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领衔人介绍 > 正文

父亲的激励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30日 14:40:36  浏览量:

父亲的激励

张明龙

图片3

图片2

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高大的,英俊的。因为,我从来没有长得像父亲那样高大,也从来没有长得像父亲那样英俊。[①]

父亲炯炯有神的眼睛,为我的视力奠定先天基础。时至今日,我还不知道戴眼镜是什么滋味。当然,外表上少了些知识分子的秀气,多了份农村人的憨厚。加上我的双手,十指受母亲的遗传基因影响大,长得又粗又短,掌上还有生产队劳动时留下的老茧,更不像个读书人。可我,的确是个非常喜欢读书,非常喜欢学习的人。这种喜欢,有天性的支撑,有学校的培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来自父亲的激励。

父亲的激励,没有任何刻意设计的痕迹,不知不觉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导我形成勤思考多琢磨的学习习惯。父亲的激励,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尊重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成就激励、奖罚激励等,现择两例述之。

一是去上海观光的目标激励。

父亲的目标激励有一套程序,先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再提出一个诱人的奖励办法,设法引起我的兴趣和欲望,当我跃跃欲试时,他又故意激我一句:“这事太难啦!你恐怕做不成。”我听了会不服气地说我能做到!完成任务后,父亲就会兑现诺言。

我小学前三年,在本村的“单师校”上学,全校只有一个老师,采用“三复式”教学,三个年级同在一个班里上课。读完三年级,到县城海游小学参加转学考试。结果,整个村校,包括我在内,只有2人被录取。海游小学,当时是台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教学质量也属一流。由于我在村校形成的基本功、知识面和学习方法,与县城同学存在不少差距,成绩出现不稳定。为此,父亲对我进行目标激励。他给我确定的目标:成绩稳定在全班前三名;奖励办法:带我去上海观光。

上海观光,太有诱惑力了!我5岁时随母亲从那里回到乡下,再也没去过。我多次缠着父亲带我去看看,他一直没答应。所以,我一听到这个奖励办法,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父亲见了,又故意泼冷水说:“县城小学的全班前三名,不是那么容易的!你恐怕进不了,还是别想去上海玩吧。”但我却信心十足地表示,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的。

于是,我改变学习方法,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加强课外练习和重点、难点练习。例如,我学算术(数学),不像其他同学做了课堂作业就完事,我有三本练习簿,一本做课堂作业,一本复习难题,一本做预习题或研究题。工夫不负有心人,到五年级,我的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而且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的不稳定现象。不久,我成为全年级唯一的,由县教育局教研员跟踪观察的算术尖子。

父亲见我达到目标,答应兑现奖励,但他又想借机锻炼一下我的胆识。于是,提出一个与授奖相关的任务目标:让我独自从上海回来。理由是,父亲作为上海天厨味精厂技师,到三门探亲返回,可以顺路带我过去,但上班后不可能请假送我回家。

当时,上海至三门没有直达车,独自回来,对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个考验。父亲问我:“做得到吗?要不,等长大一些再‘领奖’吧,怎么样?” 我回答说:“能做到。”他让我谈谈如何回来。我早已熟记父亲回家的路线,不假思索地说,从上海坐火车到宁波,再由宁波乘汽车到三门。或者,从上海坐轮船到宁波,再由宁波转车回来。

父亲又问我:“要是钱丢了,或被扒手偷了,买不到票,怎么办?”我答道:“找警察叔叔,让他们帮我解决困难。”“还有办法吗?”“到邮局去,写出地址,让邮递员叔叔把我当包裹寄回来。”父亲听了笑着说:“嗬,看来你是丢不掉的。好吧,带你去上海。”

在上海,父亲抽空陪我游过西郊动物园、中山公园、黄浦公园,逛过外滩、城隍庙、豫园,看过大世界的杂技、大光明的电影、大百货店的商品展销,到过国际饭店、外白渡桥、轮船码头,走过南京路、淮海路、古北路,乘过有轨电车、无轨电车、汽艇。这个上海观光的奖励,给我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游完上海,父亲真的让我一个人回家。他给我买了一张下午五时启航的船票,把我送到十六浦码头,告诉我在船上睡一晚,次日凌晨从宁波码头上岸,搭乘人力三轮车到汽车站,刚好能买到回三门的车票。我按父亲设定的路径,于第二天下午二时到达县城。我下车后的第一件事,是到邮局寄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已顺利到家。

去上海观光的目标激励,使我悟出这样一些道理: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并激发出完成既定任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自身努力拼搏,直至实现这一目标。

二是削苹果的成就激励。

我以前不会削苹果,也不喜欢削,反正父亲是高手,可以把一张皮完整地削下来。有一次,他想让我学会用小刀转圈削苹果,于是采取成就激励措施:对我削皮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并相应加大奖励力度,不断增强我钻研削皮技巧的信心和兴趣。

我第一次削苹果时,没过多久就开始断皮,好不容易削完,但断成了八段。父亲看后说:“削完就是好的。不过,奖励与技巧挂钩,皮断成八段,只能奖八分之一。”于是,他把苹果分成八份,先取出一份奖给我,其余由大家平分。后来,我又削了多次。父亲的激励措施没变,皮断成几段,苹果就分成几份,奖励是其中一份。终于有一次,我一点没断地削下整个苹果皮,父亲便把整个苹果奖给我。

从此以后,我对削果皮有了特殊兴趣,一有机会就抢着动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不仅能完整地削下果皮,而且能让削出的果皮裹在果肉上,不掉下来,整个削完的苹果,看去跟没削的一样。这是对父亲技术的创新,他削苹果时皮与肉是分离的。对此,父亲连连称好,不仅奖给我整个苹果,还多奖了一个手电筒。

削苹果的成就激励,使我懂得,不管大事小事,事事都有开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认真对待,坚持不懈,精进不休,就会熟能生巧,取得满意的效果。

父亲的激励,有效地激发了我的智慧、力量、内在潜能和胆略勇气。父亲的激励,伴我健康成长,伴我读完博士生课程。我在父亲的激励中,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又破格晋升为教授。我在父亲的激励中,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429~432页。



[①]本文来自《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后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后来以笔名“海游叶”发表在《浙江师大报》200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