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产业的链式化转移与承接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9日 08:48:56  浏览量:

产业的链式化转移与承接

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是促进当地产业成长和产业集群培育的重要措施,嘉善的木业集群、东莞的电子信息产品集群等,都是在承接外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为了加快当地产业成长,提高区域集聚经济效益,研究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规律性及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产业转移总的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家向有成本、市场优势的国家转移。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近年产业的转移,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特征:链式化转移与承接现象迅速发展起来,并取代整个公司搬迁的掏空式转移而占居主导地位。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增值环节和供应环节越来越多,生产工序在技术上的可分性也日益加强。在此条件下,产业在国际上的转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链式化转移与承接角度看,它可以通过拆分价值链来进行,可以运用分解供应链来实现,也可以在生产链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承接地点,获得区位优势。这实质上,是按照价值链、供应链和生产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的再配置

一、按照价值链进行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制造业是产业的核心部分,它生产一种产品,需用多种技术,需要多种原料制造业可以把一种原料加工为多种产品。它加工过程每项技术的使用,都会增加产品的价值。每种原料的生产,都有一条不断增值的价值链。一个进入市场的深加工终端产品,它包含着产品设计、原料生产或选购、半成品加工、成品制作,以及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长短不同的价值链。一条价值链由多个增值环节组成,各个增值环节含有不同的附加值和盈利量。不同产品有不同的价值链,它们的获利能力也大有差别。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先进公司,留下附加值高的增值环节和盈利量大的价值链,而把其他方面转移出去。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依据纵向价值链进行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从产品自身的纵向价值链看,不管具体价值增值环节有多少,一般可分为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三个价值段。据有关资料表明,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它的全部利润,在三个价值段中的分配比例是,设计开发与销售服务各占40%,生产制造仅占20%

一些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跨国公司,出于追求高利润的目的,依照价值链各个增值段的利润含量变动规律,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竞争重点放到价值链的技术开发、设计创新、客户服务,以及其他高附加值阶段,同时,把价值链中利润含量相对较低的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国外具有成本优势的地区。这样,既可提高盈利水平,又能控制整条价值链。对后发地区来说,能够承接跨国公司价值链中的某一部分,对于带动当地产业成长是的积极意义的。

(二)依据横向价值链进行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从不同产品的横向价值链看,一条价值链含有多少盈利量,与产品的性质直接相关。劳动密集型产品价值链中增值环节少,附加值和盈利量小。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链中增值环节多,附加值大,利润率高。如果按照产品整条价值链附加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序,它们的座次大体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资金密集型产品→一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

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对不同产品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后认为,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小,而且本国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不断增加,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所以应设法把它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相对落后地区,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资金或一般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或盈利量处于中等水平,也应选择合适地点把它们的价值链转移出去。自己则应致力于知识或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制及开发,以便垄断高利润率的价值链。

近年,不少跨国公司按照上述思路转移制造业。例如,美国的微软、英特尔和IBM等计算机制造商,把利润率高达25%35%的核心软件制作、CPU开发等知识密集型和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留在国内生产,而把利润率为15%25%的资金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特别是利润率仅为8%—12%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移到其他国家。一般来说,后发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是具备一定条件和优势的。

(二)依据不同地点价值链进行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从不同地点的价值链比较看,价值链内含的附加值或盈利量,除了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外,还受到增值环节形成地点的影响。同一价值链,在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盈利水平。

有的价值链,内含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的增值环节,在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几乎没有获利空间,但如果转移出去,由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地区来承接,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而变得有利可图。倘若当地承接之后,加强信息化改造,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其增值环节或许会带来更加可观的利润。

有的价值链,内含对环保政策相当敏感的增值环节,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强,政策要求高,考核指标规定严,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盈利幅度越缩越小,不得不把这些增值环节的生产过程转移出去,由环保政策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地区来承接。

有的价值链,内含需获准政府特许经营的增值环节,如有的产品生产过程安全性要求特别高,或需要大量稀缺资源作为原材料等,国家将其列入垄断经营目录,只有获得政府发放的特许证,授予其专营、专卖的权利才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发达国家,这类特许经营权,可能早已瓜分完毕,一些后面发展起来的少壮派公司只能可望而不可及,若要通过企业间转让,又需付出昂贵代价,经再三衡量之后还是把目光转向国外,如果能顺利获得外国政府的特许证,就将这一增值环节转移过去。

发达国家公司上述种种转移行为,恰恰为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进入提供了机会。

二、按照供应链进行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一)按照供应链转移生产环节有利于大公司增强自身实力

