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0:19:05  浏览量: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简介

1.本书概况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张明龙任主笔,撰稿人(以章为序):冯新勤、徐立、王丽霞、顾峥、官仲章、张日波、徐璐、赵艳飞、谢志文、张明龙。大16开本614页,85.8万字。责任编辑为刘一玲。

2009年8月,获全国高校第二十二届经济理论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1月,获浙江省社科联第三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5月4日,获得台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台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本书基本内容

全书由10章组成,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五章,集中探索产业集群问题。第二部分包括后五章,以前述产业集群为基础集中探索区域发展问题。

⑴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首先,重点解读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含义和优势。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指集群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并且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利用了集群赋予的潜在创新优势。而优势的利用主要体现在集群企业的“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中。

接着,通过广泛阅读有关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对湖州织里童装企业集群的实地调查,阐述了“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的三种具体模式:“资源共享协同”、“技术战略互补协同”和“集群合作创新协同”。通过分析表明,三种创新协同模式在实践中均未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国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影响了集群创新优势的进一步积累,最终也就阻碍了低成本优势向技术创新优势的转变。

进而,对“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的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以探究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具体对策。

⑵产业集群嬗变动力与模式。

首先,通过广泛阅读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文献资料,高度概括,精心提炼,建立起产业集群嬗变动力机制的模型。该模型由核心层原动力、内圈层互动力、外圈层推动力和竞争者压力内化四个方面构成,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推动着产业集群的演进。

其次,论述产业集群演化嬗变及其模式。先简要分析单个集群的演化嬗变问题,再从浙江邻近地区产业发展同构比较普遍的现象出发,考察邻近地区相同或相似产业集群在相互作用下发展演化的情况,提出“相邻集群”概念,并详细分析了它的内涵、演化机制以及演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单个集群的比较可以看出,相邻集群演化嬗变机制的一个显著差别是,由于邻近地区不同集群的相互作用,使集群出现市场分层效应、空间挤压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等。最后,综合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共同特点,揭示其演化嬗变的四种不同模式:发展型、停滞型、转移型、衰败型,并运用案例对它们的主要特征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分析。

再次,以浙江桐乡濮院和嘉兴洪合两大相邻的羊毛衫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索在相邻地域范围内,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机制,并对促使它们产生不同演化嬗变结果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最后针对产业集群演化嬗变的四种不同模式,提出推动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⑶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

首先剖析产业集群的弹性专精、竞争合作、社会根植性和地方化网络等特性,指出产业集群内部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对集聚度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它纳入考察范围,以拓宽现有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内涵。接着阐明产业集群集聚度的评价体系包含内集聚度和外集聚度两个方面,并构建产业集群三层网络互动模型。

随后两节分别设定产业集群内集聚度和外集聚度的评价体系。①以三层网络互动模型为基础,分别从核心价值网络、中围支撑网络和外围推动网络三个层次,对产业集群内集聚度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在每一层次又细化成多个分指标,以便更全面地反映网络生态系统的紧密性和完善度。②以集群影响力为基础衡量产业集群外集聚度,主要选取就业数量、年销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产品出口额四项指标,分别从地区影响力和产业影响力对产业集群外集聚度作整体评价。

接着,在考察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产业集群集聚度就整体而言比较低,特别是产业集群内集聚度的状况不容乐观,并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还就合理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以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产业集群集聚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永康产业集群内、外集聚度进行验证,指出永康五金产业集群集聚度状况相对较好,但核心价值网络层次还有待加强。

⑷产业集群风险及其防范。

从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入手,描述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挑战,阐明研究产业集群风险的必要性。在回顾、梳理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五种:网络性风险、周期性风险、政治性风险、同业竞争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并进而分析它们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产生和演变情况。

集群风险尤其是内生性风险与集群类型密切相关,通过划分集群类型分析集群风险是本书的一个尝试。本书以集群内部结构为主要辨识依据,从动态角度以集群的发展阶段为线索,把产业集群划分为扎堆式、网络式、轮轴式、多核式以及混合式等五种类型。在阐明概念和归纳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集群的风险逐一进行分析,以便深入认识不同类型的集群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集群风险,探索治理办法、规避方式、防范对策、应对措施、化解策略等,可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使其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尽力降低集群风险,充分发挥集群的竞争优势。

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首先,阐述产业集群的一般原理,如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形成条件等。先是回顾、评述国内外学者不同的产业集群概念和分类,论述集群的运动方式,并对相关概念作出辨析,提出完整的集群概念;再从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和政府、企业在集群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两个角度,对集群进行分类;还论述了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接着,分析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主要介绍产业集群发展相关要素的生命周期理论;在回顾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对集群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集群各阶段的划分指标,描述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分析集群各阶段的一般发展特征,阐述集群生命周期与产品、企业、产业、技术等生命周期的相互影响。这方面研究,为准确判断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提供了依据,也为动态研究集群可持续发展作好准备。

