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资讯建议 > 正文

形成共识,明确方向,构建高校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有效机制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00年05月29日 12:07:18  浏览量:

形成共识,明确方向,构建高校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有效机制

——访浙江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张明龙教授[1]

《情系中华》记者

编者按:高校知识分子密集,知识层次居高,党外人士众多;民主党派组织齐全,成员相对集中。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而且是造就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近几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在全面做好学校统战工作的过程中,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举存,作为落实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新举措和突破口。经过不懈的努力,这项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全校重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党政齐抓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与我党亲密合作的代表人士越来越多,特别是涌现了一批热心参政议政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党外中青年骨干。在全省统战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时,本刊记者就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问题,对张明龙部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部长,请您谈谈浙江师范大学近年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取得的主要成效。

张明龙:好的。我们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过程中,把构建培养跨世纪党外代表人士的有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情况如下: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的校长是民盟盟员,1位副校长是无党派人士。

特别是,在去年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中,4个正处岗位安排了党外人士,其中教务处长是九三社员,科研处长是民进会员,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是民盟盟员,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是无党派人士。还有一些党外人士担任了副处职务,如1位民革党员担任了研究生部副主任,1位农工党员担任了学报编辑部主任,1位无党派人士担任了工会副主席等。

同时,浙江师范大学党外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市人大代表各1人;省政协常委1人,省政协委员6人;市政协副主席1人,市政协常委1人,市政协委员12人;民主党派省委委员5人,市委主委2人,副主委2人;各类特邀人员、督导人员9人。

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达到上述水平,对于历史悠久、规模相对稳定、地处省城的高校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浙江师范大学这所搬迁拆并几经折腾又远离省城的高校来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记者:浙江师范大学用什么办法消除各种糊涂观念,形成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上下共识?

张明龙:浙江师范大学50年代成长起来的党外代表人士,一部分早在60年代搬迁到金华的过程中就已离开了。留下来的,有的过世了,有的年事已高退下来了,有的虽然仍在岗位上但也很快就要退休了。特别是50年代加入民主党派的人士,没有一个仍在现职岗位上。

要不要继续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怎样培养出跨世纪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有何深远意义?面对这些问题,校党政领导从认真学习统战文件中寻找正确答案。

当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发表后,校党委马上把它作为校中心学习组的重要学习内容,召开了专题学习讨论会,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参加学习的同志一致认为,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职务,是实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举存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中办发(1992)4号文件和中央统战部《九十年代统战工作部门工作纲要》颁布后,校党委决定由校统战部根据《纲要》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统一战线工作暂行条例》,并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批准了这一《条例》,还以浙师党(1992)8号文件的形式,印发给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以及全校各民主党派组织,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此后,自1993年至2000年,浙江师范大学每年都通过一定形式,专门强调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问题。统战部更是把培养党外代表人士作为工作重点。校党委、统战部、各党总支每年都确定一批党外人士名单,作为自己的重点联系对象,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

学校把物色、培养和举存党外人士担任各级领导,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列入整个干部的培养规划,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为本校和省市政府、人大、政协推荐人选,作政治性安排或实职性安排。几年来,我们一直按照《纲要》的精神,把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统一思想入手,由实际行动见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要形成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共识,还要消除各种糊涂观念。

有些同志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一时跟不上。有的把民主党派发展新成员看作“跟共产党争夺人才”,有的把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实职视为“与共产党争夺权力”,还有的把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看做“为共产党的领导作点缀”。

为了消除这些不正确的看法,我们在组织全校教职工学好统战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校党委领导特别是分管统战工作的领导,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座谈、个别谈心等机会,宣讲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的时代要求和重大意义。

统战部长经常利用中层干部会议讨论时间和校中心学习组学习机会,宣传统战理论知识,特别是宣传加强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方面的内容。

校党校在培训干部时专门开设了统战理论政策课。校统战理论研究小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撰写理论文章,深入研究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的必要条件和对策措施,尤其是社科部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把统战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他们及时将各类统战文件精神和省统战理论学会发来的资料编写成补充教材,专门向学生讲授新时期统战理论知识,具体分析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显地增强了学生这方面的观念,经过多方努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已经成了浙江师范大学上下的共识。

记者:构建高校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有效机制,需要确定战略主攻方向,浙江师范大学是怎么做的?

