盟等国际技术标准的质量认证机构。这样,通过技术保障体系有力地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使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4.引导龙头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链、价值链。

广大腹地有的龙头企业,经营范围狭窄,生产链和价值链十分有限。为使它们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政府可以通过优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优先提供公共品等办法,引导它们把业务拓展到:前向关联产品、后向关联产品、补充产品乃至旁侧产品的生产领域,逐步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产品加工链、价值链,增强对相关企业的拉动作用。

5.促使行业内优势企业成长为新的龙头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腹地涌现了不少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不过,许多优势企业,虽说实力已相当雄厚,但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还难以在当地的所在部门中起支配作用。对此,政府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杠杆,采取有效的鼓励性措施,通过市场导向和资本纽带,促使优势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迅速羽化为在本行业中起领头作用的龙头企业。

(四)从企业集群开始完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

1.完善企业集群结构。

有些制造业产品,由于零配件或加工环节较多,可以通过众多企业严密而精细的分工来完成,每家企业只需专攻一二个零部件,甚至专攻一个零件的某个加工环节,从而做精质量,做大批量,做低成本。成百上千家这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簇群。有些腹地已经开始形成这种富有特色的企业组织。今后应在现有基础上着重做好两点:一是以产业链或价值链为基础,吸引前向企业与后向企业、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相互靠拢,使前向或上游企业的产出品,成为后向或下游企业的投入品,从而形成具有投入产出纵向联系的企业簇群。二是以当地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为其服务的配套企业、补充企业进入同一区域,并带动受龙头企业影响的旁侧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横向联系的企业簇群。

2.完善产业组织形式。以合理的企业集群为基础,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区域产业组织,推动制造业走向合理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簇群化发展。

3.在“网状交织发展”体系中有效培育制造业新增长点。在广大腹地的适宜区域集中投资建立推进型企业,使之逐步形成新的增长点。进而加强腹地内不同极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它们在空间上逐步连结成发展轴。同时,在腹地中心城镇附近或外围营造一些开发新区,形成新的经济集聚中心和相应的集聚轴线,再推动发展轴的轴线增多,形成纵横交错的制造业发展网络体系,最终使推进型企业在这一网络体系中合理布点,快速成长。

(五)从现有产业优势开始分类培育制造业基地

一定地区制造业,是全国和全省制造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就总体来说,它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和全省的规划要求。但从建设制造业基地的具体内容来说,它必须切合当地实际。广大腹地现有的制造业,在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要把它们培育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制造业基地,不能在同一平面上推进,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加以分类培育,形成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制造业基地。根据广大腹地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按照以下五大类型进行培育:

1.技术优先型制造业基地。

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含量高,现有装备条件好,或已列入省规划纲要重点培育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和勇气,立足求实,重在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技术引进或加强研究开发,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适度跳跃的方式实现产业层次跨越,直接以较高层次为起点,培育和发展成技术国内领先乃至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基地。

2.优质高产型制造业基地。

企业集群规模大、实力强,科研力量雄厚,能够抢占世界市场制高点,拥有多种高利润率、高成长率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应发展成产品质量优而数量大的制造业基地。

3.产量优先型制造业基地。

我国有些制造业,生产规模大,营销能力强,产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但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大,很难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开发多采用模仿式改进方法,一时很难到达科技前沿。它们应以先进适用技术或市场适用技术为主,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促使产品拥有并保持高市场占有率和高销售成长率。这些产品,应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努力建设出产销量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4.特色高产型制造业基地。

我国有些制造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土特产资源组织生产,产品富有地方传统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多。而且,生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传统产地,几乎家家户户都能从事这类产品的资源培育和制作加工,因此,产量也可以做得很大。这类制造业,应努力使特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大创新和提高,逐步建成国内外闻名的特色高产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例如,内蒙古的乳制品、云南的烟草产品等。

5.特色精品型制造业基地。

我国有些特色产品,生产技艺世代相传,日趋精细、高超,渐渐形成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独创之处。这些产品的内质、外形、艺术魅力等,很大程度上依靠手工操作的技巧,体现创作人员的独特风格。它们有的巧夺天工,极其精致,被作为宝物收藏。它们的生产,由于受到高水平制作人员数量的限制,产量不可能很大,但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大大提高当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类产品制作得越精致,价值和影响力就越大。所以,相应地,生产它们的制造业,必须按照特色精品型的要求来发展,逐步在条件具备的区域,可以发展成特色精品型制造业基地。如北京的景泰蓝、新疆的手工地毯、浙江台州的玻璃雕刻等。

