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区域经济学ABC > 正文

人口资源与社会环境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5日 07:58:24  浏览量:

人口资源与社会环境

 一、人口资源概述

(一)人口资源内涵

1.人口资源含义。

人口资源,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存在的总体人口。它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质量与结构等指标来表示。人口资源是各行各业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是确保社会生产正常运转的物质条件,是促进区域繁荣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资源,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也需要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其数量、质量、结构及变动趋势,与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不同,它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且更多地受社会因素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要重视人口资源研究。

维持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必须有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自然资源从物的方面保障生产发展,而人口资源则从人的方面保障生产发展。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必须重视人口资源的研究与合理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合理利用人口资源,要研究生产、消费与人口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要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迁移,要研究人口性别、年龄、民族、宗教、文化教育水平等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要研究人口质量与生产效率、消费需求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人口增长预测,生态平衡和人口人合理容量,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区划等问题。

(二)人口资源增长趋势

人口资源增长,是影响未来社会需求和一切变化的主要变量。保质保量的劳动力供应,是企业组建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如果目前的生育率不变,本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突破90亿,此后人口增速才会放缓,到本世纪末超过100亿。

QQ图片20140523002056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人口资源增长与经济发展有关,根据联合国人口管理部门提出的人口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人口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阶段,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而有起伏,总的趋势是平稳增长,人口净增殖率一般小于1%。

第二阶段,随着人们营养和健康情况的改进,死亡率减低,而出生率依然较高,出现了“人口爆炸”现象,人口净增殖率一般大于1%,高的可达到3%~4%。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随着城市化进展,人们的收入增加,受教育的妇女不愿多生孩子,于是出生率开始下降。

第三阶段,出生率低而有所波动,死亡率更低,净增长率在1%以下,少数国家如北欧诸国,已进入零增长阶段。

(三)人口构成与人口素质

1.人口构成分析。

人口构成可以按照不同标志进行分析,主要有:⑴自然构成,如性别、年龄、血缘;⑵社会构成,如民族、阶级、婚姻、教育、文化、宗教信仰;⑶经济构成,如劳动力的部门分配、职业;⑷地域构成,如城乡人口比重等。

2.人口素质判断。

人口素质是一项综合性指标,由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组成。通常运用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文化普及率等指标来判断。人口素质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两项措施:一是改良工具、革新技术、合理管理,二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人口的身体素质能适应第二项措施,而要适应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改进,则必须加强人口的文化素质。

(四)人口分布与人口移动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指人口的地域配置格局。它是人口形成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受社会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地域特征的制约。

世界人口分布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各个因素,可以发现:⑴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和水源对人口分布起基础性的作用;⑵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⑶社会政治状况会在一定条件下促使人口分布发生急剧变化。

2.人口移动。

⑴人口移动及其原因。人口移动也称作移民,它是人口增长之外的人口空间变动过程,正常的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移民原因主要是设法改善生活环境,寻求较好的就业或升学机会,增加收入,也有出于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便于民族和社会联系等。

⑵移民限制。主要来自政治、经济和心理三方面:一是有的国家制定一些法规在政治上限制移民;二是移动距离导致的迁移费构成自发移民经济上限制;三是易地而居会带来语言交流、风俗习惯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困难,使移民者承受离群孤独的痛苦,会造成一定心理上的限制。

⑶移民趋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主要趋向,仍然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发达国家出现了多向移动,有的甚至出现了逆城镇的迁移,即由大城市中心移向郊区小镇。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之后开始向中小城市分散,纽约至今已有100余万人外迁。

(五)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形成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另外,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及一系列世界性的严重问题,都与人口过多有关。

2.适度人口规模。

1888年英国学者坎南在《初等政治经济学》中,首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他认为,在任何一定时期,在一定土地面积上生存而且获得产业的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数量是一定的,这一定人口就是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一个动态的人口规模指标,它是指一定地区人口生态系统的条件下,达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理想人口数。

二、社会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社会、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1.社会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体制包括社会制度、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和国际关系等内容,它强烈地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各国政府利用社会体制制定经济政策,决定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布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经济交往。由于多数国家政府控制着税务、银行、邮政、交通运输、动力和主要工业,因而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首要社会因素。

2.文化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类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宗教、民族和语言三大要素上。

⑴宗教要素。宗教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社会、经济、法律和各种制度的价值取向。不同宗教信仰,有不同的家庭观念、作息制度、消费和丧葬习俗。

⑵民族要素。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共同生活地区、共同语言、共同经济活动、共同文化与心理素质等特征。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有不同的消费需求。例如,我国侗族在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这样,久而久之,侗寨就出现了巍然挺立、气概雄伟的侗族鼓楼。

QQ图片20140523002121

具有独特民族建筑风格的侗族鼓楼

 ⑶语言要素。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会造成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文化技术交流和相互了解,也影响经济联系、商贸活动。能利用通用语言广泛开展国际联系的地方,经济发展较快。

根据世界各地区的宗教、民族和语言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等文化特征差异,大致上可分为六大文化集团:⑴西欧、北美的基督教集团,⑵伊斯兰—阿拉伯集团,⑶印度,⑷东南亚和亚太海洋岛国集团,⑸前苏联和东欧集团,⑹以汉文化为主的东亚集团。

(二)技术水平、运输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1.技术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人均产量、人均物质资料消费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人均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

⑴技术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活动和生产布局有着密切而具体的影响。

⑵技术影响生产部门的内部构成,它决定各个物质技术组成部分的比例,决定生产过程的内容与工艺基础,决定生产部门的原料和能源基础。

⑶技术造成一个生产部门与其他生产部门的物质联系,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形成新的比例关系。

2.运输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运输是确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方面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改进运输条件,人们就可在较大地域范围内选择和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地区之间出现劳动分工,生产走向专业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益。

运输主要通过运费形式制约经济活动。影响运费的因素主要有:⑴运输距离;⑵两地地理环境差别(是否可采用便宜的水运,是否需多次中转);⑶运输方式;⑷货物性质;⑸商品在区域间的流通量;⑹利用返程运输的可能性;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程度;⑻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如税率)。

张明龙名家工作室供稿

人口资源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