张明龙: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存在和集中的地方,很明显,它是造就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源泉。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有许多类型,各高校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培养、举存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其主要特征是:年龄偏轻,绝大多数为中青年;民主党派成员的整体素质高于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素质;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不多;不少人员具有多重统战工作对象身份。据此,我们确立了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的战略主攻方向:

1.以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为重点。

浙江师范大学创建于1956年,校史较短,而且前面二十多年是在搬迁、拆散、复原、合并等反复折腾中度过的,规模时大时小很不稳定,加上地处浙江中部金华,远离省城杭州,教学、科研和信息交流多有不便,教师流失严重。浙江师范大学真正得以稳定发展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这一客观情况,致使浙江师范大学教职工年龄上以中青年为主体。

浙江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1478人。其中20~29岁280人,占18.94%;30~39岁612人,占41.41%;49~50岁331人,占22.40%;50~59岁214人,占14.48%;60岁及以上的41人,占2.77%。可以看出50岁以下的教职工占82.75%。

浙江师范大学大部分研究所所长和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由中青年教师出任;大部分科研课题和大部分基础课、专业课,由中青年教师承担;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扶植学科的骨干成员,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硕士点的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也以中青年为主体。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重点放在青年教师身上,举荐工作需要考虑被推选对象的知名度和原有培养基础,其重点兼顾中年党外知识分子。

2.以民主党派成员为重点。

从浙江师范大学各类统战工作对象分析,民主党派的整体阵容比较整齐。

浙江师范大学现有6个民主党派组织。学校所在地金华市有市委会的民主党派,浙江师范大学均有基层组织,有民革总支、民盟总支、民建支部、民进总支、农工支部和九三支社,共有成员197人,其中高级职称93人,占47.21%,中级职称84人,占42.64%;学历普遍较高,具有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的成员占相当大比例。

与民主党派成员比较,其他统战对象相对较弱:归侨、侨眷和台港澳眷属仅30来人,大部分为老年教职工,很难产生这方面的代表人士;无党派知识分子数量较多,层次差别悬殊,很分散,难以通过专门的组织培养、产生代表人士。此外,浙江师范大学没有起义投诚人员和有影响的历史名人后裔等方面的统战工作对象。

根据各类统战工作对象的综合对比分析,我们把民主党派成员确定为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重点。

3.以业务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均强者为重点。

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通常是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成员中工作、事业成功的佼佼者,他们在该群体成员中威信高,影响大,对该群体的共同利益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愿为这些共同利益而奋斗。

如果培养对象业务能力弱,学术造诣不高,就不可能具备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基本素质和代表性。如果培养对象参政议政能力弱,就很难有效地代表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国政管理,很难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所以,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必须尽可能做到,使培养对象既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又能不断增强参政议政能力,特别是注意及时把学术造诣高、参政议政能力强、年轻有为的党外人士,举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4.以已有一定知名度者为重点。

浙江师范大学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尽管为数不多,但在一定学术领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有相当数量的。对这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党外学者,我们进行逐个排队摸底,按照他们的学术生涯大体分成三种类型:

⑴成熟型学者:学术水平已经达到或者即将达到一生的最高水平,声望处于最佳位置,但年事已高,开始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我们把这些人士作为安排政治性职务的重点对象。

⑵成长型学者:学术成果处于快速积累阶段,声望、影响正在不断提高。他们往往年富力强,离一生的最大成就尚有相当距离。我们把他们作为实职性安排的重点推荐对象。

⑶初露型学者:刚刚迈进搞学问的大门,但起点高,反映敏捷,已有独具识见的研究成果问世。他们年纪轻,发展潜力大。我们把他们作为党外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5.以有多重统战工作对象身份的人员为重点。

