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我人生的第一位大学老师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5日 22:57:22  浏览量:

我人生的第一位大学老师

张 磊[1]

毕业六年了,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自已在浙师大跟着张老师学习、生活的这段美好时光。这段时光,于我一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永远不会忘记。

在浙师大读研以前,我是一名中专毕业生,通过自学考试先后获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可以说,当年之所以报考浙师大的研究生,完全是冲着张老师去的。从读中专时候起,我就对经济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年少轻狂的我曾梦想考取北大、中央财大等名校的经济学专业,然而毕竟完全是自学,我的高等数学当时根本无法通过入学考试,连续两年考研失败,让我痛苦不堪。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在浙师大读研究生的一位熟人说,浙师大的思政专业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此专业不需要考高等数学,更重要的是,该专业的张明龙老师是全国经济学界颇有影响的知名教授,而且张老师为人很好,声望挺高。于是,我那年马上改报了浙师大,并如愿以偿被录取。一到学校报到,我就找到学院里负责分配导师的老师,要求把我分到张老师的门下,几经努力,我幸运地成为张老师的弟子,研读经济学。浙师大是我此生就读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张老师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大学老师。

一、学业上润物无声的导师

初入师门,感觉压力很大,在张老师门下,论基础我可能是最差的弟子之一了。那时,有点害怕见到导师,更害怕和导师交流专业问题。但张老师为人极其随和,他从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什么标准,每次见到他,他只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多练笔,还主动把他的一些专著送给我们,给我们介绍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张老师的著作对我影响很大,以至于我后来对师弟师妹们说,要学好经济学,首先要研读好“张学”(即张老师的著作)。张老师的文章多是经济学领域内的前沿成果,而且文风朴实、严谨、大气, 一如他的为人。因此,我在读书时,就一直刻意模仿他的写作风格,而这种风格,一直影响我到现在。刚毕业时,在上海宝山区委政研室工作,经常要撰写报告,尽管我当时还是实习生, 领导就开始让我“挑大梁”,写大块头文章,这与读研时得到的熏陶和锻炼是分不开的。

2003年4月,张老师要我和师姐郑丽到台州学院学习,当时真是异常兴奋。一方面,我们有更多呆在导师身边的时间,可以随时接受指导;另一方面,张老师也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在台州学院,我们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的首批研究生,学校非常重视,让我们每人住上一间留学生宿舍,给我们添置好学习生活用品,让我们全身心地读书。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确定了自已的研究方向,开始关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热点问题。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也是去台州学院一个月后诞生的,当时,张老师对我这篇文章做了精心修改,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并推荐我去几家大学学报投稿,后来,这篇文章被《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刊用。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鼓励,此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一发不可收,先后有十余篇文章公开发表,其中,不乏《中国发展》、《上海经济研究》等比较有影响的刊物。2004年毕业前夕,我被上海宝山区委政研室录用,去单位上班后才知道,在上海名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扎堆的情况下,单位之所以愿意录用我,主要就是看中我在《上海经济研究》上发表的那篇文章。

二、富有人格魅力的导师

张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为人。我想,大家之所以对张老师如此景仰,除了因为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之外,可能主要还是缘于他独有的人格魅力。

张老师为人乐观豁达,从容大气。与张老师在一起,总是无形当中被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所鼓舞,让你感觉踏实,有安全感。有时我甚至“无厘头”地想,师母当年肯“下嫁”张老师,是不是主要也是看上他这一点呢?在印象当中,张老师好像每天都是满面春风,特别是和弟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而且这笑声很快会形成一种磁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张老师在生活方面也好像特别容易满足,他调到台州学院担任副院长后,尽管是校领导,仍天天坚持吃食堂。我记得当时经常在路上碰到张老师拿着饭盒去食堂,他总是满脸的笑容,仿佛是去赴一次盛宴,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胃口也好起来了。