二、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目前,我国不少腹地的制造业,正在由块状经济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出现了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同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从国际培育区域产业的成功经验看,为了促进腹地产业加快成长和进一步发展,必须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努力突破主产品的技术限制,尽力向产业链高端拓展生存空间。

(一)发展以电子束和激光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目前,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一派灿烂。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它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

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工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它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

电子束加工,涉及电子光学理论、机械制造技术、真空加工方法、高电压和电磁场原理自动控制计算机工程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它的基本设备,由四大部件组成:⑴发射电子束的电子枪,⑵使加工对象处于真空状态的真空空间,⑶设定和调整加工进展路线的控制系统,⑷为电子枪提供加速电压的高压电源。

电子束加工大体表现为,先让电子枪阴极通过直接或间接加热的方法发射电子,再使发射出来的电子接受高压静电场加速,并通过电磁场聚焦形成能量密度极高的电子束;用这种电子束去轰击被加工的原材料,巨大的动能就会随之转化为热能,使原材料按照事先设定加工要求熔化、蒸发或汽化,从而完成加工任务,制造出精密度很高的产品。

离子束加工是在电子束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电子束加工的区别在于,不是以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直接进行加工,而是把电子束引入一个抽成真空的电离室,并与充满整个电离室的惰性气体相遇,促使低压惰性气体离子化。接着,由负极引出阳离子,经过离子加速、集束等方法形成高能量高密度的离子束,最后运用离子束轰击加工对象,获得制成品。

激光束加工又称激光加工,它须有能够产生激光的特定设备。激光设备一般有两个基本部件,一是光学震荡器,一是能够激发出原子或分子的介质。操作过程中,开动震荡器,把隐含在介质中的原子或分子激发出来,使其在转换成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相位相同和波长单一的光束,这就是激光。利用激光高度集中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进行切割、雕刻、镂空、焊接,以及热处理等各种加工。

近年,激光加工技术不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激光光源的研究获得许多新突破。据200879日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在与西盟公司合作,为下一代极紫外光刻(EUVL)开发激光光源的研究中发现,利用二氧化碳激光器系统,可以获得极紫外光刻所需的极紫外光。他们相信,这项突破性发现,有望帮助半导体工业找到在芯片上存储更多信息的方法,从而迅速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研究小组发现,让极紫外光刻的光源——二氧化碳激光系统输出长脉冲光,它的工作性能不仅与短脉冲光的相当,而且能让系统更有效、更简单和更廉价。二氧化碳激光器有两个优点,一是造价低、易操作,二是能方便快捷地从输出激光转为输出极紫外光。长脉冲工作的有效性,表明二氧化碳激光系统,可以更廉价地制造和使用极紫外光刻设备。报道称,极紫外光刻,具有众多潜在的应用领域,包括闪存卡的生产,未来闪存卡的存储密度会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廉价产生存储量达200G的闪存卡,硬盘或许将被市场淘汰。

我国在发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功例子,如钱江集团通过引进美国超精密加工技术深度开发,研制出耐磨摩托车活塞,质量、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种活塞经历2万公里磨损测试,它的保护膜仍然光亮如新。今后,广大腹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更多地应用超精密加工技术,它们的产品就会迅速向技术链高端发展。

(二)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nanometer)是一种度量单位,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米电子学(nanoe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ology)和纳米药物学(nanopharmics)

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奋力抢占新时期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在新兴产业保持优势地位,或至少占有一席之地。纳米技术作为高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制订国家纳米计划,拨出专款重点加强纳米技术开发,鼓励发展纳米材料和纳米制造研究,促使纳米时代的氛围日益浓郁。

近几年,纳米制造方面,产生了纳米级世界最小的收音机、最小的白炽灯和最小的雪人,发明了纳米机器人、纳米交流发电机、光能驱动纳米发动机、智能型纳米容器、快速检测癌症的纳米传感器,研制成纳米隐形眼镜、纳米轻便避弹衣和纳米纤维绷带等。纳米材料方面,制成无闪烁纳米晶体、金纳米粒子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有机纳米晶体、纳米晶体铁合金,开发成功高强度超长纳米管,还推出了纳米热传导复合材料、铂纳米电线、银纳米导线等。纳米技术方面,开发出能同时控制纳米颗粒大小和形态的技术,开发出热化学纳米光刻技术、软干涉光刻纳米技术、纳米印刷模板新技术、一步式纳米温度测量技术,并推动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电子技术快速发展。