高校统战工作对象主要包括:党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室参事;民主党派成员;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及其眷属;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有影响的历史名人后裔等。

我们在分析本校统战工作对象时发现,不少人员具有多重统战工作对象身份。例如,有的既是知名学者,又是民主党派成员,又有广泛的海外关系;有的既是教授、学术带头人,又有亲属是台湾名流;有的既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又是国内外都有其专著出版的知名专家,等等。我们把这部分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目的在于通过多种渠道更快地造就多种类型合格的党外代表人士。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例如,浙江师范大学一位教授、民革党员、台属,成了金华市政协副主席;一位教授、学术带头人、回族知识分子,成了省政协常委,省民族事务工作的咨询专家;一位教授、学术带头人、港属,成了联谊会和教科所负责人;一位民乐演奏家和理论家、农工党员、台属,成了系主任、市政协委员;一位年轻的女歌唱家、副教授、民盟盟员、藏族知识分子,成了市政协委员,等等。

记者:浙江师范大学怎样与金华市一起创建造就党外代表人士的联合机制?

张明龙:浙江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干部任免、人事调动和资金来源,与学校所在地金华市没有直接关系。由于传统体制和封闭式办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浙江师范大学以省管单位自居,很少主动参与金华市的各类活动,金华市民也把浙江师范大学看作是一块省属“飞地”,一个悬浮于周围群体之上的“孤岛”,不把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看作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近几年,随着办学模式的转变,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市的交往日趋频繁。特别是经过浙江师范大学领导和金华市领导的共同努力和多方沟通,校市之间的原有隔阂正在消除。浙江师范大学师生越来越明白,师大办在金华,只有首先在金华牢牢站稳脚跟,才能求得更大发展。金华市民也越来越清楚,办好师大,是推动金华发展,尤其是提高金华教育文化素质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市关系的这种变化,为我们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士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我们及时调整战略方向,把金华作为我们培养、举荐党外干部的主要基地和逐步得以巩固的重点阵地。

与部分在杭高校比较,浙江师范大学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基础薄弱,起点低,现有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也不够高,要想把他们直接推荐到省级领导岗位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先让他们在金华这块基地上加以磨练。

我们的一条重要工作思路是,把优秀党外人士推荐到民主党派组织,再把他们选送到民主党派市委领导机构。如果他们担任了民主党派市委主委,就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市政协副主席或市人大副主任,以及民主党派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乃至常委。如果他们担任了民主党派市委副主委,就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市政协常委或市人大常委,以及民主党派省委委员、省政协委员。同时,他们还是金华市党外副市长的重要推荐人选,有可能担任市级实职领导职务。这样,再向省里发展就有了基础和可能了。就金华市来说,由于浙江师范大学选送了一批优秀的党外人士,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统战工作层次,在省里的影响力和相应地位也上升了。于是,我们与金华市一起,努力创建造就党外代表人士的联合机制。

1.共同做好选拔党外干部的资料积累。

在校市合作培养和选择党外干部的过程中,为了放开视野,广采博揽,选准人才,并保证这项工作的连续性,做好培养对象的资料准备和积累是重要的一环。多年来,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逐步积累资料。

就面上来说,根据校党委和市委的要求,校市双方组织、统战、人事等部门,结合省市人大、政协换届,以及平时的干部调整、考察等工作,对全校不同层次的党外知识分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摸底,重点是担任院、处、研究机构领导职务的党外中高级知识分子,形成原始材料,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分类名册,并经过反复考察、比较,从中发现、筛选向更高层次推荐的人才。

