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区域产业成长与集聚概述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9日 09:03:00  浏览量:

区域产业成长与集聚概述

区域经济集聚水平,往往取决于产业的集聚程度。产业集聚通常以产业集群形式出现,产业集群又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集群成长和壮大的发动机。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产业,不仅是引领产业集群向前发展的火车头,而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深入探索区域产业成长与集聚问题,需要先了解产业成长的一些相关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聚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产业成长的相关理论

(一)若干常见的产业理论

1三次产业理论。30年代,克拉克和费希尔在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区域人均总产出的增加,将导致区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或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或产值的比重相应上升,进而提出了三次产业部门的理论。

2.产业发展乘数理论。三次产业理论出现不久,诺斯、梯鲍尔和豪特等人,把国民经济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认为基础部门的扩张会造成城市或区域的增长,将促使未来的区域生产总值是原来的数倍,形成一种乘数效果。由此形成了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乘数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1936年列昂节夫提出著名的投入产出法,认为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在投入和产出方面有着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根据地区之间的贸易量、人均收入和就业状况,改变现存的工业结构,可以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工业布局更合理。后来,这一观点逐步演化为产业关联理论。

(二)罗斯托的产业成长理论

1.主导产业概念的提出。

罗斯托在分析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时,不是像佩鲁等经济学家那样从空间角度,而是从过去、现时和将来的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在波动中不断地向更高阶段推进。经济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增长部门或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结构演变,会引起基础设施和区域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一个主导产业取代另一个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将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进入新的高一级阶段。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自主导产业的成长和演化,不可能同步进行,所以未来经济的发展必然呈现非均衡状态。罗斯托正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提出并阐明了主导产业概念。

2.产业的划分及主导产业的内涵。

罗斯托根据经济成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把它们划分为主导产业、补充产业和相关产业三类。

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高投入产出率,地区比较优势明显,对当地未来经济成长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补充产业是为适应主导产业成长而形成的附属性产业,将随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而得到较快发展。相关产业,是指与未来经济增长,特别是跟主导产业的未来成长,具有连锁正效应的关联性产业。

3.主导产业的产业比较优势。

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客观必然趋势,主要是由于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比较,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拥有能反映当代科技进步的技术设备,现实的或潜在的劳动生产率高,或技术设备虽然在全国还没有名列前茅,但适合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能够形成劳动、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较大优势。

由一系列能取得规模效益的企业群组成,在一定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或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未来增长有一定影响。

产品在当地生产的机会成本比其交换对方低,在地区市场、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销售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并具有较高的利润率。

生产所需的资源,当地往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或其富集程度较大幅度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拥有适当数量的补充产业,并有较多的前向后向关联产业,能通过连锁效应,推进和拉动地区内一大批产业迅速增长。

能够主导一定地区内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正是由于主导产业具有上述产业优势,使其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引起其他经济活动向它靠拢,形成区域集聚规模经济。通过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特别是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中的龙头企业,可以拉动前向产业,推进后向产业,影响旁侧产业,提高补充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地区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区域经济集聚概述

(一)区域经济集聚的内涵

1.区域经济集聚定义。

区域经济集聚,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某种原因而形成的资源和财富的积聚与集中。在现代汉语中,“集聚”与“聚集”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都表示会合在一起的意思。因此,经济集聚也可叫做经济聚集。

2.聚核与聚能。

⑴聚核。经济集聚,与分散相反,它表现为一种经济向心运动。这种向心运动形成的物质沉淀,就是区域集聚体,通常以企业集群或产业集群形式存在。在一定区域集聚体中,能够吸引周边资源和财富,向其流入或靠拢的核心部分,称聚核。聚核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集群。单个企业发展成聚核,必须有最低限度的企业规模。聚核的规模标准,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就一定发展阶段来说,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技术条件差异而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生产部门内也会因区位差异而大小有别。

⑵聚能。生产要素因集聚而产生新效益的能力,是集聚能量,简称聚能。聚能大小,可用集聚能级表示。集聚能级,指生产要素在不同状态下集聚所具有的能量值。这种数值是不连续的,好象台阶一样存在等级差别,所以叫能级。

