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0:05:28  浏览量:

DSC00310

《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简介

1.本书概况

《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张明龙任主笔,撰稿人(以章为序):张明龙、吴叶萍、郑昕、童锡娟、徐燕、林云、项枫、韩瑾、王水嫩、郭金喜、冯潮前。大32开本488页,42万字。责任编辑为陈德仁。书号:ISBN7—80170—220—4/Ⅰ·2。

《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收录书中部分相关内容;[1]获台州市第三届文化曙光奖、台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第七届劳动和社会保障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本书广泛探讨了健全科技信用制度,私募基金运行及监管,资本帐户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结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跨国公司柔性管理,产业组织优化,城镇失业治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下山脱贫等问题。

2.本书基本内容

⑴健全科技信用制度。

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可以优化科技开发领域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加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特别是有利于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风险投资。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转让过程,出现了不少科技信用缺失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集中反映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信用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行为惩罚机制。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必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就微观角度来说,主要是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完善科技人员信用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建立客观、合理的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机制,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就宏观角度来说,主要是健全科技成果交易规则,制定确保诚实守信的科技政策,完善规范科技信用行为的经济法规,增强规范科技信用行为的社会监督合力。

⑵私募基金的运行与监管。

私募基金,就资产管理方式来说,属于一种信托行为。其本质特征,主要通过私募发行和基金运作来体现。私募基金,具有组织方便和运作灵活等特点,能满足多样化投资的需求。在我国,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它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但由于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不完善,我国私募基金与海外私募基金存在种种差异。特别是由于法律规范缺位,导致我国私募基金,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不符合投资者利益甚至是违法的行为,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加强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作者从分析私募基金的概念入手,进而考察它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着重探索加强私募基金监管的对策,认为可以在借鉴美英等国私募基金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等不同手段,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条例,充实、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逐步规范私募基金的操作。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既要确保其本身能有效运作,又要防止它对金融、经济等领域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要给它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

⑶推进资本帐户开放。

资本帐户开放,是一国对外经济部门走向自由化的重要内容。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经常帐户支付限制逐步解除。于是,资本帐户开放问题,凸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前。资本帐户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由化进程中的改革尝试,并不是一帆风顺。不少国家,在获得开放利益的同时,也历经变革的阵痛和危机的煎熬。1996年12月,我国政府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内容,实现了人民币经常帐户下的可兑换。这意味着,在放松外汇管制的过程中,资本帐户开放问题,将无可争议地进入新一轮改革的视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有无必要开放资本帐户;假若需要开放,如何通过恰当的开放战略和相关的政策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帐户开放的利益,同时又能尽量规避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作者从资本帐户开放的国际进程出发,通过研究资本帐户开放的动因、资本帐户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资本帐户的模式选择等问题,对入世后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的必要性、条件和策略进行了探索,最后认为我国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应该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宽进严出,稳步实施。

⑷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领域的竞争,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现象。外资银行的纷纷亮相和积极的展业姿态,对中资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尤其是南京“爱立信”的倒戈事件,给中资银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没有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分支网络、巨额资产和国家信誉作支撑,也没有国际金融机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国际网络,更加明显地感受到这股冲击波带来的压力,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并且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作者拟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比较,阐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优势与劣势,借鉴外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操作方法和经验,提出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一些见解。

⑸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优化。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流。有关资料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呈正相关趋势,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推进工业化,提升产业层次。然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市场、产业、地区和来源等方面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用外资的效率,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已演进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此时此刻,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要求,与改革开放初期是大不相同的。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及其主要载体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又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争取在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碰撞、融合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主要措施是: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督和管理;多层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推进本国技术发展;大力扶持民族产业,使其在与外商竞争中确保应有的市场份额;指导外商投资形成合理流向,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引资力度,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扩大引资来源,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多元化。

