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8日 23:37:23  浏览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董小微、夏积山[①]

初次见到张明龙教授是在他的办公室,隔着张小桌泡上一杯茶,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聊起来。他很健谈也极随和,若不是事先了解,我们很难把眼前这位微笑着和人交谈的中年人,同省政协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规划组成员、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科负责人、经济学硕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兼职)、校经济研究所所长、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等诸多头衔联系起来,更想不到,他是浙江师范大学首位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0年还入选了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谈起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张明龙教授对小时候的学习情况,记得非常清楚。

他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海游小学的情景:由中间一座四合院分成南北两个教学区。四合院二楼为教师寝室。一楼是办公、活动用房,南部有校长室、总务科等;北部平时像个体育馆放着乒乓桌,开会时当礼堂,全校师生大会多在此举行;东西两厢是教师办公室、器材库等。一进校门就可见到的南教学区,左面是一幢洋房式的两层教学楼,右面为一排平房教室,两幢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派作球场用。再往前是一条石子路,它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四合院和食堂。石子路北端的一旁,有口清澈见底的大水井,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石子路的东面有块较大的活动用地,有些平房建筑,顶端围墙上还有个已废弃的旧校门。北教学区,主要由一幢两层教学楼和一个大操场组成,大操场周围长着数丈高的梧桐树,后来在操场的东边又盖了一幢平房教室。

据张明龙教授回忆,他到海游小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转学考试。那是1963年8月底,他在下叶(湘山)小学读完三年级,由叶信邦老师带领,走进县城小学一个陌生的教室,在两位老师的监考下,答完语文和算术试卷。结果,一起来的只有2人被录取,他是其中之一。当年9月,他被安排到海游小学四年级三班学习,班主任是郑多寿老师,周瑞造老师教算术。到五、六年级时,由徐仁秋老师当班主任,梅光洋老师教算术。

他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向我们讲述母校对他的培养。他说,海游小学,当时是台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教学质量也是一流的。由于他来自“三复式”教学的村校,基本功、知识面和学习方法等,与县城同学相比,均存在着不少差距。老师们见他天资聪颖,非常喜欢,对其很关心,有的挤时间给他单独补课,有的为他借来参考书,有的教他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选他当中队委、中队长。他告诉我们,为了加强学习,自五年级开始,用三本练习簿学算术,一本做课堂作业,一本复习难题,一本做预习题或研究题。他多次依靠预习和研究,掌握了一些新定理。例如,他学习了一个数目各位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后,在没有看任何相关课外书的条件下,独自在研究本上推导出,一个数目各位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同时也能被3整除。他说,海游小学打下的扎实功底,特别是养成喜欢钻研的良好习惯,对他今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老师说他成为经济学教授,不是自己而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小时候,他是三门县教育局数学教研员跟踪观察的数学尖子,理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高中毕业的成绩单(采用百分制记分)上填着:数学100分,机电(即物理)100分,化学97分。据说,这个高分记录长久没人打破。由于“文革”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不能直接考大学,他读完高中便回到下叶村参加农业生产。三个月后,海游中学孙良恩副校长找到他家,要他去代课教英语,他在家人的劝说下同意了。不久,姚文桂校长又帮他转为能长期任课的民办教师。这样,他在海游中学一直教到上大学,前后4年多。此间,他参加过英语师资培训班的专门培训,平时坚持自学,差不多每晚都听英语广播讲座或灵格风唱片,并由厦门大学外语系毕业的施世樵老师每周指导一次。

1977年春天,他被推荐到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只得暂时搁下英语,转攻汉语。不久,他对格律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将它选为重点方向,挤时间自学了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和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等,接着试写格律诗词,至今,已陆续在《诗词集刊》等处发表50多首,其中有6首被收入《新中国诗词大观》。没想到,正当他在汉语言文学领域忙得不亦乐乎时,系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咱们学校正在筹建政史系,由于没有经济学教师,经组织研究决定提前派你去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政治系进修,毕业后到本校政史系工作,他二话不说,轻轻松松地改变了专业方向。自此,他一路往北求学,从金华到杭州,再到上海,最后到北京,一步步走进庄严而绚丽的经济学殿堂。

他刚跨进杭州大学校门时,经济学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连商品的定义都不知道。在蒋自强、王荣、吴梦蛟等教授的悉心指教下,他很快转换了思维方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开始了经济学的最初专业训练。

杭州大学回来不久,他又进入复旦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学习,有幸聆听蒋学模、张薰华、伍柏麟、蒋家俊、宋承先、洪远朋、尹伯成等一大批经济学界知名学者的精彩讲授。经过这次较高层次的系统深造,他不仅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懂得了经济研究方法和严谨认真的学术作风。