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推出一款微型卫星,它的体积只相当于一枚25美分的硬币。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我国制造业领域已有不少企业开始运用纳米技术,通过掌握微型系统制造方法,创新制造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促使产品进入技术链高端。例如,我国的医药化工产业在精细化工方面,已研制出纳米聚合物、纳米日用化工品、粘合剂和密封胶、涂料、高效助燃剂、贮氢材料、催化剂等产品,塑料产业采用纳米技术开发成功纳米改性塑料,模具产业正在开展纳米技术在模具表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如果我国的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也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地更多地采用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必将对这类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发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产生出大量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探索符合环保要求的节能、省耗、少污染的生产方法,即绿色制造技术。这项技术,立足于尽量减少企业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产品制造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增进社会福祉。

这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产品设计上尽量提高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和可再制造性,生产工艺和设备选用上尽量做到低物耗、低能耗、少废弃物、少污染。此外,还包括绿色制造数据库和知识库、绿色制造过程建模、绿色制造集成技术、绿色制造评价方法等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投入大量资金和研究力量,加强治理“三废”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有效地促进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成果,为建立友好型环境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现举例如下:

诺基亚推出可自动分解手机。该产品的设计思路是,采用非接触式的热激活机制,在类似激光的集中热源作用下,机体内的形状记忆合金(SMA)驱动器被激发,手机内部保护壳被打开,电池、显示屏、印刷电路板以及其他机械组件相互分离,最后可按材质不同进行分类回收。手机自动解体需要60150℃的温度。按传统方法拆解一部废旧手机平均需要2分钟,而采用诺基亚的新方法仅需2秒钟。有人也许会担心自己的手机在温度较高的车内会自动分解,诺基亚公司就此解释说,手机解体的起始温度为60℃,远高于太阳暴晒一天之下的车内温度。

日本帝人公司推出涤纶再生先进循环再利用流程装置:把穿旧废弃的涤纶面料服装进行回收集中,再经过粉碎,制成颗粒状,然后经过化学处理分解,成为聚酯原料,然后纺丝再生,变成新的涤纶原料,又可再制作服装。

瑞典保洁生态公司研制成能自动消失的包装塑料。发明者罗森的灵感来自蛋壳。对于鸡蛋来说,蛋壳是绝好的包装材料,缺点是容易破碎,主要原因在于碳酸钙占95%比例太高,而且其余5%的天然蛋白质黏合剂也缺乏韧性。于是,罗森不用天然蛋白质作为黏合剂,而选用了天然气里提取的塑料聚烯烃。同时,他也找到了最佳配方:70%的碳酸钙和30%的聚烯烃。这样制成的洁净材料,看起来和摸上去都很像传统的塑料,但它不是塑料。实验表明,它有玻璃般的坚硬,又有橡皮般的柔软,是塑料、纸板和铝制包装可行、廉价的替代品。尽管其成分中含有塑料,但聚烯烃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它可以降解为碳和氧。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一种太阳能瓦片,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发电,利用太阳光产生电能,可使照射到瓦片上的1218%的太阳光转换成电能;二是加热,通过中间换热器,提高住宅自来水管中的水温,它依靠热辐射而不是通过接收光电板来实现,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功能;三是盖房,它与普通太阳能电池有一个明显区别:不是简单地安放在屋顶表面,而是直接制成一整套屋顶上的瓦片,可以替代普通瓦片覆盖在屋顶上,节省了盖房所用的瓦片,这是该发明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

我国不少地方,在运用绿色制造技术方面,已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台州的工艺品产业集群,利用废弃的竹木边角料、蒲草等制作工艺美术品,已形成旅游用品、玩具产品、节日用品、美术雕刻、装饰用品等五大类,品种上万个,产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圣诞礼品生产出口基地。

今后,我国各地应将绿色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过程,并努力以此来提升技术高端产品的比重。

