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三张“照片”:我印象里的导师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23:01:35  浏览量:

三张“照片”:我印象里的导师

林云[1]

一直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太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丈夫和孩子,似乎在想起他们的时候,脑子里没有一张很定格的脸,甚至有时是模糊不清的,反倒是不太常见而又有些交往的人,一旦想起,似乎马上就会有一张或几张定格的“照片”呈现在脑海里,我的很多亲朋好友、同学师长,就是以这种“照片”形式被保存在我的记忆里的。对于导师张明龙先生,我必须坦率地承认,还没有熟悉到模糊不清的状态,所以,想起张老师的时候,几张“照片”便清晰可见了。

 “照片”一:弥勒般的笑容

不知道有没人和我有同感,反正,每次想起张老师,第一张照片就是这个让人无限温暖的笑容,不知从何时起,和弥勒竟有了几分相似。暗自奇怪头脑中这样无来由的想法,张老师怎么会像弥勒呢,想了许久,竟让我琢磨出了几个原因,自以为还挺正确的呢。

第一,心善所以面慈。古人说,相由心生,善﹐是真的能从心态反映到面相上的。自从第一次在课堂上认识张老师,我就始终有这样一种印象,对于学生,他是善良的。记得张老师的区域经济学课是以课程论文形式来考核的,一次无意中到原来的法政经济学院去拿成绩单,看到所有学生的分数都很高,大部分在90分以上,当时就在想,分数真高啊。后来,我毕业论文交给张老师审核,他好像也给了不错的评语,心里还在想,写论文也不难嘛。思维不太敏捷的我,直到前些年读博士研究生时,才慢慢想到,也许根本不是因为我论文写得好,张老师大概只是不想太早打击我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只有慢慢培养起研究的兴趣,才会真正有创作的动力。呵呵,我的运气真是太好了,遇到这样一位仁慈的导师。

第二,和蔼所以可亲。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见过张老师疾颜厉色,他总是以一种温和的语调地向我们传授知识,还不时穿插一些动人的故事,这样温和的情境,似乎很难让人想起学业的压力,反而觉得一种温暖。但很奇怪,在很温暖舒适的情境下,每个学生几乎是满面春风地就毕业了,与想象中的寒窗苦读似乎相差甚远,我想,这和张老师的可亲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宽容所以大气。在浙师大,张老师有很多学生,有些已经成为教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都有颇多建树,似乎不断验证着名师出高徒这句老话,可按照张老师的话来说,高徒也是出名师的,在他看来,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也在映衬着老师的伟大。这话自然是有道理的,关键在于,当张老师提起这些的时候,对学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想,他是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一般看待了。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比学生更为辛苦,就如我自己一般,其实是没有很好地净心读书的,更多时间依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游走,而张老师对于这样一个显然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批评,反而时时处处替我们着想,这种宽容怕是在导师里面也是不多见的。

因为善良、和蔼、宽容,所以,张老师的笑容就和弥勒有了几分相似,而有了这些想法之后,想起张老师的时候,“弥勒”般的笑容就愈发地慈祥和蔼了。

照片二:姓氏同音的伉俪

老实说,导师张老师的名气我早就听说了,而见到张老师本人却比师母要晚。

记得1997年我刚结婚时,因为爱人在浙师大工作,而我当时还没调入浙师大,一天晚上,我陪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恰逢几个他的同事也在加班,于是和他一起去给他们分发喜糖。一屋子的人全都不认识,只有陪着笑脸,就想发完喜糖快点溜走,但章庆平老师(那时哪里知道是后来的师母呢)一双含笑而美丽的眼睛,几乎融化了我所有的犹豫,她很关心地问我在哪里上班,路途方便不方便,温柔而细致的谈话,足够让人觉得那才叫真的关心我而不是客套。我想,现在师母一定不记得那次见面,而我,在那一屋子人中,只记住了一个人,就是师母章老师。之后,调入浙师大工作,偶而到人事处办点事,也可以感觉到章老师总是事事为人着想,关怀备至。后来,我听到过别人对师母章老师的评价: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细致有礼,只要她接手的工作,完全不用别人操一点点心。这样高的评价,还真是少有,着实让人佩服。

