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资讯建议 > 正文

大力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00年05月29日 12:10:51  浏览量:

大力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

——访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主持人张明龙教授[①]

《联谊报》记者

编者按:我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省政协委员张明龙教授,最近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加快我省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地级市的发展内力,其中一项重要对策,就是确立和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为了深入了解张明龙教授的想法和主张,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教授,听说您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大力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是吗?

张明龙: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11个地区,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市的基础上,通过撤地建市形成了10个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以下同),只有丽水仍保留地区行署建制。我省地级市特别是新建市,与江苏等省比较,大多规模偏小,地区生产专业化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对市域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向经济强省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为了加快我省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地级市的发展内力,其中一项重要对策是,大力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

地级市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它既是在全省乃至全国生产地域分工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重点产业,又是在整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产业或支柱产业。

记者:我省不同的地级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怎样确定其合适的主导产业?

张明龙:加强区域经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准确选择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主导产业。

各地级市应以国家和本省的区域规划为依据,综合运用现代生产力布局理论、统计学、计量经济操作手段,以及计算机等工具,详细分析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市场运行状况,同时考虑全地区各县(市)实现合理地域分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并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估计未来的比较优势,再以市域比较利益的分布格局为基础,明确确定各地级市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及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记者:主导产业是由龙头企业推动的,目前我省地级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如何培育出龙头企业?

张明龙: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主导产业内的优势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使它们成长为龙头企业。

据有关部门测定,我省地级市内工业企业大多数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下,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级市的发展内力和后劲。为此,各地级市应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倾斜政策,如盈利量与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挂钩,销售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与重点建设专项资金挂钩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域内各类财政资金、信用资金,投入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销售成长率为特征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其中有明显优势的重点企业,促使主导产业在企业规模效益较快提高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各地级市还应制定以培植“小巨人”型企业集团的工业经济专项发展规划,用5~10年时间,在市域内建成1家以上企业年销售额超50亿元,税利超5亿元;10~20家企业年销售额超10亿元,税利超1亿元;30~60家企业年销售额超5亿元,税利超5000万元;100~200家企业年销售额超1亿元,税利超1000万元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培育出能持久推动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

记者:主导产业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才能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您说是不是?有办法吗?

张明龙:是的。

促使主导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很多,其中一项有效措施是,大力扶植名牌产品,以名牌效应推动主导产业结构优化。

为此,各地级市应围绕名牌产品展开企业制度创新,通过存量资产优化组合,导向性兼并,自愿联合、股份制改造吸纳多方投资等方法,对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成长率高的知名品牌,加大投入,分类培育,形成规模生产,争取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形成一批被国家确认的生产基地,并由此带动其他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拳头产品、骨干产品和系列产品。进而以产品为导向改变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速培育以名牌产品为主干的地方工业体系和相应的主导产业结构。

记者:根据我省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请您谈谈解决资金困难的具体对策。

张明龙:可以说,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问题,就是启动资金短缺。因此,健全资本形成机制,增强资本生成、积累和引进能力,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应是当务之急,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建立投资导向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主导产业。

地级市应有三类不同的投资主体,分别在各自适于进入的领域为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开展活动。第一,由地级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机构担当投资主体。主要负责各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镇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农业水利、普通公路、少数难以自筹投资和自负盈亏的高技术、高风险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其资本来源主要是地级市区域内各级财政预算拨款、社会捐赠、其他非市场筹资和项目计划安排的政策性融资。第二,由国有企业控股的法人单位担当投资主体。负责供水、供电、煤气、铁路、机场、邮政等垄断性基础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发展,为主导产业的建成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运行条件。其资本来源表现为,在法人投资实体拥有一定比例资本金的前提下,设法向资本市场融资,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本。第三,由一般企业担当投资主体。负责包括可引入竞争的基础性产业在内的各种生产经营项目。其资本来源主要表现为,企业向银行贷款,通过资本市场筹措款项,其中部分基础性项目还可用竞争方式取得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支持。

为了形成有利于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投资导向机制,地级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税收、政策性融资、信贷、利率、贴息、价格、折旧等经济手段,全面完善市域的城乡规划、政策法规、道德准则、监督体系、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等示向性要素的协同联动功能,大力加强市域经济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从而使制约企业投资行为的各种力量形成同向矢量合力,共同促使企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展,进而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当地主导产业。

2.创造新型银企关系,形成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贷款结构。

各地级市有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某些倾斜政策,采取鼓励性措施,齐心协力,共同支持银行推行贷款主办行制度和试办银团贷款,巩固和发展以当地主导产业范围内各企业为主体的贷款投放格局,并遵循优中择优的原则,对其中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特别明显的企业给予优先放贷,优惠贷款。与此同时,各专业银行,特别是工商银行,要发挥综合优势,积极融通资金,拓宽筹集技改资金渠道,增大技改贷款规模和投入总量,配套组合技术改造贷款、科技开发贷款、专用基金贷款,以及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与结算功能,使之形成有效合力,优先支持主导产业内各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努力提高当地主导产业内各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

3.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

各地级市应在加快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投资的软环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导向性措施,建立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加快培育和发展当地主导产业,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还要从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引导。招商引资要以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的机构投资者和跨国公司为重点合作对象,以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为主要引资领域,争取外商的投资规模和技术层次均有明显提高。

4.用活社会保障基金,增加主导产业培育的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基金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条件和必备前提。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资本效益,使它们在适宜的经济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有效运行得以不断增值,不仅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的基本手段,而且是增强地级市主导产业发展机制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基金中缓动准备金部分,即为支付一年以上,乃至五年、十年之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准备的资金。它由各类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结余、留作积累的部分构成,可用作中长期投资,这是社会保障基金中获利增值能力最强的部分。应选择收益率最高而风险合理的项目进行投资。在适当时机可把它投资于地方重点工程、主导产业中骨干企业的长期债券、股票等,以增强当地主导产业的实力。

5.建立与行政管理体制相一致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地级市财政对主导产业的支持。

我省新建的地级市,自从撤地建市以来,行政上已直接管理原地区所属的范围,但财政体制没有随之相应改变,许多地方仍然沿用撤地建市前不设地区行署一级财政的类似做法,地级市的财政管理范围一般仅仅局限于城区一块。地级市本级加上所辖城区比下属县(市)的部门、机构多得多,开支费用也大得多,由于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不配套,造成地级市本级财政资金比下属各县(市)紧张得多,常有入不敷出、无力承担之虞,难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为了有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地级市尽快发育成区域中心城市,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对策,逐步扩大地级市的财政管理范围,最终改变地级市财政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不一致的状况。

记者:谢谢您接受《联谊报》的采访。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371~375页。



[①] 此采访稿后来以摘要形式,发表于《联谊报》1999年3月19日头版头条。全文经整合后,作为政协浙江省八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之七,以《张明龙委员的发言——大力培育我省地级市主导产业的建议》为题,在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