三、推进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数字化技术为广大腹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它又是一个没有成规可循的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可行的道路。近年,我国优先发展数字化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系统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然而,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广大腹地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在此背景下推进数字化技术,不能超越也不能取代工业化,只能带动工业化一起向纵深拓展和延伸。坚持数字化技术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使数字化技术在带动工业化过程中,并通过带动工业化发挥创新功能,产生倍增效应。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是数字化技术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广大腹地促进当地产业成长,形成经济集聚的有效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对机械、冶金、电力、汽车、能源、建筑及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覆盖和渗透,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增强传统产业的产品研制和开发能力,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便于在更高层次形成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对于广大腹地来说,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过程,大量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网络与通讯、人工智能等,可以应用到传统产品的改造上,不断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就传统家电行业产品的改造来说,可以通过增添计算机智能操作和控制系统,形成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智能电饭煲、数字彩电、数码相机等新一代智能化产品,大大改善家电产品的性能和功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形成家电远程操作系统,如人们可以将家电操作系统接入高速宽带网络,进行远程控制,没到家就可以打开智能微波炉烧菜热饭。

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更是大量应用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上,如汽车中新增加的技术装备,主要来自数字化产品,用作自动显示车位,自动测速、测距、测尾气,自动驾驶,进行无线通话,播放音乐和电视节目等。有关资料表明,数字化装备,在高级轿车造价中可占70%,普通轿车一般也在30%以上。

(二)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装备

传统装备多由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技术装备制造业提供。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快技术装备工业的改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柔性制造系统中故障诊断与维护系统、加工过程刀具切削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和仪器仪表及装置、智能制造底层自动化基础技术等工业数字化及智能技术,支持装备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支持装备生产企业的全局优化运作。

2.将数字化及智能技术注入装备工业制成品,形成数字化产品,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可以提高原有装备的技术等级,使其更好地适应生产加工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和高速化的要求。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

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的内容很多,其中主要有:

1.采用网络制造、虚拟制造方法,改变原有的设计流程。它借助网络技术和虚拟开发环境,与其他具有较强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组成动态联合体,迅速完成产品的数据交换和研制开发,使产品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并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个性化消费需求。

2.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提高工艺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也就是,按现场总线控制的要求,开发自动控制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制符合现场总线标准的产品,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变速器和执行器等智能化仪器仪表,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对现场控制的影响,实现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

3.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集成技术,有机组合生产过程分散的自动化系统。它通过计算机制定产品设计方案,再用编程语言给产品的几何形状下定义,指定加工方式,形成产品设计、信息采集、整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集成制造流程,并以此为基础,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应软件,把生产企业全部工艺流程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单机、刚性制造系统,转变为高柔性的智能制造系统,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流程的总体效益。

4.采用计算机资源管理系统,提高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物流效率。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企业内外四通八达的物流监控和调配系统,准确传送生产过程的物流信息,使工艺流程各个环节所需的物资得到及时配置。同时,使生产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减少不必要的原材料库存,避免成品积压。

(四)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

传统产业组织,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组织界限,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功能边界,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层级差别,实行自上而下的纵向分级管理制度。这种严格的产业组织体系,有利于企业完成特定生产任务,但不利于企业紧跟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映,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把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与企业内部的纵向管理控制机制,纳入网络化的计算机控制一体化制造系统中。同时,还可以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与企业集成、虚拟企业、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后勤系统等共同组合成企业的自动化系统,并与Internet相连接,成为全球生产和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

这样,可以填平传统产业组织形成的各种鸿沟,使不同产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均由网络连为一体。就企业内部来说,从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管、技术人员、一线操作工到销售人员,也都由网络联系在一起,他们尽管所在岗位不同,但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沟通,彼此协调,不仅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也可以大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四、确保当地主导产业优先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内某个中心点上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将会形成一个新增长极,吸引其他经济活动也朝这一极核靠拢。这个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主要由主导产业及内含的龙头企业组成。

主导产业,通常指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先进产业或新兴产业。它代表当地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突破口。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原来的主导产业演变而成的。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大,相关企业多,内部联系性强。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可以拉动其他产业一起快速发展。因此,广大腹地必须确保优先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使它与当地其他产业有明显的优势层次差别,并能及时转化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此,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准确选定现阶段区域的主导产业

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转换,一般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接着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朝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最终走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各地应根据现阶段达到的生产力水平,确定产业结构等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业。目前,广大腹地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宜将主导产业的重心放在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并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

(二)促使现有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更明显

有些后发地区的主导产业,仅仅生产某种产业链很短的原料型基础性产品,难以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进作用,削弱了主导产业的特有功能。针对此况,应鼓励和引导这些区域以原有的产品为基础,努力朝后向关联产业推进,抓紧开发以这一原料加工的元器件产品、深加工半成品、最终消费品,通过不断向产品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以便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