(二)经济集聚的基础

经济集聚,常以特定的区位优势为基础。有的地方原料供应充裕,质优价廉,慢慢集聚为原料型产业区;有的地方背靠广阔腹地,面对深水良港,渐渐形成港口型产业群;有的地方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逐步发展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有的地方货物集散便利,购销网络发达、完善,商贾相聚而成商贸型产业圈;有的地方大学和科研单位多,科技人员云集,于是,科技产业成龙配套,蓬勃发展。

(三)经济集聚的性质

集聚是现代空间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由不同产业、企业和个人共同联结而成。在集聚区内,有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主导产业,也有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或服务的部门,以及区域自给性部门。有在主导产业中占统治地位起领头作用的龙头企业,也有围绕龙头企业共同构成主导产业的其他企业。有位居产业链上游的,如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供应者,机器设备和零配件的制造商,也有位居产业链下游的,如当地产品的批发商、零售商、用户和顾客。有制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企业,也有提供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服务性机构。

(四)经济集聚类型

集聚类型,通常指集聚主体和客体具有共同特征的集聚种类。经济集聚现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集聚形式构成的。经济集聚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标志来划分,一般来说,按产业特征分类是最常见的,它们主要包括:农业集聚、工业集聚、商业集聚、金融业集聚、信息产业集聚、交通运输业集聚、房地产业集聚、饮食餐馆业集聚、旅游业集聚等。

不同产业部门,有自己的集聚特点和规律。但倘若撇开产业差别,从它们走向集聚的原因分析,产业集聚又可分成两大类:

1.关联性集聚。

⑴横向集聚。以区域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为其服务的配套产业、补充产业进入同一区域,并带动受主导产业影响的旁侧产业,以及当地自给性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横向联系的产业集聚。

⑵纵向集聚。以产业链为基础,吸引前向产业与后向产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相互靠拢,使前向或上游企业的产出品,成为后向或下游企业的投入品,从而形成具有投入产出纵向联系的产业集聚。

2.指向性集聚。

一个企业选择在什么地方开办,要综合考虑原料、燃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销售市场等情况。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有的是原料或燃料产地,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位于交通枢纽上,有的紧挨最终产品市场。拥有某种区位优势的地点,都会对企业所选区位产生一种引力,而它们往往不在同一方向的一条直线上。这样,优化企业的空间布局,不仅要分析引力的能量大小,还要分析引力来自何方。最终确定的某个企业最优选址,应在各种区位优势引力矢量合力最大的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即为该企业选址上的指向。具有相同或类似指向要求的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成为企业集群,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就是指向性的经济集聚。

三、区域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

(一)溢出效应

1.溢出效应的定义。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也叫做外部效应或外部性因素。英国著名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最先阐明了这一概念,他说,在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中,同时为第三方带来好处或损失,这种附带形成的后果,第三方作为受益者不会支付报酬,作为受害者也得不到补偿。此类受益或受损,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都不由发生作用的双方承担,所以是一种外部效应。对于经济主体来说,如果外部效应带来了利益,称作外部经济或积极溢出。相反,如果外部效应带来了损失,称作外部不经济或消极溢出。据此,不难明白,溢出效应的基本内涵是,在某一经济活动中,“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1]

2.溢出效应的形式。

由于经济行为千差万别,它们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各不相同。有的溢出没有明确的对象化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享受这份利益。有的溢出受体是确定的,只有特定的对象能够获得它带来的好处。有的溢出效应是单向的,例如甲方的经济行为可以影响乙方,而乙方的经济行为却不会影响甲方。有的溢出效应是双向的,即甲乙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存在着互相影响。有的溢出可以加快要素集聚,有利于中心城市增强吸引力。有的溢出能够促进要素扩散,有利于带动外围腹地一起发展。

(二)集聚产生的溢出效应

集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马克思说过,这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2]。集聚能使企业获得节约费用的集聚经济。集聚经济(Economy of agglomeration)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企业在相互接触和接近时产生的积极溢出效应。现代经济研究,把溢出效应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罗默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我国产业由于集聚程度偏低,空间配置分散,布局不合理,溢出效益损失严重。这不利于主导产业的培育,不利于支柱产业的振兴,不利于幼稚产业的保护,也不利于衰退产业的调整,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因此,必须深入探索经济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充分利用积极溢出,及时消除消极溢出,以便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1.企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集聚产生的经济向心运动,会把众多企业吸引到一定地点,形成区域集聚体中的企业集群。与单独存在的企业相比,区域集聚体内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会更明显,更有效。如何认识企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呢?

