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榜样与激励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7日 11:12:46  浏览量:

榜样与激励

潘善助[①]

能成为张明龙教授的学生是一种机缘,更是一份荣幸。因为张明龙教授为学生树立了一个标杆,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因为张明龙教授心系学生,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向前迈进。

有一组数字记述着张教授的学术成就:“出版个人专著7部,主笔专著7部,参加撰写的著作1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等发表论文300多篇。有3篇论文呈中央政治局领导决策参考。荣获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学术成果奖。”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捕捉到三个信息。一是张教授的学术天分高,二是张教授勤勉;三是张教授具有极强的“弹钢琴”的能力,能充分处理好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他长期担任高校要职,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宣传部长,现任台州学院副院长。治校理政的工作已经够他忙的了,但他仍能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撰文不断,著作等身,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大学里大多数的教师以专事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明确,时间充裕,但有不少人的学术水准平平,这其间的差异何其之大。所以,我们往往会感叹,人比人,气死人,人与人之间确实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而这个不同也就更加突显张教授榜样的风采。

我在想,张教授的高质多产可能与他精于打字排版有关。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师兄吴世斌来浙师大看望张教授,当时我还在师大工作,就陪着世斌一同去见老师。临告别时,张老师送我们一本他的新著,师母说:“这本书是张老师自己打字排版的。”这一说,着实使我感到吃惊和意外。因为,当时计算机尚未全面普及,我能打字,但打字速度极慢,写文章是完全靠手写的,这种状况,当时与我年龄相仿的老师大多如此。张教授长我10岁,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对于计算机这种新生事物,接受得较快的应该是年轻人,而不是年长者。想不到张教授不但能快速打字,还能科学合理地排出美观的版面。这反映张教授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他借助科学技术提高了论文和著作的写作效率。

张教授丰硕学术成果的取得也与其家庭的和睦互助有关。每每到张教授府上拜访时,我们总能感受到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老师示意请坐,师母倒茶,琼妮送水果。难怪张教授在著作的跋语中总要写上对于师母和琼妮的感谢之意,说师母如何承担繁重的家务,琼妮如何自立地成长。是啊,家庭和睦,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才能专心地钻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能倾诉不快,缓解压力,也才能在取得成绩时与家人分享并且心怀感恩地念念不忘家人的帮助、鼓励和支持。

在拥有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的时候,张教授并未有半点的沾沾自喜,他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始终如一地心如止水,看淡荣誉,看淡功利。而学生在校求学和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之时,他总是予人以指点、鼓励和帮助,这让当学生的更加尊敬他。发生在我身上的就有几例。

1985年,我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被安排到湖州二中教育实习,在实习中期,张教授代表学校和政教系来湖州看望带队老师和实习同学。在听取同学们的试讲课程后,他对同学的表现一一评价。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如有不足需要改进的,张教授总是婉转地指出,如“如果怎样怎样,会更好”,“这些地方要作小小的修正”等等,使学生们对自己的讲课充满信心,也知道自己的缺失所在。体现出老师的呵护、关爱和用心。

2008年,我回家乡天台过年,给张教授打了一个电话拜年。老师知道我从事书法艺术的教学和研究,电话交谈中,老师说他藏有我在1985年写的一幅千字文小楷作品。这幅字已经泛黄并有小部分虫蛀的痕迹,但张老师早几年就装裱挂在临海府上的书房里。我已不记得送张教授书法作品的事了,开始时对于老师的说法还真有点不信,等到2010年去见老师时,看到二十多年前的拙作才回忆起来,这大概是我在校时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培育之恩,写幅不成样的字送给老师的。老师虽然不研究书法,但从我的了解所知,他也收藏有一些名家的作品,如已故著名书法家、前西冷印社副社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郭仲选的墨宝真迹,老师也经常进艺术馆欣赏书画展览,是懂书法的。我知道,张教授把我学生时代的习作挂在墙上,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和鞭策。所以,当我听到老师说起此事的时候,我很感动。我当即表示再给老师写一幅作品,看看学生在二十多年后的书法状况。老师收到作品后,又裱框挂到客厅正中位置。

2005年国庆节前夕,我的手机收到了张教授发自北欧瑞典某地的一封短信。老师祝愿我节日快乐,家庭幸福,拥有美好的前程。这是我至今收到的最远的节日庆贺手机短信,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如此地念兹在兹,这怎能不让我心怀感激!

有一个好老师在指引,学生慢慢模仿,以至于某些地方会出现不期然而然的契合。说到这里,我想说说两件事。一是我与老师的经历有一个类同处,就是我们目前所从事的都不是大学时所学习的专业。张教授大学念中文,转行研究经济学,我大学学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做书法教育。我在1990年决定转行专门教书法之时,并没有针求老师的意见,但心理其实暗暗地想,张老师转行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很有成就,我不妨可以试试看。这其中,老师的榜样作用是很大很大的。另一件事,在书斋的命名上我与张教授也有点相似。张教授的书斋名为“湘山斋”,我的书斋叫“唐宋书屋”。从名称本身看,两者毫无共同之处,但凑巧的是,湘山是老师的故乡,唐宋是我的故乡,我们都以故乡来命名书斋。这两个斋名还算雅致,湘山寓意为何,我没有问过老师,故不得而知。唐宋两朝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期,心向唐宋书家,手摹唐宋法书是作为一个书法艺人的目标。我以此命名书斋,希冀自己少走弯路,也期望向老师学习,不断精进,有所作为。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16~118页。



[①] 作者简介:潘善助,1963年出生,男,浙江天台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市松江区文联副主席。2010年12月23日完稿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