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恩师引领的足迹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3日 12:07:27  浏览量:

恩师引领的足迹

王晓玲[①]

1999年,我有幸成为张明龙先生的首届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从此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多蒙先生的教诲。先生60大寿近在眼前,我自是欣喜不已,一桩桩往事在脑海中纷至沓来,今择其二、三记之,为先生贺寿。

一、走上考研之路

先生不仅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我大学本科阶段《政治经济学》的任课教师。上课的时候,先生总是能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这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最初的兴趣。讲台上先生妙语连珠、光彩照人,讲台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阵阵惊叹。仰视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先生,我哪里敢想有一天会荣幸地成为他的亲传弟子?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浙江师大政法学院工作,从事《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当了大学老师,自然就有学位、职称等方面的压力。

1998年,我决定报考本校的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作此选择,很大一个原因是先生为该点的主要导师之一。虽然自从大一以后就再也没有听过先生上课,但先生在课堂上的光辉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沉睡在心底的对经济学的兴趣似乎也蠢蠢欲动了。

特别是,我听说,先生曾经对我当年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答卷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且还向同学打听我要不要考研,似乎对我印象挺好。虽然这些只是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但对当时的我却是弥足珍贵,不仅让我受宠若惊,而且给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动力。于是,我就去考了,而且,我竟然考上了。选导师的时候,毫无疑问,我当然选了先生。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成真了。

二、开启学术之门

懵懵懂懂过了研一,稀里糊涂来到研二。环顾四周,突然发现很多同学已经陆续发表了学术论文,自己已经大大落后,这才惊醒我这个梦中人。我心里很是着急,担心写不出和发表不了像样的文章,不仅影响毕业,丢自己的脸,而且也会给先生脸上抹黑。于是,我就去找先生,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当时的情形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先生笑眯眯地听我说完,一边慢声细语地安慰我,叫我不要着急,一边给我提出了一些论文写作的方法。

我回去以后,写了一篇论文的初稿,拿给先生看。几天以后,当我胆战心惊地到先生办公室去拿初稿的修改意见时,以为先生只会就文章本身的内容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没想到他不仅对文章的框架和内容作了修改,而且连病句、标点符号都进行了改动。看来,先生不仅十分重视把握文章的主题、框架、结构等“大事”,而且还关注标点符号等“小事”,真是大事小事两手抓,两手都很硬。问了周围的同学,他们都说,先生对他们也是这样要求的。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的文章经过先生的修改、润色后终于定稿了。文章是写出来了,可往哪里投呢?投了以后能不能发呢?先生看到了我的顾虑,于是向一个熟识的刊物主编写了封推荐信。就这样,2001年7月,我终于看见自己的论文变成了铅字。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它不仅让我顺利取得了毕业论文的答辩资格,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以后学术的敲门砖,帮助我开启了学术之门。这一切,先生的功劳可谓莫大焉。

三、聆听成家立业的阐释

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而每逢和学生交流,先生嘴边时常提起一句话:“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他总是建议学生,特别是女同学,在研究生毕业时应首先考虑婚姻大事,然后再考虑学习工作。在先生看来,家庭是第一位的。这可能和先生自己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吧。先生重视家庭,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忽视了事业。先生不仅自己事业辉煌、功成名就,而且还经常以自己的亲身事例教导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先生常说“如果把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比喻成一次爬山的话,那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终点是山顶。千万别只顾着采摘路边的野花,而放弃终点。”

我积极响应了先生“先成家”的呼吁,在读研阶段就结了婚,但对于先生“后立业”的号召,长期以来却积极性不高,一直表现平平。

在先生的感召和激励下,先生带的大部分硕士生先后都成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似乎唯独我是一个例外,不仅没有去报考博士,而且在学术上也建树不多。有时虽然有去积极报考和认真搞科研的想法,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在遭遇各种各样现实的困难后,这些想法马上就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有时我都觉得无颜面对先生,不敢以先生的学生自居,反而是先生很体谅我。

记得我的一个同门师姐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先生就对她说:“你考取博士的事,就不要告诉晓玲了,免得她有太大压力,她身体不是很好。”几年以后,这个师姐才把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当时我真是感动万分。先生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为学生着想,无私地体谅着学生。

先生是一个有着浓浓人情味的人。逢年过节的时候,先生都会用他那文采斐然地话语给我们大家发送祝福。2010年虎年,先生就借用李白和苏轼的诗向大家拜年:“日照除夕生紫烟,遥看幸福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快乐落九天。横看健康竖平安,远近高低都联欢,小小短信问声安,十份祝愿把福添! ”我在这里不嫌浅薄,联想先生大寿之盛况,效仿先生赋词一首,不求工整,但表真意,祝先生健康长寿。

人月圆

——贺恩师六十大寿

江南三月春意浓,

喜庆六十寿。

今日此时,

举杯同欢,

人寿月圆。

芙蓉峰下,

春风化雨,

桃李芳菲。

经世济民,

倚天照海,

寿高德勋。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238~240页。



[①]作者简介:王晓玲,1975 年生,女,浙江东阳人,区域经济学硕士,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收稿日期:201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