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他以国内访问学者身份,赴京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博士生课程。他每周按课时规定到导师宋涛教授处听课,并努力完成他布置的各项作业,以平均每周精读一本新书的速度,读完经济学博士生重点阅读书籍。他还听过卫兴华、胡钧、孟氧、何伟等教授开设的课程和讲座。这两年,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起飞阶段,修完了经济专业博士生课程,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稳了根基。

独特曲折的求学之路,奠定了张明龙教授宽广的学识基础、高深清湛的专业功底,凸现了其执着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命激情。

1983年,张老师把复旦大学经济系读书期间做的作业整理出来,经厦门大学胡培兆教授帮助修改,发表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此时,他已经整整三十岁了。然而,从最初发表这篇《试谈产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论文以来,短短十几年功夫,张老师后发制人,出版了《经济运行与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和《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等3部个人专著,参加撰写的著作10多本,还有1部主笔专著《中国经济前沿研究》已脱稿付梓。在国内最权威刊物《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等发表论文、译文230多篇。

张老师的许多论著,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要介绍。特别是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简报》、《参阅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3篇论文,曾呈中央政治局领导决策参考。其中《经济运行与调控》一书,1994年被列入我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候选作品,同年又获第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论文《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1999年获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国家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以及其他学术成果奖30多项。

张老师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运用理论知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他主持或参与了10多项国家及省部重要课题研究,多次深入金华、台州、温州、丽水、衢州等地调查研究,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他在省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抓紧开辟台州地区沿海公路,充分发挥浙中三大港口整体优势”的提案,对三门县健跳港大桥早日立项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他在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一个提案,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评为优秀提案。2002年1月24日发表的《关于八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称赞道:“省政协委员张明龙从系统、综合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我省‘十五期间’实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提案。有关部门认为这一新理念符合浙江工业化中后期的特点和要求,为决策提供了新的启示。我省将在‘十五’期间推进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教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的四大园区建设,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网络体系。”

张老师很忙,白天要指导研究生,要给本科生上课,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只有晚上,才有可能拥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为此,张老师不得不把时间分成几块,工作、科研都全心投入又互不干扰。这样虽苦虽累,倒也苦中有乐,累得有价值。在写《经济运行与调控》一书时,由于长期伏案写作,张老师的后背又痛又麻,常常是一回神,才感觉酸痛难忍,直不起身来。张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休息、去治疗,唯一能做的,只有频频地往后背贴伤湿止痛膏。有时实在忍不住,一贴就是四张,几乎占满半个后背。尽管这样,他还是经常趴在桌上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惊觉东方微白才疲惫不堪地往地板上随便一躺。这种辛苦,张老师至今仍记忆犹新。

一个学者,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广博而精湛的学识,宏富而高深的思想,才能使思维敏捷活跃,富有创造力。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追求着。他喜欢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又具备基础知识的经济学领域钻研下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他创建的“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11期载文赞曰:“填补了我国经济学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优化组合及运用缺乏系统研究的空白。”有位著名专家在评语中写道:“张明龙同志所创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在我国经济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不少著名经济学家与权威刊物的肯定与赞扬。张明龙同志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已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据我所知,这在国际上也处于经济研究的前沿。”他确立的无形资产整体量化标准,成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他撰写的专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1期发表专家评论说:“这部专著不仅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方面,而且在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概念、观点和范畴方面,同时在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方面,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它填补了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缺乏史论结合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就像当兵要成为一名好兵一样,张老师觉得既然选择了教书,就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提前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是国家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导师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已有15人获得了硕士学位。目前,张教师带了10多个研究生。谈及他们的导师几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总爱在课前把学习参考材料整理好再发给学生的张老师,会把学生的一篇8000多字的论文“斩”成400来字,然后一次次指导学生修改直到发表为止。在闲时,他也常和学生聊聊天,谈学习,谈生活,谈他们的未来。他说做学问要“天圆地方”。“天圆”就是脑子灵活能勤于思考,“地方”即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反之,一个人如果“天方地圆”,脑子不开窍又不肯下苦功,则是断然出不了成绩的。一谈到他自己,张老师总是谦虚地说,成绩代表的仅仅是过去。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心中最为平凡的想法,难怪他的一个研究生深有感触地说:“张老师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还教我们如何做人,他的一言一行不同于他的学问,却和他的学问一样熠熠发光。”

当我们问到:“您的最大成功是什么?”张老师脱口而出:“娶了一位贤惠端庄的夫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校园里或者在街上看到张老师以及他的夫人。那个剪影很普通却很动人。张老师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为何不在闲时去旅游、去散步,寻找一种不同于做学问的快乐呢?虽然这空闲对张老师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95~100页。



[①]本文由董小微和夏积山分别撰写的多篇文章组合而成,当时董小微是浙师大校报记者,夏积山为校宣传部退休老干部。这些文章先后发表在《浙江日报》(2000年6月23日)、《教育信息报》、《金华日报》(2000年12月9日)、《浙江师大报》(2000年2月29日)等处;2002年海游小学百年校庆介绍著名校友时,又作了某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