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创新信息 > 医疗健康 > 正文

美国在其他致癌因素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5日 15:15:24  浏览量:

美国在其他致癌因素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1.致癌蛋白质研究的新发现

⑴发现一种刺激肿瘤细胞繁殖的蛋白质。

2005年2月18日,美国白头研究所大卫•萨巴蒂尼主持,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参加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发现了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研制抗癌新药找到了一条新路。

研究人员说,他们研究的核心是名为Akt的蛋白质,它对决定细胞是否分裂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过去发现,在各种癌组织中Akt蛋白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活性,如果Akt蛋白移动到细胞膜,就会刺激细胞开始分裂,这常常导致了肿瘤细胞的繁殖。如果Akt蛋白仍然停留在细胞质中,它就不会表现出活性。这是因为人体中作为肿瘤抑制剂的PTEN蛋白破坏了细胞膜中能够将Akt蛋白吸引到细胞膜上的脂类,从而阻止了Akt发挥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TEN蛋白束缚了Akt蛋白,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分裂。但是,如果PETN蛋白发生了变异,不再发挥作用,Akt就可以自由到达细胞膜,并刺激肿瘤细胞繁殖。由于研究人员对Akt蛋白,在到达细胞膜后刺激细胞分裂过程的了解并不充分,因而研究人员也就对如何阻止这一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针对这种情况,萨巴蒂尼研究小组报告说,这一活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就是mTOR分子,它是一种能够影响细胞体积扩张能力的蛋白质,曾被作为免疫抑制药而广为研究。2004年7月,该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与mTOR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蛋白rictor,最近,他们发现这两种蛋白质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物,能够使Akt蛋白质的氨基酸磷酸化,从而激活Akt蛋白的活性。研究人员说,如果我们找到一种能够阻止mTOR/rictor结合的分子,就能够阻止Akt蛋白活化从而避免肿瘤形成。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弄清楚癌细胞中的信息传导途径。虽然过去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其中的一些步骤,但某些关键环节依然还是一个谜。萨巴蒂尼说,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科学家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⑵发现皮肤癌扩散中的关键蛋白质。

2005年3月18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卡哈瓦里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一种蛋白质对恶性皮肤癌的扩散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将为治疗皮肤癌提供重要线索。

研究人员说,这种蛋白质被称为胶原质7,是表皮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通常的功能是保护表皮细胞不受外界损害。但是它的一种变异形态,却可能成为致命的表皮鳞状细胞癌的扩散媒介。

研究小组,在研究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隐性萎缩型水泡上皮解离症”的时候,发现了这一蛋白质的作用。此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胶原质7的变异或缺失,会引发隐性萎缩型水泡上皮解离症。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大约有2/3的隐性萎缩型水泡上皮解离症患者特别容易患上表皮鳞状细胞癌,另外1/3患者则不会患皮肤癌。

研究人员用12名患有隐性萎缩型水泡上皮解离症儿童的表皮细胞样本,进行实验,他们激活了表皮细胞发生癌变的细胞开关。结果发现,有4名患儿的表皮细胞,无论怎样激活其细胞开关都不会发生癌变,而另外8名患儿的表皮细胞很容易变成癌细胞。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那些不会得皮肤癌的隐性萎缩型水泡上皮解离症患者,是胶原质7缺失的类型;而容易得皮肤癌的患者,是胶原质7变异的类型。胶原质7蛋白的一个片断,是癌细胞向正常组织扩散时的关键媒介。

研究人员还用正常人的皮肤细胞验证了这一发现,他们用一种抗体阻断了胶原质7蛋白,然后激活皮肤细胞的癌变细胞开关,结果发现,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其变成癌细胞。

研究人员指出,表皮鳞状细胞癌只有在扩散的情况下,才会对人致命,否则就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他们的研究证明,胶原质7蛋白在癌细胞扩散中的关键作用,将来可以通过阻断这种蛋白质来治疗这种癌症。

不过,这一疗法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在同期《科学》杂志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尤斯帕博士发表评论说,医学界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要阻断胶原质7蛋白治疗皮肤癌,患者就会因缺失这种蛋白罹患隐性萎缩型水泡上皮解离症。

⑶发现乳腺癌的守护蛋白。

2006年7月1日,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病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发现了一种使乳腺癌细胞避过身体先天免疫反应的蛋白质,同时发现它有可能成为将来癌症药物的一个靶标。

研究小组首次揭示细胞表面上的EphB4蛋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项研究表示,如果我们能将蛋白质EphB4关闭,那么肿瘤细胞就会死亡,即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是帮助癌细胞存活。

研究人员把一种荧光染料,附着在这种蛋白质的抗体上,以确定它在肿瘤细胞上的定位。研究人员的第一步,是要找到这种蛋白质在癌细胞上的位置,并确定它出现的频率。结果,他们发现,这种蛋白质出现在60%的肿瘤上,并且它在癌症发生的最初阶段就得以表达。

