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深入浅出 言传身教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8日 11:26:38  浏览量:

深入浅出  言传身教

王水嫩[①],郑文哲[②]

一、引言

师兄发来邮件,提议同门弟子为导师张明龙教授六十华诞写一篇纪念性短文,邮件的附件是《张明龙年谱》(草稿)。带着兴奋和好奇,我们俩打开了附件,一边阅读年谱,一边回忆张老师的点点滴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年谱记录了张老师朴实无华而又精彩纷呈的学术人生、教育人生,同时也记录了伟大变革时代中国经济学的演变发展轨迹。

聊的时候,我们俩很兴奋,觉得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坐在电脑前准备敲击键盘时,又不免踌躇起来:该写些什么好呢?是写他为学的勤奋执着硕果累累,还是写他为师的循循善诱桃李芬芳;是写他澎湃的诗人才情,还是写他缜密的经济学思维;是写他治学修身的严谨,还是写他为人处事的豁达;是写他幽默风趣的表达,还是写他严谨坚韧的作风;是写他成就卓著的事业,还是写他幸福温馨的家庭……一时间我们真不知如何来描述这位令人起敬的恩师,因为他是那样的丰富和生动,那样的令人感动,对我们又是那样的影响深远!

张老师是我们夫妇俩本科阶段的老师,是引领我们进入经济学殿堂的启蒙老师,后来又是文哲的领导、水嫩的硕士导师。张老师对于我们,亦师亦友,亦领导亦伙伴。他不仅教导我们如何做学问,还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老师,甚至如何做家长。也许是我们师生情谊深厚,也许是我们期望寄托太多,半年期间,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总是选择不好角度,这篇千字短文居然进展不大!今天又过滤了一遍记忆,终于决定从最深刻的印象、最感动的细节入笔,来表达对张老师的敬意和感恩。

二、教书: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记得张老师给我们上课,已是大三了。那时,张老师不仅当老师,还是宣传部部长,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平时我们和张老师的接触并不算多,但张老师却是我们大学时代最喜欢、毕业后记忆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掐指一数,离开张老师的课堂已有23年之久,但事实上,我们一直没有离开过,在我们走上讲台也给学生讲授经济学理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回味会借鉴张老师的风格,因此,全然没有23年的距离感!细细回忆和品味,张老师鲜明的课堂教学风格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大三时我们终于等来了张老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在一般人看来,政治经济学尤其是资本主义部分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主要内容,课程专业术语多、内在逻辑严密,思辨性特别强,会是那种让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可是,张老师却能用图表和文学作品这两个“杀手锏”,把深奥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讲解时,张老师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设计出一张张精巧的图表,直观准确地表达出诸多概念之间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转化、或因果的内在关系,把抽象的理论演绎得简明紧凑、条理清晰,让我们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张老师的这种图表教学法,不仅对我学习其所教的课程大有裨益,而且对我今后的读书、教学更是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我的“学习宝典”。我们文科学生,对专业学习,除了上课听讲外,平时都不太上心着力,只有到期末考前一个月才会全力以赴。而在这一个月里,我就会很自然地把张老师传授的“法宝”运用到功课复习之中,用图表把知识结构化,结果事半功倍,成绩不俗!大学四年,我考试成绩在专业里名列前茅,也许就是得了张老师的真传。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了,我把张老师的法宝又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效果同样显著。甚至在今天我所建立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精品课程网站上(网址http://course.zjnu.cn/cc/),都专门设计了《企业文化知识图解》栏目,用图表来突出知识要点,表达知识关联。

张老师讲课的另一个特征是幽默风趣。这是一种建立在对理论烂熟于心、对文献了如指掌、对问题一针见血基础上的机智和生动的观点表述方式,但张老师在运用时却是那么娴熟自然、轻松自在,他那种举重若轻、趣味盎然的神情,至今印象深刻。描述资本主义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狄更斯的作品形象,都会很自然地从张老师口中“跳”出;情到深处,张老师甚至会怡然自得地吟咏诗词!私下,同学常说 “张老师是经济学和文学的混血儿”,我的感觉是:离开了经济学,诗人的张老师就不可能完整地站立于经济学学术舞台;而离开了诗性, 学者的张老师就不会如此灵动丰满、魅力十足!