然后,论述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可持续发展。阐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集群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发展风险,提出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模型和对策。指出集群各阶段的持续发展都有一个核心条件。孕育期的核心条件是区域优势的培育;成长期的核心条件是网络创新体系的构建;成熟期的核心条件则是集群的不断升级。

最后,对绍兴县纺织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主要考察该集群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论述该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集群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该集群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⑹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运用囚徒困境博弈、匀质无限次博弈、非匀质无限次博弈等方法分析,可以发现:建设区域品牌不能光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而需要企业在微观层面,行业协会在中观层面,政府在宏观层面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还需要社会其他层面的监督约束。

企业在微观层面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加强建设区域品牌的意识,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同时有能力的企业也要尝试建立自有品牌,这也是规避区域品牌株连危机的有效措施。

行业协会在中观层面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行业协会往往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建立,并成为区域品牌管理维护的主体,成为政府授权的区域品牌的主要建设者。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区域品牌的营销,为相关企业提供品牌服务,加强区域品牌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编码可追溯制值得推广,通过这种与外界联动的信息反馈机制,能够更好地制约企业在使用区域品牌时的不良行为。

政府在宏观层面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虽然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直接介入微观经济,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无作为。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完善区域品牌经营的软环境,如界定区域品牌产权、制定相关法规等。另一方面,应完善区域品牌经营的硬环境,即加强有利于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其他层面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区域品牌的建设不应仅局限于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社会其他层面也是重要的外部监督约束力量,如消费者监督、宣传舆论导向等,都可以有效地制止损害区域品牌的行为。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应用。本书最后以“金华火腿”这一著名区域品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用作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索。

⑺推进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

从阐述专业化产业区概念入手,作好必要的理论准备。再将其与产业集群进行区分,通过专业化产业区的分类提出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并对它作出界定: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是零资源型、传统型产业在空间上集中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社会实体,体现了专业化产业区的根植性,它主要由内在动力驱动生成,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与嵌入型专业化产业区不同的角色。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有专业市场相配套,有社会网络为依托,有特定产业文化可传承。

接着,通过纵览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的运行轨迹,横观其发展现状,并探究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和治理模式,阐明构建“链网模式”的思路: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通过社会资本、地方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驱动,主要遵循从OEM到ODM到OBM的演化和跨区域整合的发展路径,奔向国际性产品生产基地、品牌开创基地以及研发和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期不断向高端攀升。比照发展模式,本书分析了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解决的办法。在企业层面,要加强自主创新,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企业的定位,谋划品牌构建,实施品牌战略,同时推动企业主积极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在政府层面,要鼓励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开展区域营销,组建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加快跨区域整合。

最后,选取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并运用所构建的目标模式进行比照,剖析永康五金产业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⑻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第一,认为研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着眼于我国工业化建设中确实存在、又亟待解决的难题,是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的。接着,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工业化、信息化的内涵,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方面的理论研究。

第二,概述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阐述我国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先是考察我国工业化建设实践,并通过与美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阐明我国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再是论证我国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第四,揭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构思。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策略、信息产业发展策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体制构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等。

第六,承接上述内容,紧扣相关环节,以河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案例,印证前述的理论分析与战略构思,使之与理论研究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⑼运用经营理念加速城市化。

分析城市经营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基本内涵,说明城市经营在现实中的必然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城市经营不仅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国内外城市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当前关于城市经营模式的研究作出简要述评。

从城市经营模式多样化、城市经营整体性、城市经营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及城市经营市场化运作等四个方面,简要评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营模式,归纳出对我国城市经营有益的四点启示。

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为指导,根据城市的指向性要素(产业、环境、土地、市场、资金、知识等)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考察国内一些地区的城市经营活动,对其中效果较好的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出六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经营模式。重点介绍了名牌产品战略的城市经营模式和实施环境治理的城市经营模式,还简要介绍杭州建立土地储备中心盘活存量资产的经营模式、义乌发展大市场带动城市发展的经营模式、浦东以资本引入促进城市发展的经营模式和北京中关村发展知识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经营模式。

对国内各种城市经营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城市经营需遵循市场化、法治化、个性化、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了城市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阐明应根据城市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通过案例进一步验证城市经营模式。从城市的优势条件、城市经营的重点内容和经营效果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以青岛市为典型的名牌产品战略的城市经营模式和以大连市为典型的实施环境治理的城市经营模式。

⑽运用区域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区域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区域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要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增强当地的创新能力。区域政策对促进当地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建设增强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

本书把八个主要工业国和三个新兴工业国作为考察对象,对其运用政策支持体系,促使本国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共同点与差异性,总结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性,为我国构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国际经验。同时,考察了我国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