制造业从原材料到成品,需经过许多环环紧扣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会形成一条长长的供应链。如汽车产业,若以总装为中心,它的前向供应链包括从铁矿石、焦炭到生铁,到钢铁,到汽车零部件等环节,其后向供应链包括运输、仓储、销售、维修、报废回收等环节。每一道供应环节还可以细分出许多内含的供应链,如汽车总装可以分解出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电子信息设备、车体等多条供应链。可以说,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就有上万个供应环节,而每个零部件的制造都可以自成一条供应链。

对于制造商而言,他造汽车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只需选择自己觉得最合适最能获利的供应环节就可以了,用不着每道加工程序都事必躬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生产过程都纳入自己的企业。基于这种考虑,一些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通常只控制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并负责发动机和变速器等关键部件的制造,把其他供应环节转移到国外去,由当地企业承接。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一般表现为,位居世界同行前列的先进公司,集中力量从事产品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有效控制高技术关键部件的制造,把产品供应链中非核心环节和其他技术含量较低部分的生产,转移到相对落后公司,由后者作为承接单位。这样,先进公司可在供应链中保持和巩固领导地位,还可由此获取全球竞争的优势。

(二)按照供应链转移与承接会引起研发中心跟制造中心相分离

按照供应链转移与承接产业,会引起科技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的分离。处于世界前列的先进公司集中的国家,将逐步演变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可能不再是全球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可用自己掌握和垄断的核心技术,对制造中心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形成依附关系。

美国信息产业对东亚地区的转移,以及东亚地区对这一产业的承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集中了在信息、通信、计算机和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握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还集中了在生物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确立了全球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于是,美国集中人、财、物等各方面力量,选择在信息产业供应链的核心技术环节,进行科技前沿成果的深化研究与应用开发,同时毫不吝惜地将信息产业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转移到国外。在此条件下,东亚地区大量承接美国的转移,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但是,美国并没有恢复信息产业全球制造中心的打算,而是利用自己处于全球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和综合国力,在技术、装备、工艺和市场等方面控制东亚地区的信息产品制造,从而使这一全球制造中心依附于自己。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制造中心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控制制造中心所在地的子公司,二是扶持从属于自己的委托加工制造商,三是通过核心技术支配生产性技术,四是加强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关系等。

三、按照生产链进行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制造业按生产链转移,寻找承接地点的区位条件时,不同于按价值链和供应链转移。它主要考虑如何通过联结链条各环节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是通过拆分链条各环节来进行。它在选择转移与承接区域的过程中,首先了解有无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喜欢进入有配套产业基础的地方,喜欢进入可完善自身生产链的地区。承接这类产业转移的区域,可以很快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会通过推进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产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整体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节约费用的集聚经济。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生产链纵向联系的产业转移与承接

这种形式,一般表现为,某家优势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发展条件,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合适地点,实行自身转移直接落户到当地,由当地作为承接者。获得成功后,以榜样示范力量,吸引其他同类企业转移到同一区域,通过共同开发知识资源,共同使用专用设备,共同利用劳动力市场,共同使用公共设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吸引前向产业或后向产业、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逐步转移过来,使它们与前期转入的企业相互靠拢。这样,前向或上游企业的产出品,就成为后向或下游企业的投入品,从而形成具有投入产出纵向联系的产业群和企业群。浙江嘉善成为木业大县,就是通过生产链纵向联系的产业转移形成的。

嘉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无山,也无森林资源,原先没有木业基础。1987年,台资企业中兴木业有限公司,发现嘉善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紧靠上海巨大的房地产市场,经营胶合板的区位优势突出,于是来到这里落户,开创了木制品加工业的先河。在它的带动下,先后引进台资木业企业33家,总投资超过1.6亿美元。台资企业的进入,又直接刺激当地民间资本投资木业,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2001年,著名的印度尼西亚“蝴蝶牌”胶合板生产商,看到嘉善木业发展的良好状态,前来投资1000万美元,创建“金泉木业”。2002年,转移到嘉善的外资木业有增无减,其中总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企业就有3家。

2003年,嘉善木业企业发展到320多家,生产标准胶合板企业150家,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0亿元。产品发展到细木工板、多层板、贴面装饰板、建筑模板等7大类近100个品种。紧接着,亚洲家具产业巨头“台升木业”,到嘉善投资1.05亿美元,建成绵延1300米的厂房和2.6万平方米的单体车间,生产高档家具。“台升木业”每年以500万套家具、100万套运动器材称雄亚洲家具市场,居世界第三位。“台升木业”的加盟,还引来十多家技术先进的企业与之配套,使嘉善木业生产链朝后向延伸,开始从“胶合板时代”走向“家具时代”。