(三)采取适度跨越的方式加速主导产业升级

一个地区要提高经济效率,不仅要求进行产品创新和企业创新,而且要求进行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会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在较低产业层次中成长起来的旧主导产业,将被较高层次的新主导产业所取代。在知识快速积累的现代社会,倘若按部就班地发展主导产业,将会比具有超前意识的地区“慢半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欠发达地区,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和勇气,立足求实,重在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技术引进或加强研究开发,以适度跳跃的方式实现产业层次跨越,直接以较高层次为起点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

(四)转换培育未来主导产业的思维方式

过去培育未来主导产业的思维走向,往往表现为从产业到产品进行推论:先确定未来支柱产业,再从中挑出未来主导产业,然后组织相关企业,生产相应的产品。实践表明,这样培育未来主导产业风险大,容易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和虚高度化。所以,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从产品出发培育未来主导产业。

据此,广大腹地应围绕当地优势产品吸纳多方投资,加大投入,分类培育,形成规模生产,争取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形成一批被国家确认的生产基地,并由此带动其他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拳头产品、骨干产品和系列产品。进而以优势产品为导向培育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为导向培育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为导向培育未来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主干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相应的未来主导产业结构。

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产业潜力

从广大腹地来看,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当地往往形成了许多特色技术,产生了不少富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有的已逐步发展为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传统特色技术,是广大腹地差异性产品的重要来源,很难被外地竞争对手模仿。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整合区域优势,发展更多更好的差异性产品,是促进广大腹地产业成长和经济集聚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抓紧制定特色产品的系列标准

在技术壁垒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有权制定产品标准,意味着掌握了产品的市场通行证。按照WTO规则,一国特有的产品,其管理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通常由这一国家来制定。据此类推,广大腹地特有的产品,其标准理当由当地制定。为此,广大腹地应抓紧自行制定特有产品的标准,并积极参与优势产品标准的制定,给组建区域内品牌俱乐部奠定基础,并形成阻挡冒牌产品进入的技术壁垒。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寻找传统名产的新需求,开辟新市场。例如,广大腹地是许多著名中草药的主产区,目前它们大多以未加工的原料药形式出售,不仅适用范围有限,而且价格低廉,如果能将它们加工成储存、携带和服用方便的中成药,进而开发出高质量的中药保健品,将会在国内外打造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创立特色产品区位品牌

不少腹地的特色产品,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制造的。中小企业依靠单家独户的力量,很难创出有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品牌。而品牌反映产品质量、功能和特性、产品历史、产品市场占有率,驰名品牌是一笔蕴含着巨额财富的无形资产。同一产品,以不同的品牌出现,它的市场销售价格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为了进一步打响广大腹地的特色产品品牌,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组建企业品牌俱乐部,发展和完善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共享品牌赢得规模经济效益。品牌俱乐部,表现为品牌属于一个成员企业数量确定的共同体所有。每个成员企业,都有权使用俱乐部拥有的品牌为自己服务,但必须严格遵守俱乐部规定的产品原料、工艺、技术、质量、计量、卫生、安全、环保、性能、功用和包装等方面的标准。

(三)增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腹地的行业协会,要广泛深入地参与本行业的经济活动,主动引导当地经济健康成长。行业协会应与厂商、政府主管部门一起,抓紧健全市场规则体系,提出行业发展政策,制定行业标准,确立本行业企业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的规则,规范成员企业生产、经营、营销、投资和创新等方面的行为。特别是存在过度竞争的某些领域,行业协会要加大协调力度,抓紧制定规则和标准,及时制止违规行为。同时,行业协会还应组织WTO规则和技术认证体系等培训,协调对外贸易争端,维护成员企业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特色产品的流通渠道

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产品的销售,需要借助市场的推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市场的理念和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营销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造和提升,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就具体方法来说,一是加快发展会展业,精心组织举办各种交易会、展销会和科技交流会,积极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厦交会等各种商贸洽谈会,通过特色产品会展,推动特色产业更快发展。二是发展电子商务,促使特色产品市场网络化。电子商务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专业市场的资源优势,在互联网上构筑商务平台,发挥资源回流和产品扩散功能。三是运用开设连锁店、专卖店、特许经营部、直销门市部、代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市场,以及承包商场、租赁柜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向外延伸特色产品的输出终端,逐步编织出自成一体的营销网络,推动特色产业向外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