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学者的楷模 长者的楷模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3日 11:41:58  浏览量:

学者的楷模   长者的楷模

戴宝林[①]

今天打开邮箱后,看到张老师60华诞庆典筹备组的一封信和《年谱》初稿,真是喜不自禁,对张老师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一位集学者与长者的楷模,一直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于是,立即提笔写下与老师交往的点滴。

我是1983年9月进浙江师范学院政教系学习的。第一学期开设《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高中的时候,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帝国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休是非常错误的”等观点本身就似懂非懂,心想大学老师会把这些问题讲透、令我们心服口服?记得张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一下子通过许多明白浅显的道理,把长期以来脑子里的许多疑虑打消了。上午三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当场赋七律诗一首,大致意思是,别看我的长相不怎么样,但我是个学问尚可、为人可亲的人,愿意与大家成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就这第一次授课的印象,觉得听张老师的课三个字:了不得。此后,我对他的课是十分投入,生怕落下一个字。下课的时候,喜欢围着他提一些问题,他不说教,也不回避事实,入理三分,恰倒好处。四年学习,感觉与张老师教学上能够匹敌的还真不多。

以后对张老师的学问,从两个渠道获得。一是他在课堂会结合书本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觉张老师学问高深;二是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经常看到他的文章。特别当时能够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等转载,感觉那是学术的最高殿堂了,特别钦佩。当年浙江师范大学远离省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做学问有许多先天不足的地方,但张老师没有畏惧和退却,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他的许多观点能贴近时代脉搏。今天看了他的《年谱》初稿,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之外,他真是位高产学者,发表的刊物都相当有分量。我毕业之后一直在中专学校担任政治课教学,这段时间偶而与张老师有联系,向他请教教学上的有关问题,每次都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心想遇到这样的恩师真是三生有幸。

我于1998年初离开学校到政府部门工作。2002年得知张老师到台州学院担任副院长的消息时,十分高兴。觉得可以有更多向张老师学习的机会了。我去学院拜访的时候,他都会告诉我近期的学术研究成果,送我一两本最新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与我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也结合临海发展实际,特别是区域经济方面的思考和想法,求教于他,张老师总能说到点子上。临海市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就是由台州学院承担的,张老师是课题组负责人,这份规划也一直指导着临海这几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时我会对部门同志说起张老师的学术思想,他们会感叹,与临海的发展十分吻合,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我也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张老师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令人肃然起劲,与张老师交往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与我们学生谈得来、合得拢、信得过的长者。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课余喜欢上他家坐坐,除了向他请教教学、学术方面的问题外,我们喜欢听他谈人生、谈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张老师没有半点架子,没有隔阂和距离,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对待。我们把他当作非常信赖的长者看待,喜欢对他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特别是周末的时候,约上三五个同学上他家,无话不说,一聊就是一晚上。今天看了《年谱》初稿上说,为了避免备课时受影响,有时不得不贴上“恕不接待”字条,我想,当初我们可真经常“骚扰”他了,懵懂少年不经事啊。我老家在临海,与张老师老家三门是邻县,因此我们也习惯用家乡语言沟通和交流,张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在拉近了我们之间距离外,也增添了一份对恩师的崇敬之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离开浙江师范大学20多年,回忆学校的一草一木,更惦记着张老师这样在我们人生道路上给予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教诲和提携。今天看到张老师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与其相遇,对我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心说声:好人一生平安!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76~177页。



[①]作者简介:戴宝林,1965年3月生,男,浙江临海人,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收稿日期:2010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