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学术之树 生命之绿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7日 11:48:54  浏览量:

学术之树   生命之绿

冯新勤[①]

办公桌上放着一盆文竹,工作之余或间隙,我喜欢静静地望着她,感觉她极像一棵“参天大树”:层层叠叠、参差有致的叶子犹如漂浮的云朵;展姿挺拔、蓬勃向上的枝干恰似擎天的柱子。这一簇舒展的绿意已“陪伴”我四年有余,她帮我刻画着心中的参天大树——“学术之树”,这是在导师张明龙先生的帮助下培植的!

一、植树篇

那是五年前的一个植树节,下着雪,却不冷。浙师大2003级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会,正在研究所的会议室里紧张地进行着。专家小组仔细地评析了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并对论文撰写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总结寄语中,张老师用“学术之树”来比喻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用“植树”一词来比喻当天的开题报告会。这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深受鼓舞。作为弟子的我,则倍感亲切和憧憬。“植树”一词真切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之心,更形象地概括了一年多来[②]老师对学生的悉心培育。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约见老师的情景:圆圆的脸蛋上挂着慈父般的笑容,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浅显的话语中包含着深刻的观点,是那么的诲人不倦;绿色的箱包里满载着师母的关怀,是那么的幸福快乐。老师还将自己的三本学术著作赠予了我;那天捧回寝室时,招来室友们好生羡慕!这是我跨入研究生学习前的学术“粮食”,更是我养成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的引路“灯塔”!在老师的书中,我学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涉猎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前沿问题,见证了吟诗填词与经济学研究在老师身上的完美结合,还找到了“泛览和精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以及“确定题目——搜集材料——提炼材料——拟定提纲——动手写作”的“五部曲”写作环节。

进入正式的研究生学习后,老师更是通过对读书和写作的指导让我们把学习方法内化,同时着力培养我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由于师生两地相隔,老师常常是通过电话或邮件的方式进行指导。记得当时,我有意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老师得知我的想法后,并没有立即作出评价。几天后,接到老师从台州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老师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循序渐进地向我提问。当时的我一下就懵了,只能慌乱地在手边仅有的几篇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答案,但都是泛谈有余、精炼不足。老师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但并没有严词批评,而是向我讲解起“做研究也要量力而行”的道理。其实,老师之前已查阅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文献资料,发现当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刚刚起步,可借鉴和学习的资料很少,甚至连“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还很不清晰,将这样的选题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风险是相当大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沿着师兄师姐们的研究路线,我开始精读企业集群发展方面的资料,并先后完成了《浙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述评》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等三篇专题论文的写作。同时,结合当时各种媒体上陆续出现的块状经济 “缺水”、“缺电”、“缺人”的报道,最后选定“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对应于“植树”一词,这一年多的过程,就是名副其实的“甄选和培育种苗”,而老师就是那辛勤的园丁!

二、收获篇

一年后的三月(四年前),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的“学术之树”结出了第一个果实,硕士毕业论文——《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正式定稿。坐在初阳公寓温暖的寝室里,望着银妆素裹的师大校园,当时的我内心激动不已,更深怀对老师的感激!

