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资讯建议 > 正文

运用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01年05月29日 12:01:13  浏览量:

运用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省政协委员张明龙教授谈城市化问题[1]

浙江日报记者

编者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浙江城市化起步晚、速度慢。1949~1985年期间,从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看,杭州位列倒数第一。进入90年代后,浙江城市化进程渐趋加快,但仍未改变落后状态。到1994年,我国市区非农人口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共75座。浙江只有两座进入这一等级。其中杭州118.4万人,排在鞍山、抚顺、昆明、长沙之后,位列第24位;宁波61.2万人,排在荆门、阜新、张家口之后,位列第56位。近年,浙江各主要城市人口规模在全国的排名稍有前移,但总体变动不是很大。

省政协委员张明龙教授在经济界讨论时发言,提出要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为此,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教授,浙江城市规模偏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经济强省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你看应该怎样加快浙江的城市化进程

张明龙:我认为,首先应该放宽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建立一批高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

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大城市超前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阶

段,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可以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改革开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今天,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不能继续沿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应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把城市化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强化中小城市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一批人口规模适度,并具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据此,在未来城市化过程中,浙江应以现有城市为基础,充分发挥它们已形成或潜在的综合优势,促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国家规划的中心城市。具体来说就是,杭州并入萧山、余杭两个区后,非农人口增长到300万人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资金利税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内容综合确定的经济势能指数,高于全国同类型城市平均数的100%以上,进入国家二级中心城市;宁波、温州两市非农人口达150万人以上,经济势能指数高于全国同类型城市平均数的150%以上,进入国家三级中心城市;绍兴、台州、金华、嘉兴、湖州和衢州等地级市,逐步发展到非农人口50~100万人,经济势能指数高于全国同类型城市平均数的100%以上,进入国家四级中心城市。从而以这些中心城市为主体,再加一部分高经济势能的县级市,构成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奠定浙江经济腾飞的基础。

记者:据说,您认为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心城市培育,是吗?

张明龙:是的。

浙江地级市特别是新建市,与辽宁、江苏等省比较,大多规模偏小。有的地级市的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与域内较强县级市比较几乎没有多少优势,致使地区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缺乏层次差别,出现城市规模平行发展趋势,这不利于合理布局城市体系,难以形成错落有致的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网络系统。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浙江采取了与全国绝大多数省(区)不同的财政管理体制。浙江新建的地级市,自从撤地建市以来,行政上已直接管理原地区所属的范围,但财政体制没有随之相应改变,许多地方仍然沿用撤地建市前不设地区行署一级财政的类似做法,地级市的财政管理范围一般仅仅局限于城区一块。由于地级市本级加上所辖城区比下属县(市)的部门、机构多得多,开支费用也大得多,这种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不配套的结果,造成地级市本级财政资金比下属各县(市)紧张得多,常有入不敷出、无力承担之虞,难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为了有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地级市尽快发育成区域中心城市,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对策,逐步扩大地级市的财政管理范围,最终改变地级市财政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不一致的现象。

记者: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化的支撑条件,您认为浙江如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张明龙:基础设施,表现为直接为生产部门、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及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和机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城市化、现代化进展顺利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斯蒂格利茨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从事哪些经济活动时,指出:“政府必须提供为经济良好运转所必要的经济基础设施。”为了加快浙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政府部门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⑴必须认识到,基础设施部门与直接生产部门,是现代经济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按照城市化和省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在加强各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促进省内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

⑵实行利益均享,投资共担原则,明确规定“谁受益谁出资,谁出资谁受益”,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任务,按轻重缓急和不同受益范围或单位划分为多个层次,然后多渠道筹集资金,采用多种形式加快这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⑶加强省内各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对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有效利用率。引进市场竞争和市场定价机制,变基础设施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合理调整基础设施的占用费,理顺各种费用的比价关系,广辟资金来源,增强基础设施的自我滚动和自我发展能力。

⑷按照推进城市化的要求规划交通网络,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以宁波、温州和金华为次级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使省内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相互配套。同时,还要重视加强省内外交通网络建设的合作,形成若干条通达能力强的大通道,用以拉动相关城市的发展。现以铁路建设为例。建议国家投资或自筹资金,完善浙江乃至全国沿海地区的铁路网,建设自宁波到台州、温州,再至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的沿海铁路,使宁波由铁路终点变为中间点,便利南北运输和发挥良港优势,同时贯通温台经济增长带,联接闽粤沿海发达地区,给甬台温三市带来更大发展商机。建设金华至黄山、金华(由永康起点)至台州、金华(由义乌起点)至宁波的铁路,加强金华陆上交通枢纽的地位,并使我国中西南广大腹地有更便捷的出海通道。沿大运河修建嘉兴至苏州的铁路,中途分路西接湖州,可缩短嘉兴北上南京等地距离近百公里,特别是有利于加强湖州、嘉兴与苏南、上海发达地区的联系,推动两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衢州起点至景德镇、九江的铁路,形成浙江西接京九线的捷径,促使浙西与赣东北经济共同增长。

记者: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分工,搞好市域共同市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的要求吗?

张明龙:中心城市是经济区聚集资源的核心,推进城市化要以不断增强经济区的实力为基础,这首先要求合理布局经济区。经济区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条件下形成。社会劳动分工,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部门分工,也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劳动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出现,但当它落实在一定空间上时,便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反映了部门分工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决定着经济区及其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为了通过增强经济实力来加快城市化进程,浙江各地应根据区位资源状况,历史发展沿革及社会、经济、文化特点,阐明各个市域在全省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分工,从全省角度合理确定各市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使其确立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补充产业和关联产业,加强和协调本经济区内各子区域、各部门的联系,同时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确保区域经济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全省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推进城市化,还要遵循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要求,通过大力培育区域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加快区域共同市场发展,在省内形成统一协调、灵活运行、资源共享和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密切中心城市与城市化近郊区、次级城市、城镇和乡村的联系,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

记者:谢谢您接受本报的采访。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390~393页。



[1]本次专访内容通过会议交流后,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题,发表于《浙江日报》2001年1月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