2009年,嘉善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达500余家,固定资产30多亿元,职工5万余人,木业产值12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4亿美元。

2010年,嘉善仅是胶合板,就生产了350万立方米,年产值30多亿元,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可装饰、装修300万套80平方米的住宅。这样,嘉善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没有森林的地方崛起一个木业大县,创造了零资源经济的奇迹。

(二)生产链横向联系的产业转移

它常以第一种转移形式为基础,先以一家企业转移到合适地点,再吸引前后向关联企业一起进来,形成生产链纵向联系的企业集群,进而促使整个产业迅速发展,取代当地原有的主导产业,成为实力更强或技术层次更高的新主导产业。然后以这一新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为其服务的配套产业、补充产业进入同一区域,并带动受主导产业影响的旁侧产业,以及当地自给性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横向联系的区域产业群团。广东东莞的产业结构演变,是与生产链横向联系的产业转移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前,东莞以农业为主。到1987年,形成食品、工艺美术、纺织、建材、机械、塑料和家用电器等工业。

1993年至1995年,制造电脑的台湾致力公司和鼎立电子公司,先后到东莞清溪镇投资办厂。在台湾为它们生产上游产品的企业,如制造电子元件、小型马达、电源、机箱的东舜、风吾、大利等公司,为了维持原有的供需关系,随之相继来清溪镇落户。这样,以电脑产品及配件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的新主导产业。

1998年以来,这一新主导产业,又吸引与其相关联的配套产品、补充产品制造商,如大利福润、政久、三吉瑞、利源等300多家企业以群体形式迁入清溪镇。这一期间,光宝集团、声宝集团等500多家台资电子企业云集东莞长安镇,台达、源兴科技、旭丽、致伸、鸿友、雅新、华容等200多家台资电子企业迁入东莞石碣镇,汉阳、卡妮尔、宝国等300多家制造电子、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及精密机械产品的台资企业落户东莞塘厦镇,300多家以生产电线电缆为主的台资企业密布于东莞虎门镇。

2009年底统计,东莞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有160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7.5%;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240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5%

2010年,东莞的台商企业达6000多家,它们绝大部分从事电子信息产业。与此同时,美国通用电器、杜邦、汤姆逊、荷兰飞利浦、芬兰诺基亚、韩国三星、日本三洋、SDK、日电、万宝等世界著名的电子制造商,也纷纷前来东莞驻足投资,进一步壮大了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充分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全球性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目前,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不断吸引关联产业、配套产业、补充产业前来加盟的过程中,还带动信息服务业、商业连锁机构、酒楼旅店、房地产业、保险业、金融业等旁侧产业,以及当地的食品饮料、果品蔬菜等自给性产业迅速发展。

(三)生产链指向性的产业转移

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企业相应地被吸引到某个区位。不同的产业,在原材料、劳动力、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使它们在选择转移地点时,表现出一定的指向性。生产链上具有相同或相关指向要求的企业,由其他区域被吸引到特定地点投资办厂,或建立分支机构,便形成了指向性的产业转移。

产业的指向有很多形式,其中主要有:⑴天然资源指向,包括原材料、燃料、廉价电力、富矿、优良水质、港口及交通运输枢纽等指向。⑵知识资源指向,要求区域内分布着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⑶资本资源指向,要求区域内资本富集程度高,融资渠道四通八达。⑷劳动力资源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和特种技术劳动力指向。⑸运输费用指向,主要取决于运送货物的重量和运送距离。⑹市场指向,包括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消费品市场指向。⑺配套产业指向,上下游产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对产业整体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各个过程中,可以增强互补功能,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是吸引企业前来加盟的一个重要因素。⑻同业集聚指向,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竞争,不仅可以刺激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⑼优惠政策指向。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指向。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指向形式的划分,仅仅是为了方便理论研究的需要。实际上一个区域可能拥有多种吸引企业落户的因素,而一个企业的转移也可能受到多种指向要求的影响。不过,在一定条件下,某个区位对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因素,总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进驻北京中关村的外资企业,大多属于知识资源指向性产业转移的结果。

中关村是我国知识资源特别是科技智力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如今,这里集聚着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集聚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在京院所、民营研究院所140多家,集聚着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这里拥有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100多万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占全国总数的1/4左右;拥有在校大学生4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达10多万人。这里还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

中关村特殊的区位条件,吸引生产链上具有知识资源指向要求的企业,纷至沓来。这里已有外资企业2300多家,其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IT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特别是,许多企业是以设立研发机构形式进行投资的。知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贝尔实验室、朗讯实验室、IBM、摩托罗拉研究院、诺和诺德(中国)研究发展中心等都设在中关村,这里集中了外国企业驻京研发机构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