记得,开题报告会后不久,我和徐应红、杨剑就跟随老师到台州学院做论文。当时师大有很多同学戏称我们是去“闭关练功”!的确,在台州学院,我们有“闭关”的清雅小居。开始是一间由办公室改造的房间。因为旁边阶梯教室还未启用,所以很安静;加之与食堂相通,所以打饭极为方便,下雨天还不用撑伞。不久后,就搬到学生公寓。那是老师精心准备的,配有崭新的电脑和电话,带有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因为在整幢楼的东头,所以也很安静。在台州学院,我们有“闭关”的紧张时刻!一连几天就只是在公寓、食堂两点一线间跑,脑袋里装的都是“论文”。时不时地,我们会接到老师的电话,询问学习生活情况。有一天上午10点多,老师打来电话。因为前一天晚上很晚休息,我是从床上爬起来接电话的,当时还有意识地清了清嗓子,但有点沙哑的声音还是让电话那头的老师“识破”了,随即便问“是不是刚起床?”、“昨天晚上写论文是不是写得很晚?”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但是,用“闭关练功”来形容我们在台州的时光,却不尽然!因为,老师给我们营造的是“开放写作”的氛围!这一年里,我们收获的远不止“四五万字”!我们攀登过有着“江南八达岭”之称的临海古长城!我们踏访过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三门核电站!我们穿越过让天堑变通途的健跳大桥!我们拥抱过形如弯月的草头木杓沙滩!我们追寻过老师少年时成长的足迹!我们品尝过鲜美的临海溪鱼、肥美的三门蛏子和健跳河豚!我们还参与了临海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课题研究!甚至连来回金华和台州的行程都是那么的令人难忘,称之为“仙境之旅”[③]都不为过!2005年的时候,台金高速尚未通车,从金华到台州只能走一段高速,到缙云时就转入省道行驶,由于大多为山路,整个行程需要三、四个小时。对于有晕车史的人来说,这原本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但一路上,老师不顾车辆颠簸,生动地为我们讲解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典故,师母还为我们准备了缓解晕车的水果和零食。至今,徜徉在层峦叠嶂之中的感觉仍记忆犹新!

经历春夏的辛勤耕种后,毕业论文在深秋的师大完成统稿。一如往常,这份“作业”,通过电子邮件传递到远在台州的老师那边。也像往常一样,“伊妹儿”来回跑了好几趟,指导电话更是常有的事。经过三个多月的“修整”,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了结构调整、内容充实、文字斟酌、格式修改等“工序”。当时我还收到了公务员选拔的面试通知。

怀揣着这一年的收获,我仿佛看到了师大皑皑白雪下的“春暖花开”,更隐隐地感觉到我的“学术之树”正在茁壮成长!

三、成长篇

今年三月,还是一个有雪造访的早春。工作四年多的我,一直在为是否参加单位的中层竞聘而烦恼。就在此时,电子邮箱里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那是为庆贺老师六十华诞而发出的约稿函,并附有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张明龙年谱》(草稿)。《年谱》系统、完整地记录了老师的人生轨迹,让我们共同分享了老师在学业、事业、婚姻和家庭方面的成就。翻阅《年谱》的同时,我决定好好准备月底的中层竞聘。在参加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曾多次助我驱除心中的迷茫和徘徊!

在工作单位,我主要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由于政府序列的行文范式与学术论文有着较大差别,刚开始很不适应,曾一度强迫自己忘记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到的写作方法。我心中的“学术之树”似乎也日渐模糊。庆幸的是,当时老师让我参与了科技信用的课题研究,我主要负责整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缺失行为”。在文字综合工作和学术课题研究的交织中,我着实痛苦了一段时间,但同时也慢慢感悟到,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学术研究炼就的是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思维,这是政府部门的文字综合工作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开展其他方面工作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顺利地实现了从学业到事业的过渡,我的“学术之树”也成功地移植到工作中!

随后的日子里,老师更是不忘给学生的“学术之树”给养。老师仍一如既往地赠与学术著作。现在我手上的赠书已有厚厚一叠。新颖的观点、丰富的信息、生动的案例构成了工作之余的学术盛宴,更让我在工作之中受益匪浅——这些著作成了我的“观点集”和“案例库”。老师仍一如既往地给学生“打气”,把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收录在他的两本区域经济学专著中,同时还专程将获奖证书复印件邮寄予我。我深知,老师寄来不仅有“肯定”,更有期望。我应该自信满满,更应该自我严格要求!老师更是一如既往地用言行向学生“传染”他的人生哲学。这些“耳濡目染”教会了学生立身处世的准则,锻炼了学生成就卓越的进取精神,指引着学生合理处理生活、学习、事业之间的关系,从而较快地适应社会。

如今思来,五年前的植树节,老师在我心中种下的不光是毕业论文的树苗,还有一棵更具成长性的“人生之树”,她使我的生命绿意盎然!而老师就像“参天大树”,上承着天,下护着地,帮学生们培植着心中的“大树”,赋予学生们无限的灵气和正气!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91~195页。



[①]作者简介:冯新勤,1980年生,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现为浙江长兴县发改经委工作人员。收稿日期:2010年11月29日。

[②]当时我们进入区域经济学专业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

[③]因为途径仙都、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