假定区域集聚体内的A企业和B企业。如果A企业的产出,完全取决于本企业的投入要素,不受B企业的任何影响,那么B企业对A企业不存在溢出效应。如果A企业的产出,除了依靠自身的投入要素外,还受到B企业产出的影响,这说明B企业对A企业产生了溢出效应。

如果B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A企业带来了好处,B企业产量的增加会引起A企业效益的提高,是一种外部经济现象。倘若B企业给A企业带来一定效率损失,B企业产量的增加会导致A企业成本上升,则造成了外部不经济。

2.家庭集聚的溢出效应。

区域集聚特有的向心力,不仅会吸引生产要素,而且会吸引人口流向中心地区,造成区域人口或家庭的集聚。家庭成员消费社会产品,并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在一定区域集聚体内,家庭个人消费虽然与企业生产消费不同,但它也会产生溢出现象,存在一定外部性经济问题。家庭消费的溢出效应,与物品的品种及数量直接相关。一般来说,普通日用品的消费行为溢出效应较弱,而选购品和耐用品的消费过程会出现较强的溢出现象。

假定区域集聚体内有AB两个家庭。如果A家庭的消费受到B家庭消费的影响,提高或降低了消费效用,则说明B家庭的消费对A家庭产生溢出效应。要是这种溢出效应带来了外部经济现象,那么A家庭将会随着B家庭的消费,增加原有消费品的功能,提高价值载体的质量,延长使用价值的使用期限,或者节能省耗,更方便,更安全。相反,A家庭的消费,将会由于B家庭的消费行为而减少效用,或付出更大代价。

3.公共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

区域集聚的向心力,离不开公共经济的支撑。聚核质量越高,聚能越大,要求相配套的公共经济越齐备,同时,也会促使公共经济更快发展。公共经济以公用事业为核心,一般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反映基础设施状况的,主要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交通运输网及交通工具,人均居住面积,供电系统与人均可用电量,给水排水系统与人均可用水量,供气系统与人均可用燃气量等。反映服务设施状况的,主要是邮电、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信息产业网及电话机、计算机拥有量,商业和金融网点,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科技人员拥有量与科技推广服务网,医院床位数,人均图书馆藏书,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如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等。

作为区域集聚体组成部分的中心城镇或开发新区,公共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就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即通过良好的外在化因素,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和劳动者的居住、就业成本,从而更有力地吸引企业和家庭向中心区集聚。

公共经济一旦形成积极的溢出效应,就会通过正效果的外在化影响,为企业带来外部经济。公共经济的积极溢出资源,也会进入个人消费过程,从而提高家庭的消费效用。

与此同时,企业和家庭在中心区的合理集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公共经济的积极溢出资源,减少公共物品的浪费,而且还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溢出,提高公共经济的产出效率。

当然,公共经济与企业和家庭之间也会出现消极溢出现象。在区域集聚体内,企业过度集中,超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承受能力,公共经济就会溢出消极的外部性因素,造成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人口的过度稠密,也会导致公共经济供给不足,溢出消极成份,出现居住拥挤,过度就业竞争等问题。

(三)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区域集聚体内的产业集聚,以企业集聚为基础。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溢出,其中最明显的,恐怕要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和共享。

如果某企业所在区域没有出现集聚现象,周围找不到相关企业,不可能产生积极溢出,也不受别的企业溢出效应的影响。在分散条件下,企业拥有的信息、知识和技术即使存在积极溢出效应,也会由于无人利用而白白浪费,很难产生积极的外部经济。

倘若该企业与别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溢出,相关企业就可免费获得这种溢出带来的利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水平。

信息、知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集聚状态下形成的社会边际产品,大于它们分散时形成的私人边际产品。





[1]詹姆斯·米德.效率、公平与产权[M].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3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