成为张老师的学生后,与张老师的接触多了。当我们与张老师聊天时,有的同学往往会好奇地问张老师是怎么娶到师母的。张老师哈哈地笑着说,她愿意嫁给我,我也愿意娶她,就成了。接着,他又幽默地补上这样一句话,说他能娶到师母,不但是他个人的成功,而且证明了,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也是有可能娶到一个贤惠端庄的女人作老婆的,嘻嘻;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说这话的时候,张老师是一脸的幸福,师母章老师也是一脸的满足。于是,张(章)姓氏同音的伉俪“合影”,就被我“记录”下来了。

其实,我并不太明白张老师为什么说自己其貌不扬,联想他在专著《经济学新问题求解·后记》中,自嘲说“我从头到脚没按美学结构组合,身材离标准体型太远”, 暗自揣度张老师说这话可能是就身材而论吧。张老师粗粗看去,个子不高有些胖,不属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纤瘦文弱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只要多观察一会,就能发现,张老师全身都透出了学者的风度和智者的气质。

在我“记录”的张章伉俪“合影”中,他们都是如此的谦逊,如此的可亲,又怎会不让人觉得,这可能是天荒地老的一对神仙伴侣?很多学生都有同感,老师的家庭模式,真的是中国最为经典的幸福模板,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无论张老师在浙师大还是在台州工作,他都是以事业为中心,而师母则以张老师为中心,不仅承担了家中绝大部分的劳务,而且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帮助张老师,几乎在张老师的每本著作中,都会提及师母对他写作的支持及帮助,我相信这一定是实情,师母对于张老师学生的关爱是众所周知的,去张老师家里,师母可能会比老师更忙,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张老师的每个学生情况如何,师母都能如数家珍,这样好的师母,不禁更加感叹,张老师真是好福气啊!虽然我没见过他们的女儿,但其优秀却是早有耳闻。有这样的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有这样的慈父贤母,女儿哪能不优秀呢?

照片三:品黄酒的神态

张老师去台州后,我们见面的次数很少,但每年至少有一次能够有幸和张老师共进晚餐,那是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集体给张老师拜年的一种形式,几年下来,就成了一种约定,或在年后,或在年前,凑着张老师和师母都有空的时间,大家也都尽量赶来,虽然都是浙师大的老师,但这一天师门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祝福张老师和师母平安、健康和幸福。

在我印象里,张老师是喝黄酒的,而且最好是温热的黄酒。在寒冷的冬夜,喝上一杯温暖而醇厚的黄酒,似乎整个人都暖了,屋里的气氛也更暖了。在每个学生都用心感谢张老师及师母的关爱时,酒杯中的酒也不知不觉地少去了,而张老师儒雅而又不失豪爽的饮酒神态,就这么不经意地被我定了格。

黄酒应该是一种颇为养生的酒,据记载,黄酒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记忆、保护心脏、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从这方面来说,可能比其他酒都更能养生。有人说,酒品如人品,饮用黄酒的人,往往具有黄酒那种不烈不淡,醇厚敦朴的性格。饮黄酒也不像啤酒那样用以解渴,适宜速饮,不像烈性的白酒需“一口闷”方能体会其香和味。黄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适合的品性和心境,才能体会黄酒的无穷滋味。

我必须承认,自己尚未达到那种境界,所以即使是喝下了杯中酒,却依然不能深解其中味。聚会中善饮者不多,陪张老师尽兴,怕是不能了,但每次看到张老师慢慢地品着黄酒,笑谈人生,神采熠熠一如往昔,我们就都了解,张老师的生活也如黄酒,温暖而醇厚,日久而弥笃。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60~63页。



[1]作者简介:林云,1974年生,女,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产业经济。收稿日期:201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