就点上来说,要求各总支和直支、各学院和部门,根据校市联合培养党外干部的统一部署,在本单位积极特色党外干部的合适人选,及时把他们推荐到学校和金华市里来,并附上书面推荐材料。有了较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积累,选拔党外干部就有了较可靠的原始依据。

2.共同加强党外后备干部的学习培训。

校市双方在掌握情况,建立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党外后备干部的培训提高工作。近几年,我们每年都共同选送一定数量的党外后备干部、政治性安排人选,到省市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参加培训学习。

浙江师范大学党外干部大多教学科研任务较重,要他们脱产学习,困难不少。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采取早布置,早落实,早安排的办法,一旦有培训名额,马上落实到个人,并要求有关学院、部门帮助准备参加培训的人员调整安排好工作,使党外干部能按时、安心参加培训。

金华市委统战部每年要举办一期培训班,组织党外后备干部培训学习,浙江师范大学通常有十来人参加。校统战部还与民主党派市委一起,组织当年加入党派的新成员,参加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培训班。

3.共同培养党外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

多年来,校市双方加强合作,通过不断完善各种统战制度建设,激发党外人士参加政治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参政、监督作用。

例如,校市共同建立与党外代表人士的协商座谈制度,共同完善征求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意见制度,共同健全向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派负责人传达文件制度,我们还坚持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市委市府有关会议制度,通过邀请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校、市特邀监察员、督导员等办法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同党外人士交友联谊制度,组织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派负责人考察调查制度等,给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知情出力创造条件,同时,运用这些制度发挥培养和造就党外代表人士的作用。

4.共同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

校、市统战部大力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市委健全组织机构,积极稳妥地搞好组织发展工作。浙江师范大学统战部推荐了音乐系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数学系副主任、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文学教授、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等优秀党外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组织。接着,与市委统战部和民主党派市委一起,共同把他们培养为党派骨干。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有5位教师,经民主党派市委推荐,分别担任了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和九三的省委委员。去年,民主党派换届时,在市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推荐本校优秀党派成员担任民主党派市委领导,现有4人进入各民主党派市委领导岗位,他们分别担任了民革市委主委,民盟市委副主委,民进市委主委和九三市委副主委,并有10多人担任了各民主党派的市委委员。

5.共同创造信任党外人士的政治氛围。

为了创造政治上信任党外人士的宽松和谐的宏观环境,校市共同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⑴校市共同建立党员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网络。这项工作的主要做法是,浙江师范大学党外人士中的重点联系对象,由校市党员领导干部适当分工,与他们结对交友,每年至少进行两次谈心活动。

⑵校市一起通过生活上的关心加强联络党外人士的感情。对党外代表人士,校市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逢年过节登门拜访,生病住院前往看望,死亡丧葬亲临悼念,已成为惯例和不成文的制度。党外知识分子在住房、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校市往往采取联合行动,一起按有关政策积极予以解决。

⑶校市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交友活动。例如,中秋节,我们一起举办“中秋茶话会”,邀请本校和市内的归侨、侨眷、台港澳同胞及眷属的代表参加。年底,我们一起召开“迎新联谊会”,邀请本校和市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参加。

⑷校市一起组织考察调查。为使党外人士及时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我们每年都组织党外人士到金华各县市参观考察工厂、农村、铁路工地和学校等,增强党外人士对当地社会经济方面的感性认识。

⑸共同创造信任党外人士政治气氛的一个更重要表现是,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和金华市委,共同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党外人士的实职性安排和政治性安排。浙江师范大学一位民进会员,已选为市政协副主席;一位民革党员现是市政协常委,并已确定为政协副主席的后备人选,还有一位无党派人士和一位九三学社社员被选作副市长后备人选。另外,浙江师范大学一位省政协常委,是由金华市协同推荐安排的,还有两位省政协委员,用了分配给金华市的推荐指标。

记者:张部长,谢谢您!

摘自曹荣庆、林才溪、郭金喜等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376~385页。



[1]本文先后在2000年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浙江省统战工作会议等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