接着,研究人员着手确定EphB4的功能。他们发现EphB4蛋白质能够充当一个岗哨,保护肿瘤细胞不受来自身体的任何防御攻击。携带这种蛋白质的肿瘤细胞,能与附近的血管进行交流。它给血管发信号,促其生长。

研究人员认为,将来的抗癌药物或许能通过抑制这种蛋白质,来干掉肿瘤细胞的一个卫兵。利用相似的思路,人们已经开发出了第一个乳腺癌生物治疗药物——赫赛汀。赫赛汀能以her2蛋白质为靶标。研究表明,20%的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着her2蛋白质。

Her2蛋白质也在这项研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蛋白质和它的几个兄弟蛋白质能够活化EphB4。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深入研究这种蛋白质在癌细胞中如何被开启和关闭。

⑷发现保护乳腺癌免于化疗影响的蛋白质。

2006年8月15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罗瑞斯全身肿瘤中心的生物学教授艾米·莉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肿瘤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在肿瘤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它能预测常规化疗药物是否可以对患者发挥作用。

大约一半接受标准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五年内还会复发。多数化疗药物,都有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但是,至今还没有办法确定哪些患者会受益于化疗,哪些患者对化疗不敏感。该研究小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的。

艾米·莉在1980年分离得到了GRP78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基因,通常情况下这种基因能够保护细胞免予死亡,特别是在缺乏葡萄糖的应急状态时。现在,她发现具有高水平GRP78的乳腺癌患者,对阿霉素的化疗效果不好,阿霉素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常用于化疗。艾米·莉说,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决定哪些患者适合进行化疗,有助于医生将对某些化疗不起作用的患者鉴别出来,而这些患者往往有较高的复发率。

研究小组对罗瑞斯全身肿瘤中心的432名,处于II期或III期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中有209名患者,接受了阿霉素化疗。在进行化疗前采集了127名患者的肿瘤标本,这些标本通过抗体方法检测GRP78蛋白,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67%的肿瘤组织中GRP78水平较高。接下来,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肿瘤组织中GRP78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癌症复发。并且在经过阿霉素化疗后,进行乳房切除术的女性,如果她们的肿瘤组织GRP78水平较高,那么这些患者与低GRP78的患者相比,她们癌症复发的概率还是比较高。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阿霉素化疗后,应该再接受紫杉醇治疗。这样,即使患者肿瘤组织中GRP78的水平较高,其癌症复发的风险也比较小。艾米·莉希望,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能够对她的研究结果加以确证。这样,就可能使GRP78筛查,成为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一种标准实验室检测。GRP78检测,将会有助于制定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式,从而避免用一种治疗方案对所用患者进行治疗。该研究有望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因为在其他癌症中也发现有GRP78增高的现象。并且,艾米·莉正在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病理学家理查德·科特合作,对GRP78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⑸发现可影响肿瘤细胞代谢的三种阻抑蛋白。

2010年1月,美国纽约冷泉港实验室阿德里安·克莱内尔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肿瘤细胞中发现3种阻抑蛋白,可影响丙酮酸激酶的两个亚型的剪接,从而改变细胞代谢机制。该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并克服困扰医学界长达80年的难题——“瓦伯格效应”,并将有助于找到一种抑制肿瘤细胞代谢和肿瘤生长的新方法。

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化学家奥托·瓦伯格发现,肿瘤和正常成体组织存在着代谢差异,它们通过糖酵解产能,并产生大量的副产品——乳酸。如此代谢性质,使得肿瘤细胞的耗糖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这种肿瘤细胞对糖酵解通路产能依赖增强的现象,称为“瓦伯格效应”,它会极快地促进细胞增生和肿瘤生长。而最近有研究表明,是一种叫做PK-M2(丙酮酸激酶M2)的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这种代谢。它对肿瘤的形成和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K-M2是丙酮酸激酶的一个亚型。而丙酮酸激酶的另一个亚型PK-M1,则与M2不同,是无害的。这两种亚型都源于同一基因——PK-M基因。该基因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进行可变剪接(即基因的mRNA前体按不同的方式剪接,产生出两种或更多种mRNA),生成M1和M2两种亚型。在肿瘤细胞中,PK-M基因的可变剪接为何会只产生有害的M2,而不产生无害的M1,则一直是个谜团。

克莱内尔研究小组,对多种类型癌症细胞中的众多剪接因子,进行筛查。最终,发现决定着M1和M2开关的3种剪接阻抑蛋白。研究人员发现,这3种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含量很高,是它们抑制M1亚型的剪接,使肿瘤细胞只产出M2。通过降低细胞中这3种蛋白的水平,可降低M2水平和乳酸生成量,恢复M1的生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逆转“瓦伯格效应”。

