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创新信息 > 纳米技术 > 正文

美国运用纳米原理拓展的新成果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1日 09:29:44  浏览量:

美国运用纳米原理拓展的新成果

1.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爆炸物的内在机制

2006年8月29日,《纳米通讯》网络版报道,美国乔治亚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威廉•金、德克萨斯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布兰登•威克斯等专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世界上最小的受控加热器,微原子力显微镜(AFM)悬臂,研究纳米尺度的爆炸物内在机制。该技术为我们了解爆炸物,在微小尺度上的熔化、蒸发、分解现象提供新的信息。

爆炸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采矿等多种商业领域。但由于其危险性,爆炸材料内在机制的物理属性研究一直是个难题。

威廉•金解释说:“科学家往往想设计有特殊反应的高能材料,比如在特定温度下提供特定的燃烧率。在我们的测量技术出现前,没人能在纳米尺度检查这些属性。利用我们的数据,就可以建立关于其性能的物理模型,不必再依赖于利用宏观尺度观察做出的推测。”

研究人员用硅制造悬臂,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电子反射加热器,它能够产生最高1000℃的高温,控制精度可以接近于1℃。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可以对直径只有几个微米的圆形区域进行加热,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对多晶高能材料例如泰胺(普通爆炸物)薄膜,进行纳米尺度的热力学分析。研究人员已经对100纳米到几微米的泰胺材料的熔化、蒸发和分解过程进行考察。由于研究的量很小,实验室没有爆炸的危险。威克斯表示,他们研究的用量,只是最基本的爆炸所需用量的千分之一。

威克斯说:“我们已经证明,可以在纳米尺度,控制高能材料的形态,并且测量出其纳米属性。我们的希望是,通过对微量材料研究,能以一种非常安全的方式测量出它的属性,并外推其更大量时的属性。目前,除了军事用途外,对高能材料的纳米属性研究非常少。”

高能材料晶体间距,被认为在快速分解(爆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引爆时,这个间距是爆炸的关键,它会在温度、体积和压力上发生增长,进而发生爆炸。威克斯说,这个间距的形成,并不直接受控于材料的合成。但在纳米尺度,理解爆炸将使我们更好地控制合成过程,做出更好的爆炸材料。他说:“我们想控制高能材料的纳米属性,从而理解其小尺度的物理行为,使材料更安全。也许我们可以设计泰胺等材料的特性,使它对特定刺激因素敏感。如果缺乏这个刺激因素,这个材料就不再表现为爆炸物。”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泰胺薄膜,通过调整悬臂的扫描位置,可以把材料加热到不同温度,从而观测其熔化、蒸发和分解比率。

威廉•金说:“通过控制探针扫描路径,我们能使材料由液态返回固态,这时它会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这使我们可以在纳米功能尺度上控制晶体结构。”高能材料的晶体结构,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会改变材料属性,降低爆炸效率。

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还可用于高能材料之外的材料研究。威廉•金说:“利用这一技术,我们能对以前不能测量的材料进行微尺度的热力学属性研究。如果我们在纳米尺度上了解这些材料,我们就能在更大的尺度上设计它。”

2.运用纳米原理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

2009年8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动力工程学华裔教授陈刚领导一个研究小组,运用纳米科学原理,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的公式,证实物体在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公式所预测的一千倍之多。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所创的“黑体辐射定律”,是公认的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虽然有物理学家怀疑此定律在两个物体极度接近时不能成立,但始终无法证明和提出实证。

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创定在不同温度下,此定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但如何在极微小的距离中稳定控制物体,达成能量传导的测试有极高的困难度。百多年来,科学家始终无法突破。而普朗克也对此定律在微距物体间是否仍成立,持保留态度。

陈刚是知名的纳米热电材料和流体学者。他的研究小组,采用方位较易控制的小玻璃珠,对着平面物体的方式,取代在纳米距离中根本不可能不碰触的两平行平面体;并采用双金属臂梁科技的原子能动力显微镜,去精准地测量两物体间的温度变化。

麻省理工学院发表公报说,陈刚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证实科学家所预言但无法实证的理论,已获得国际间同领域学者的喝彩。

此项发现,让人们对基本物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改良计算机数据储存用的硬盘的“记录头”,以及发展储聚能源的新设计等工业应用上十分重要。

陈刚说,目前计算机使用的硬盘,记录头与硬盘表面,约有5纳米~6纳米的距离,记录头容易发热,而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控制热力的方法。热力传导和控制,是磁力储存领域十分重要的一环,此类应用也将因陈刚研究小组的发现而迅速发展。

新的发现,也能帮助开发新一代的能源转换装置。除了实际的应用,陈刚说,此研究还提供对基本物理进一步了解的有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