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中国经济前沿三研究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0:06:39  浏览量:

DSC00312

《中国经济前沿三研究》简介

1.本书概况

《中国经济前沿三研究》,群言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张明龙任主笔,撰稿人(以章为序):张明龙、李阳、郑丽、刘斯康、姜新旺、吴月芽、冯华东、张磊。大32开本608页,52万字。责任编辑是李岩。书号:ISBN7—80080—361—9/Ⅰ·58。

本书广泛探讨了降低企业收购风险,治理企业信用缺失,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控制股市泡沫,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进一步发展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等问题。

2.本书基本内容

⑴降低企业收购的风险。

我国现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买卖企业或兼并企业的活动,渐渐成为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买卖企业是一项机会和风险都很大的市场活动。如何在同等机会的条件下,尽量降低企业收购的风险,是企业收购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尽量降低收购企业的风险,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及时识破产权转让中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全面了解待购企业的经营状况。仔细核查生产经营合同、贷款协议、房地产租约和人事协议等企业拥有的各类契约。分析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编制时间、记帐方式,以及与帐目对应的发票。核查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资金、应收帐款、应收借款、存货、预付款、固定资产、负债、已缴资本等条目。核查收入报表上的销售收入、货物成本、销售毛利、营业费用总额、折旧费、利息和税后净收益等条目。分析显示偿债能力、负债压力、经营效率和获利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比率,把各个孤立的帐目有机的连结在一起,使它们在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反映企业资产运行的整体面貌。正确理解无形资产的内涵,做好无形资产的量化工作。评估企业整体资产。提高谈判效果。

⑵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源与治理。

企业信用指企业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尽管它涉及某些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于是,本论题在联系道德因素的同时,主要以经济学的理性视角去探究企业失信的根源。通过对企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阐明,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与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博弈的过程,而企业决策者作为理性经济人,选择守信或失信行为的根本依据,是何者能够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博弈非重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失信收益往往大于失信成本,致使选择失信行为,成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策略。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源,不是道德滑波,也不在于中国文化的特质,更不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病,而是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计划经济的旧制度日渐消亡,但市场经济的新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在新旧制度的交汇处,出现了制度的模糊地带。在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下,必然会引起企业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于是,产权边界不清、执法不力、信用管理不善、征信环节薄弱、政府行为失范以及落后的信用观念等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欠缺,成了企业信用建设的障碍。因此,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关键,在于这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企业集群化战略,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的创新形式,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者先从阐述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入手,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认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具有竞争与合作双重关系的若干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一特定地区,共享外部经济等好处。接着,分析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指出它有发展型、转移型和衰败型等多种演变形式。进而阐明,从经济发展过程看,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组织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揭示影响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各种因素。认为它们主要来自家族制企业文化的封闭性,中介服务体系的薄弱性,产业聚集机制的缺乏性,产品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成长环境不理想等。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⑷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研究,作出简要回顾和归纳,并从不同角度考察竞争力的内涵,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网络化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等特点。其次,由分析产业集群运动的概念入手,进而阐述它所蕴藏的柔性分工、生产成本、产业组织、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区域创新和技术进步等七大竞争优势。再次,介绍和评述若干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模型,试图尽可能吸收它们的长处,并努力避免其不足或缺陷,提出自己的创新模型。然后,论证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对此,分别选择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内民营企业集群等典型案例,从不同视角加以说明。最后,阐述增强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应遵循的原则,并从企业、集群、政府三个层面,分析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具体方法。

⑸股市泡沫的成因与控制。

随着我国股市规模不断扩大,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使股市健康、稳定地发展,防范股市泡沫风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股市泡沫的产生和膨胀有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又造成了对股市宏观调控的不规范和无效,因此我们认为,对股市泡沫风险的控制应该主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改进新股发行机制,健全退市机制,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建立股市做空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另外,防范股市泡沫风险是有效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要完善货币政策对股市泡沫的调控机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正确处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改进和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实现风险预警,运用以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节为主的政策工具控制泡沫风险,规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减少违规操作的泡沫风险。最后,由于政府部门监管政策观念的相对滞后,现行监管模式不利于对股市泡沫的控制,监管部门要逐步完善和细化股票市场监管的法律,真正实现我国股票市场的集中、统一监管,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方式,提高透明度,加强中国股票市场监管中的自律管理。

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改革。

作者针对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操作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和违法侵权现象严重等状况,阐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其改革的充分必要性。接着,运用制度经济学和现代土地产权理论,从理论上论证市场化配置土地使用权的可行性,从土地供需市场、现行政策法规,及经济体制的宏观环境等方面,分析市场化配置土地使用权已经具备的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分析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种种因素,设计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适应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的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运行机制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等,试图揭示农村土地资源在我国特定国情下优化配置的客观规律,为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整体市场化流转提供理论借鉴。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为了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变土地利用低效混乱现状,必须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市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⑺推进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本节把研究内容分成五个部分:第一,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述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机理,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进行探讨,指出进一步推进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从经济实力、市场化水平、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城市化进程、农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沿海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第三,分析沿海地区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为主要来自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脆弱、城市化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方面。第四,针对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快其发展的主要措施。第五,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对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个案实证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⑻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认为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存在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政府转变为市场,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长三角”地区,地跨苏、浙、沪三省市共16个城市,是我国目前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最好的经济区。但在现阶段发展中,仍然受到传统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地方政府经济圈”问题凸显,从而大量引发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出现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机构重叠,以及区域非重合等现象,加剧了区际间的恶性竞争,严重阻滞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此况,本论题提出,努力实现“长三角”区域由传统的行政区经济,向现代的经济区经济转变,并最终实现一体化。这一看法,将为该区域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三省市政府在考虑当地重大发展问题时,展示一个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