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为人善良 为师善诱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5日 11:19:32  浏览量:

为人善良  为师善诱

俞海山[①]

套用一句俗语,时间过得真快。自己大学毕业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大学老师张明龙老师已临近60岁。是啊,想想自己,当时是20岁左右风华正茂的年龄,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虽然20几年过去了,但我的大学老师张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为人善良、为师善诱。

一、为人善良

张明龙老师长着一张圆圆的胖嘟嘟的可爱的脸(这好像从我认识他时30岁左右到现在都没什么大的变化)。有人说,长着胖嘟嘟圆脸的人都很善良,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张老师确实是一位十分善良、宽厚的人,这也许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那个观点。当我们在浙江师范大学读书时,张老师给我们上“政治经济学”课,不仅生动风趣、语调和缓、娓娓道来,而且从来没有对学生发脾气、暴粗口。他对学生十分亲切,叫得出我们年级(我们82年级学生分两个班,共有89人)所有学生的名字。对比现在,我也在宁波大学教书育人,但感觉与学生的距离远多了,与学生“聊”得很少,基本上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这既有许多工作上的客观原因(例如当前生师比远高于当时,教师科研压力加大等等),但从主观上讲,可能还是我对学生没有像张老师那样的爱心、责任心。

我当时还“利用”我的同寝室同学吴世宾的“关系”,他与张老师都是浙江省三门县人,同乡就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我时常约吴世宾一起去张老师家,或聊人生、聊社会,或提经济学问题,有时候一坐就是好几小时,但张老师从不厌烦。张老师的爱人姓章,当时也在浙江师范大学工作,章老师与张老师一样,总是热情、亲切接待我们这些学生。也许婚姻上也遵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

在我的印象中,张明龙老师的爱人章老师总是一脸的幸福感,幸福始终洋溢在脸上。其实,当时老师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宿条件不好(在我的印象中,张老师一家在搬到浙江师范大学家属区之前,住在校内筒子楼的二楼——靠近食堂和电影院,一楼还是校医务室),物质上的清贫并不妨碍精神上的快乐,我想主要大概是章老师对张老师这个人很满意,婚姻满意才有真正的幸福感。当然,张老师对家庭付出多,得到的也多。张老师有时谈起他的家庭,也总是幸福写在脸上。大概10年前左右,有一次,我与张老师在杭州一次学术会议上碰到,聊到他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妮妮,我问道:记得当时小时候妮妮是学弹钢琴的,不知道她现在大学里学习什么专业。张老师用手比划了一个类似弹琴的姿势,并告诉我妮妮在大学学的专业也类似弹钢琴一样,每天需要高强度用手操作。后来张老师告诉我妮妮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而且学得很好,话中透着自豪、欣慰。这大大出乎我的想象,因为我总觉得学艺术的距离学计算机实在相关性太远。张老师对家庭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多,这也是符合我们经济学上“投入产出”原理的。我想,说到底,家庭就是一个相互关爱、相互付出、相互获得的共同体。

有人说,幸福女人后面一定是有一个关爱他的老公,我想一定是的。平时茶余饭后,我与我妻(我妻周亚越也是张老师的学生)往往也会谈到张明龙老师的家庭,我妻经常“教育”我,要我学习张老师对家庭、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性,提醒我作为男人要爱老婆、爱家人。一定程度上说,我的家庭美满也许得益于张老师美满家庭的示范效应(顺便说一句,还有我的大学班主任陈卫中老师家庭、曹荣庆老师家庭,以及陈红儿老师家庭、俞建文老师家庭等,都是模范夫妻,给我们学生辈作了很好的榜样。)。

在我调到宁波大学工作后,与张老师的联系虽然不是十分频繁,但始终没有中断,张老师对我们这些老学生的关爱也始终如一。张老师在给我的贺年卡、电子邮件、回复短信时总是会写上我爱人的名字,“祝你和亚越新年快乐”、“代向亚越问好”、“转达对亚越的问候”等是张老师常用的话语。我爱人收到这样的问候,总是像小姑娘一样倍感兴奋!

毕业后几次开会,经常碰到来自张明龙老师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或台州学院)的同事,包括这些学校组织部的同事、这些学校其它学院的同事等等,与他们总是会聊起张明龙老师,这些人公认张老师为人善良、坦诚、亲切、乐于助人。说实在,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个人当面夸奖某人,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候往往是出于某种功利心甚至谄媚。但我认为,背后夸奖人比当面夸奖人要真实得多、可信得多。

二、为师善诱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浙江师范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循循善诱,张老师等经济学者培养了我的经济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我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以及浙江省、宁波市各类经济学、管理学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生时代张老师的引路——是他把我引上了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之路。

我们在本科时期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其实学得很“杂”,政治、经济、哲学、管理、法律、文化、历史都学一些,所以,我们同班同学毕业后,现在有哲学教授、政治学教授、经济学教授、管理学教授。我之所以走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之路,那完全是因为大学时期培养的经济学学习与研究兴趣,而这主要就是张老师(另外,当时教经济学的还有严斯茂老师、陈红儿老师、周伟林老师、曹荣庆老师,等等)课堂教学上的善诱。我记得,张明龙老师在给我们上《政治经济学》课时,曾引用分析了螃蟹的例子,当时有一阶段,在上海等地,大阐蟹(一种生长于淡水中的螃蟹)在市场上要卖到每斤25元左右的高价(当时一般教师、职员的收入大概五、六十元左右),张老师用经济学原理来解析这一现象,这引起了我们学生的极大兴趣。其实,当时我们学习的经济学科目并不多,只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少量课,但关键在于张老师的教学培养起了我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兴趣。

由于当时我国高校师资十分紧缺,所以,我本科毕业后在复旦大学进修了一年经济学,就匆匆走上大学讲台,开始给学生上课,同时开始尝试作经济学学术研究、写作论文。由于没有作过十分系统的科研训练,自己写的论文不成样子。有几次,我把论文初稿交张老师修改,他总是细致审阅、不厌其烦。同时,他还教导我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举例说,他当时写过一篇关于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式融合的文章,就是源于她女儿妮妮弹钢琴——行云流水、水乳交融。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二十几年来我写惯了学术论文,习惯于理性思维,现在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写这类感性的文章,感到十分笨拙,所以这篇东西写得很拙劣,没有文采,甚至还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有一句话绝对是真诚的:我感谢张老师的教育!还要捎带我爱人周亚越对张老师的感激和祝愿:“谢谢张老师!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19~122页。


[①]作者简介:俞海山,1965年3月生,男,浙江余姚人,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学教授,宁波市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贸易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收稿日期:201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