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区域产业成长与转移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0:35:58  浏览量:

区域产业成长与转移

《区域产业成长与转移》简介

1.本书概况

《区域产业成长与转移》,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张明龙任主笔,撰稿人(以章为序):张明龙、徐立、马文举、刘遇洲。小16开本276页,34万字。责任编辑:王辉。书号:ISBN978—7—5130—0740—5/F·445(3633)。

本书选择典型区域和典型产业为考察对象,着重探索区域产业成长与集聚、产业集群成长动力与模式、成长型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等问题。

2.本书基本内容

自然界没有足够的现成消费资料,人们必须以一定产业形式,通过制造产品的劳动,才能获得所需的各种生存资料。区域的繁荣和发展,总是建立在一定产业基础上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通常是推动区域进步的动力系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能量源泉,是促使百姓富裕的基本手段。先进区域确保持续繁荣的主要方法,是在以往产业成长的平台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同时向外转移劣势产业。落后区域要想接近、赶上或超过先进区域,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培育产业成长和承接产业转移,促使当地形成产业集群,逐步增强实现赶超的实力和能量。

在区域发展的你追我赶过程中,产业的成长,以及产业的转移和承接问题,自然而然就成为热门话题。本书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它由四章组成,内容梗概如下:

⑴区域产业成长与集聚。

在非均衡经济状态下,区域发展水平必将出现一定差别,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是一种客观存在,核心区与腹地之间的鸿沟也是不可能填平的。这样,落后地区总想赶上先进地区,腹地也日益希望接近核心区。尽管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产业性质和结构总是位居显要位置。经验表明,后发区域想要实现赶超目标,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培育当地产业成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前去。

区域产业成长和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对区域产业成长与集聚问题,作出过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分析运费最小和劳动力费用最小条件下的工业布局时,提出独创的等费线概念,进而阐明临界等费线内涵,指出突破运费、劳动力费用等各种临界等费线的费用最小区域,对企业选址具有最强的吸引力。特别是,他在阐述集聚概念时,对集聚区的形成有过深刻的分析,为以后的产业集群理论奠定了基础。

产业成长和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适宜的区域条件下就会形成产业集群。典型的产业集群,是在企业集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是推动企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推动主导产业壮大的主引擎。而主导产业,则是牵引产业集群奔驰的火车头,同时又是推动区域繁荣的主力军。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活力和能量,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它的衰败,也会给区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确保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技术自主创新,使其能够顺利突破生命周期的拐点。

地处“长三角”南端腹地的浙江省台州市,在培育产业成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台州现有20多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台州的产业集群,具有土生土长的原生性,具有特征鲜明的典型性,还具有促进区域发展的示范性。本书将以其为例进行分析,供广大腹地培育产业或产业集群时参考。

对于广大腹地来说,促进产业成长,培育产业集群,除了着眼于当地资源外,也可以通过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来实现。近年产业的转移,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特征:链式化转移与承接现象迅速发展起来,并取代整个公司搬迁的掏空式转移而占居主导地位。这一现象,实质上,是按照价值链、供应链和生产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的再配置。

对于广大腹地来说,要想抓好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⑴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⑵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⑶推进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⑷确保当地主导产业优先发展,⑸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产业潜力。

⑵产业集群成长动力与模式。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特殊经济组织,有一个渐进的系统演化过程。它通过从个体到群体(整体)、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运行轨迹,展现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生命活力。长期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产业集群昭示的竞争优势,甚至把它看成是区域经济繁荣的代名词,把企业集聚当作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然而,现实却有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步履维艰陷入困境,有的因败落而分崩离析,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况,需要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嬗变模式,探索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便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

为此,本书先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方法。再从界定产业集群的内涵入手,分析产业集群的一些基础性原理。接着通过评述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梳理产业集群成长的一般机理,比较不同演进阶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某些不足。接着,建立起产业集群嬗变动力机制的模型,包括核心层原动力、内圈层互动力、外圈层推动力和竞争者压力内化四个部分。同时,综合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共同特点,揭示其演化成长的不同模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⑶成长型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

汽车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区域经济带动效应,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试图将其建成当地的支柱产业。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工业国,韩国等新兴工业国,目前已建立起实力雄厚的汽车产业。我国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又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前期发育迟缓,有过一段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199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自此开始汽车制造业才真正成为国家的重点产业。

近年,随着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汽车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等。为此,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如何进行优化升级,提出依据全球价值链重组、推进集群化发展、采用现代模块化生产方式等多种思路,这对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综观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它们很少从产业自身变化规律出发研究优化升级问题。针对此况,本书将从我国汽车制造业自身演变的历程出发,探索其优化升级的路径。

本书在梳理和回顾我国汽车制造业运行轨迹的基础上,结合其现状和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阐明进行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优化升级的一般规律。进而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用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做出判断,确定其目前还处于成长期阶段。同时指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在经历了两次高速增长后,短期内增速会放缓,将会出现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行优化升级,提升其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活力。为了提高相关对策建议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特意选择台州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成长型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实践经验。最后根据产业优化升级的一般规律,结合台州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成功做法,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具体状况,从政府、企业、行业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⑷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从原地点移出并由新地点承接的现象,它可以发生在国际上的不同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国内的不同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也是产业转移频繁发生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长三角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拉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扩张拉动,结果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近年,国际上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并致力于发展新兴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将一部分在本国失去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可以借此机会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同时转移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从而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形成相对利益最大的主导产业和产业体系。

本书通过研究长三角的产业发展状况,利用最新统计数据,采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阐明长三角工业产业中存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指出这一地区在全国失去优势的产业,为长三角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之后本书通过选取9种经济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产业承接力在全国各地区中名列前茅。进而论证皖江地区完全具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力。同时表明,长三角产业转移到皖江地区之后也完全具有发展潜力。最后以铜陵市为案例,通过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阐明铜陵市适合承接哪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