克莱内尔指出,这3种阻抑蛋白被阻断后,细胞并不会完全停止M2的生产。它表明,可能还有其他的剪接因子,影响着M1和M2的开关。

目前,该研究小组,正在寻找其他可能的剪接因子。而这种恢复正常的代谢状态,是否会阻碍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克莱内尔表示,虽然对于“瓦伯格效应”还有几个基本问题尚未解决,目前也还不十分清楚该效应的作用机制,但关于细胞代谢机制的研究,或许有助于揭开这一谜底,从而发现新的分子药物标靶,开发出剪接因子抑制药物和逆转“瓦伯格效应”的药物,从而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代谢机制来治疗癌症。

2.致癌细胞研究的新发现

⑴临床数据首次证实“癌症干细胞”概念。

2010年12月22日,斯坦福大学癌症中心医务部艾什·埃里沙德与拉文达·马杰提,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对白血病干细胞的基因表达方式研究发现,“癌症干细胞”基因表达水平更高的病人,比表达水平低的病人预后效果要差很多。该发现,首次通过临床数据证明了“癌症干细胞”概念。医疗人员可据此预测群体病人的治疗结果,并帮助开发新的临床疗法。

“癌症干细胞”概念认为,某些癌症起源于一小撮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细胞,这一小撮细胞即是“癌症干细胞”。这些“癌症干细胞”能不断补充生成新的癌症细胞,癌症要彻底治疗,必须清除这些干细胞。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小鼠中,发现蛋白质 CD47是“癌症干细胞”的“保护伞”,有了它,很多药物对这些细胞无效。CD47在其他几种“癌症干细胞”中也存在。马杰提认为这些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证据,在人体中也应该存在。

  他们用两种能识别白血病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从7个白血病患者的肿瘤样本中,分离出这些白血病干细胞,将肿瘤干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方式进行对比,结果有52%的基因表达不同。

  “癌症干细胞”基因表达方式和正常的血液干细胞很相似,不仅能自我更新,还能像正常干细胞在需要时候才分裂。为了逃避那些针对迅速分裂细胞的传统治疗方法,它会选择少量分裂,潜伏着,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研究人员还对1000多位,急性骨髓白血病病人的4组肿瘤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癌症干细胞”基因高表达和“治疗结果差”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⑵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具有“自激注入”能力。

2009年12月25日,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学和遗传学部的研究员金米勇与同事,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对癌症进展是一个原发肿瘤不断转移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他们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即脱离了原发肿瘤而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能够返回其原发肿瘤并继续发展,从而增强肿瘤生长。这一过程称为“自激注入”(self-seeding)。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新的靶向性癌症治疗方法的开发。

3.致癌微生物研究的新发现

发现口腔癌与三种细菌有关。2005年7月,美国波士顿福赛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转译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口腔内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产黑色普雷沃菌和轻型链球菌三种细菌的含量水平高,与口腔最常见的鳞状细胞癌有关。研究人员说,如果进一步研究能予以肯定,有可能因此找到利用唾液检查口腔癌的新办法。

研究人员介绍道,他们把229名健康人的口腔唾液标本,与45名口腔癌患者的唾液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口腔癌患者口腔中,上述三种细菌的浓度非常高。研究人员指出,也许癌症导致患者口腔内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使上述三种细菌非常活跃,但也不能排除上述三种细菌引发口腔癌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人类某些癌症是由细菌或病毒引发的。如胃癌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而疣病毒是宫颈癌的已知唯一病因。

4.情绪方面致癌因素研究的新发现

情绪压力会影响癌症治疗效果。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在《生物化学》杂志上网络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发现,压力激素肾上腺素,会导致前列腺和乳腺癌的癌细胞变化,帮助它们逃脱细胞死亡机制,它表明情绪上的压力会影响抗癌效果。

此前的研究证实,肾上腺素的浓度,在人处于压力情绪下时将急速增加,并且当人处于持续的压力或消沉下时也会继续上升。而科学家就是希望找到,在压力激素和癌细胞变化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

研究主要成员之一,肿瘤生物学助理教授乔治·库利克表示:“这些数据标明,情绪上的压力会助长肿瘤的生长,并且降低癌症治疗手段的效果。”

通过对前列腺和乳腺癌细胞的研究,库利克和同事发现一种会导致细胞死亡的BAD的蛋白,在癌细胞处于肾上腺素条件下时会变得不再活跃。

库利克认为,这种压力和癌症之间的联系是之前未被发现的,结果应该能用于癌症病人的治疗。他说:“来自加拿大的研究现实,服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高血压至少4年的病人,患前列腺癌的概率降低了18%。这些药能阻碍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另一项研究结果是,进行前列腺切除术的人,情绪波动变大。这证明压力激素和前列腺癌有很大关系。”

这些结果,对于病人和研究人员都很有意义。它意味着,找到一种肾上腺素干扰素,或许很重要。库利克目前正在分析前列腺癌病人的血液样本,以分析激素水平和疾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

摘自张明龙、张琼妮《美国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信息》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200~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