张老师为人宽容大度、平易近人。无论是作为一位知名学者,还是作为一位行政领导,你都丝毫感觉不到他有一丁点的架子,弟子们有什么事也都愿意第一时间向他“汇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无论是在学术问题上,还是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上,我们的观点都很幼稚,视野也很狭隘,但张老师从不责备我们或者忽略我们,而总是从正面积极地引导我们、启发我们。这么多年来,从未见到他对谁发过火,动过怒。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古话的意境,也更能体会到张老师的不易。其实,无论是作为一位学者,还是作为一位领导,无论是为人父、为人子,还是为人夫、为人师,在多重的社会角色中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都有成堆的烦心事,但张老师既超脱、又务实,犹如信手拈花,为弟子们树立起一个难以超越的标杆。

三、对学生关怀备至的导师

张门弟子有一个同感,老师对我们关怀备至,犹如慈父一般。每次弟子们去他家,总能感受到“回家”的感觉。师母忙前忙后、嘘寒问暖,张老师则亲自操刀坚持为每名弟子削一个苹果。在他家不大的房间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张老师对弟子除了那份师生情之外,更有一种慈父对子女的宽容和爱怜。

那时弟子们都很穷,反倒是张老师很多次请我们吃饭,给我们改善生活。记得第一次随张老师去台州学院,他特意叫了台州学院的几个老师一起用餐,为我和师姐郑丽接风。2004年6月毕业前夕,张老师和师母为我们送行,张老师还特意从家里带了一瓶茅台,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喝茅台,一不小心,一瓶酒差不多都被我喝掉了。工作后,喝过各种各样的酒,但再也没有能像那个晚上哪瓶酒那么醇香。

2004年7月1日,是研究生毕业离校的日子,学子们纷纷离校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而我却无论如何都舍不得离开浙师大,要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已对浙师大如此牵挂,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张老师的无限眷恋。我独自一人在房间呆了两天,7月3日,我给张老师打电话道别,张老师说,“你还在浙师大啊,这样你再等一下,我明天回金华,我们再一起吃个饭”。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读研前,我是一名下岗职工,一直觉得自已活得很卑微,所有的人都将我忽略,而在浙师大,我却有如此关心关爱我的导师!上天对我如此慷慨!

四、深受弟子爱戴的导师

2004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两个月,我通过公开选拔考试,幸运地考取了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一岗位。当时组织上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愿意放弃上海来秀洲区工作,我不假思索就答道,因为我对浙江太有感情。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绝没有一点矫情的味道,因为只有我自已知道,我从异乡来到浙江,师大给予我的太多,导师给予我的太多!到秀洲区工作后,区委组织部当时一位负责考察我的部长跟我说,考察期间,他们通过电话向张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张老师给予我非常高的评价,因为我研究生毕业只有两个月,所以在校期间的表现、导师的评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张老师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能回报导师的却少得可怜。到嘉兴工作后不久,适逢张老师到嘉兴学院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当时我正在嘉兴日报社开会,一接到张老师的电话,我马上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让驾驶员带着我满大街地去寻找花店,因为除了为张老师带去一束鲜花,我真的做不了别的什么了。驾驶员看着我异常激动的样子,笑问我是不是女朋友来了,我告诉他,不是女朋友,是导师来嘉兴了!2005年5月,张老师去嘉兴高中做招生宣传,尽管那所学校距我单位不到一公里,但我一定坚持要用单位的车子为张老师一行的车子开道引路,因为除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已对恩师的那份尊重和爱戴之情。

然而,生活好像总是很忙,不经意间,我们做弟子的跟导师联系越来越少,问候也常常就是节日发一条短信。但是,天地可鉴,那位披星戴月为我们修改论文一直到腰酸背痛的导师,那位甘为阶梯把我们推向人生绚丽舞台的导师,那位屈尊折腰不耻求人为我们推荐工作的导师,那位宽容慈爱无数次为我们人生引航指路的导师,从来没有在我们的心中淡去,我们对您的眷恋从未有过一丝的消退!

导师,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您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让我们去书写自已的人生舞台剧,无论天涯海角,您永远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51~55页。



[1]作者简介:张磊,1975年4月生,男,河南信阳人,浙江省交通厅办公室支部委员。历任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秀洲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秀洲区一届二次政协常委等职。收稿日期:201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