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有知识的传授,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精神的熏陶、文学的审美。他的课对我们的影响是多元而立体的。他的每一次讲课都成了一种快乐的思想之旅。二十多年过去了,政治经济学课堂中的张老师形象,依然生动清晰!深刻敏锐的思想、旁征博引的论述、幽默风趣的表达、率真浪漫的情怀,还有他那慈眉善目的面容、亲切和蔼的笑容、圆润磁性的声音、不急不慢的语速、斯文儒雅的手势、漂亮整齐的板书……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三、育人: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张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关爱在圈子里乃是有口皆碑。如果说在本科时碰到张老师是一种机缘巧合,那么在做硕士学位论文时,选张老师为导师则是我的主动。2000年我顺利通过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科综合水平和英语水平的全国统考,当学校通知我们选择导师时,出于对张老师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准的敬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老师。但内心终究有些忐忑,张老师会不会接收我做他的弟子?毕竟我在大学毕业之后的十几年中都呆在中专学校,对经济学理论前沿涉猎不多,经济学理论素养与全日制研究生有一定差距;毕竟我是兼职的,做论文的一年里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当时女儿尚在读小学,家务也相当繁重,做论文的时间难以保证。所幸,张老师不仅接受了我,还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支持、关怀和包容。他当时对我说的话令我终生难忘:“其实每个人的水平相差并不多,比的是毅力、坚持!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超越自我并达到目标。”
和张老师接触愈近、了解愈多,对张老师的崇敬也与日俱增。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支持、鼓励、尊重,几乎就是在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个问候、一句点拨中地流淌出来!

有几年,我们和张老师家同住在学校家属区,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散步时,偶尔也会碰见张老师和师母。张老师记性特别好,他看到我们女儿,总会很有针对性地夸奖和鼓励几句。然后,我们也会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经验。张老师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对小孩行为习惯养成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建议总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也常常以冰雪聪明、多才多艺的张老师女儿妮妮,作为女儿学习的榜样。现在女儿都已是香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回想起这些,好像就在昨天,心里特别的温暖。

张老师叫学生,都直接叫名字,不带姓。这让我们倍感亲切。有一次我接听张老师的电话,“水嫩呀,晚饭吃了吗?……文哲在家吗?……”我起初愣了一下,是舅舅、叔叔还是姑父——我在最亲近的长辈中搜索起来。呵呵,原来是张老师!那种叫法那种亲切那种关怀只有老家的长辈才会有的!放下电话我还发了一阵呆,好温暖好美丽的一个错觉!
我们偶然带点家乡特产请老师品尝,聊表谢意,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人情,但张老师总是要回赠礼物,礼尚往来。

2004年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张老师的一封信。觉得很惊讶,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获奖证书的复印件。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张老师著作《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获得了台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因我负责了11个论题中一个论题的写作,张老师就很自然地让我分享了本属于他的那份荣耀!

在浙江师大工作的张氏弟子有十几个,每年寒假前后,都会由师兄弟轮流做东相约聚会,一来给张老师、师母拜年,二来师生间叙叙旧情、拉拉家常。尽管寒假前后往往是学校领导最忙碌的时候,尽管从台州到金华往返一趟有千里之遥,可张老师总是特别重视这一年一度的师生聚会,也因此,每年的聚会都是热烈温馨、其乐融融,特别特别地让人留恋!

  今年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学,每当松懈倦怠之时,总会想起张老师的叮嘱:要好好利用北大的学术资源,多出成果!也会拿张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时平均每周精读一本新书的速度来鞭策自己。
能成为张老师的学生,乃人生的一大幸事!也许这样的表述过于直白,但的的确确又是发自内心的。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我们也走上了讲台,也走过了20多年的教龄,但是我们深知要成为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老师永远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榜样!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39~143页。



[①]作者简介:王水嫩,1968年,女,浙江奉化,硕士,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收稿日期:2010年12月5日。

[②]作者简介:郑文哲,1962年,男,浙江衢州,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民营企业管理、家族企业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