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难得的导师 慈祥的长者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11:47:15  浏览量:

难得的导师  慈祥的长者

肖金萍[①]

我是从1996年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知道浙师大有一个名叫张明龙的经济学老师的,也许是出于当时社会经济大潮涨汐的感应吧,也许是出于对东南沿海风物的向往吧,也许是出于对自身命运的朦胧规划吧,我报考了浙师大,报考了浙师大政法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报考了浙师大经济学老师张明龙的研究生,希望能跟张老师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学业上难得的导师

笔试入围后,我便千里迢迢,从湘西常德桃源,来到金华。在面试考场,我第一次见到了张老师,感觉他敦厚沉稳,面目和善。面试场面虽然有些紧张,但张老师的形象却特别显得亲切。面试结束后我即回到桃源,三个月后,当地邮递员给我送来了浙师大研究生院的入学通知书。一到九月,我即打点行装,准备早早入学。我恨不得马上飞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编织一份新的梦想。

说起来,当时真是幼稚可笑。正式起程时,却碰到一个具体问题,我在浙江金华没有任何一个亲人或熟人,一大堆铺盖等大件生活用品,无论如何也难以随身带走,只好先寄到学校。但邮寄给谁收存呢?当时我竟不知有随车托运的方法,既使知道,桃源离长沙火车站也有500多里。踌躇之下,就在收件人地址姓名栏内写下:“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系张明龙老师收”的字样。

一周后,我来到学校,若大的校园不知该往哪里走,于是我依然想到了去找张老师。张老师很热情地推着自行车,亲自把我送到研究生宿舍,找到大师兄张凤合,仔细地叮嘱他带我去报到,办理各项入学手续。张老师走后,大师兄告诉我说,我邮寄来的东西,张老师已发动几位男研究生从邮局取回来了,就放在研究生宿舍楼。那些东西还真是够沉呢。在学长和新同学的帮助下,我当天就安顿了下来,从此正式在张老师门下开始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三年的求学生涯,现在回想起来,瞬息而过,对我个来说,夸张一点,可以说是实现了学业和生活的重大飞跃。

刚跨入浙师大时,虽然名为“硕士”,却并无多少扎实的学业功底,虽然名为“研究生”,到底该如何搞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头脑里也是茫茫然,几乎一头雾水。在听了张老师亲自讲授的几堂课后,似乎有了些方向感,然后是藏身于图书馆,埋头于阅览室,有了些许感想后,便试着确定课题,谋篇布局,列出提纲,连缀成文,不揣浅陋,作为作业交给张老师。

只要是交上的作业,张老师都进行了大幅批改,从标题到正文,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页面上红字累累,线条纵横。字里行间,透着张老师的诚心匠意。至今我还保存着张老师给我批阅过的红字满篇的手稿。我总是要求自己仔细揣摩领会张老师的批文,勤加修改,增删整饬,不惜“十易其稿”。

终于有一篇文章,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反复修改后,得到张老师较为满意的评点。尔后,张老师又不辞辛劳地给《天府新论》的编辑王云川写了一封推荐信,向他推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最终得以在《天府新论》1998年第3期上发表。这篇文章,这对于我个人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不能说从此“一发而不可休”,它从此破除了我对发表论文的“神秘感”,对将自已的所思所想变成“铅字”,极大地建立了自信。在师大就学的三年时间内,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先后发表了5篇论文,毕业论文也得到各位评审老师的好评,圆满的完成了学业,并留校任教。年后,又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硕士毕业至今,中间又经恋爱结婚,生育孩子,购房装修,尽管事务繁忙,每年在学术研究都略有“斩获”,还能小有成就,追本溯源,读硕士的三年中,张老师在学术上的耐心指导,特别是在帮助我树立学术信心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生活上慈祥的长者

张老师不但在学业上是个难得的导师,在生活上也是一个慈祥的长者。我孤身一人,负笈浙东,逢年过节,张老师和师母,对我总是加意关怀,使我倍感温暖。在毕业后留校的工作安排中,张老师也是鼎力相助。

读硕士时,我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张老师和师母对我个人问题真诚关心。我和爱人的关系基本确定后,张老师和师母总是慰勉我们珍贵感情,早日成家。非常真诚乐意当我们的媒人和证婚人。2000年6月我们举行婚礼时,规格虽然称不上豪华,但来宾众多,而我的娘家亲戚因远在外省,我既未请过,他们也没有来。女方的亲友,就是师大的老师和同学。在这场婚礼中,张老师和师母可以说是集媒人、证婚人和女方家长于一身,三位一体。张老师豪情满怀,发表激情演说,并当场吟诗一首:

贺肖金平郑晨曦成亲

金平今日结良缘,喜得晨曦亮满天。律吕和谐舒悦谱,琴箫相协奏新篇。翩翩起舞双飞蝶,脉脉含情并蒂莲。但愿凌云同比翼,春光丽日乐千年。

这首诗将我和爱人的名字镶嵌入句,寄寓着张老师和师母对我们、对一个学生后辈的美好祝福,体现了张老师夫妇的生活理想和人生信念。

婚后我们把张老师的诗录写出来,贴放在结婚纪念册中,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都郑重的拿出,回忆那美好的时刻,回味那一份甜蜜,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张老师和师母对我们关心爱护的真挚情怀。

婚后第二年,我们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孩子出生不久,张老师和师母就来医院看望,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安慰。师母坐在床边对我的慰勉,对孩子的祝福,对坐月子哺育的建议,谆谆入耳,字字印心,温馨慈惠,母爱无边。每当忆及,感念不已。

孩子学会讲话后,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孩子对张老师和师母,尊称什么为好呢?按情份,应该叫外公外婆,可张老师和师母又还那么年轻;叫大姨抑或大妈,则又太抬高了我们自已的辈份,并且显得俗了。反反复复,考虑再三,最后觉得,还是抬高一下孩子,教孩子也叫老师师母吧。我们还真希望张老师能教我的孩子,孩子将来一路都能遇到象张老师一样的老师,象张师母一样的师母。

张老师不但很好地指导我们求学问做研究,也很好地帮助我们走向社会,指点人生路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之,心向往之。”张老师的操行学问,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楷模。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87~190页。



[①]作者简介:肖金萍,1970年生,女,湖南常德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10年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