⑹跨国公司的柔性管理。

管理学中的“柔性”一词,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柔性制造系统,之后广泛出现在各个管理层面。柔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企业的柔性管理主要包括柔性的生产设计、柔性的组织管理、柔性营销、柔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柔性的企业文化等内容。从福特制到戴尔制,从规范化和标准化到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规模至胜到速度至胜,从以“物”为本到以“人” 为本,无不体现着管理的柔性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支撑跨国公司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其特有的管理方式。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生产经营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需要克服各种文化障碍,因此,跨国公司的管理往往包含着浓浓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糅合,迫切要求跨国公司的管理走向柔性化。然而,跨国公司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种种新出现的问题,如规模与速度的统一、并购联盟企业文化的融合、人力资源的流失,以及如何把握刚性与柔性的尺度等等。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速了国际化进程,但在与知名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企业管理的低效、松散等缺陷暴露无遗。为使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壮大自己,必须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循序渐进地建立柔性管理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刚柔并济的管理系统。

⑺产业组织优化的路径选择。

产业组织问题的核心,是在有效竞争状态下获得规模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同一产业的各个企业之间,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研究产业组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已基本形成,产业组织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对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产业组织从总体上讲,还处于一种低级化和不合理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多维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体制性和政策性的因素是最直接、最突出的。有鉴于此,我国产业理论界对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作了不少探讨,其中不少学者认为,应通过竞争促使企业间横向或纵向并购的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产业集中度,以达到优化产业组织的目的。实践表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对此作了较多思考,认为导致不理想结果的深层次原因,是忽视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差异,运用非市场即企业的“两分法”思维定势,简单模仿西方产业组织的优化路径。近年大量出现在经济文献中的网络组织理论,与我们东亚文化有较多契合之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市场——网络——企业“三分法”的分析框架,把网络组织作为企业间制度安排的一个层次。网络组织处于企业向市场延伸、并与市场连接的区间,是一种比企业内部的等级制灵活,又比企业外部市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的具体形式有企业战略联盟、分包制、虚拟企业、企业集群等。笔者从中得到启示,试图从网络组织理论中,找到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的最佳路径,并尝试用网络组织的具体形式,构建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三层次制度框架,形成“竞争有序、合作共生”的高效率产业组织格局。

⑻城镇失业现状与治理。

失业,特别是城镇失业,是个十分敏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它事关大局稳定。因此,加强对城镇失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研究失业问题,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各个学派从需求不足、价格刚性、理性预期等角度解释了失业的现象。其中不少理论,对分析我国的失业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失业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并取得一定成效,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失业也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共同增长、失业源头多样化、后工业化性质、多种失业类型并存。形成我国城镇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方、需方、劳动力市场、经济体制和择业观念等五个方面。针对我国城镇失业的特点,主要治理思路是: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劳动力供给,开展有利于劳动就业的制度创新,健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⑼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现代市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必然性。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论基础是“要素价值论”,按劳分配的价值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必须解决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兼容问题。为此,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严格区分价值生产与价值分配,充分认识新时期生产要素构成与作用的变化,准确理解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按劳分配是不同层次的分配范畴,两者在产生基础、适用范围、分配尺度、分配对象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分配方式,包含劳动在内的各生产要素都是生产使用价值与价值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实经济生活中单一的分配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陷,因而必须通过明晰各生产要素产权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理顺要素价格体系,重塑微观基础等途径,使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按劳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基本实现形式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马克思已对各有形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与机制作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对现代社会仍然是适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作为新生产要素以不同存在形态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作为市场经济共同的分配方式,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与问题,必须通过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政策与法律的调节、社会道德与舆论的约束,特别是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发挥等途径来加以完善。

⑽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近年理论研究的热点命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下,有效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尤其显得迫切与需要。对于不具备资源和区位优势的欠发达县来说,在可供选择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中,产业集群模式是最理想的。它不但能在缺乏外部资本注入的条件下,通过社会资本与区域纽带,有效地起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而且还能借助集群内在的自组织优势、创新优势等,不断推进集群自身和区域经济的组织优化与产业升级,形成高增长、强竞争力的地域化生产组织,进而成功地推动欠发达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表明,集群经济可以有效地组织和配置区域内各类资源,它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移植能力,可以广泛接收区域外生产要素和财富的流入。为此,欠发达县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增强区域内力和吸纳功能,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⑾下山脱贫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贫困人口的构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常年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上的农民。对他们应采用何种方式扶贫,社会各界极为关注。在这方面,浙江省武义县进行的大规模的下山脱贫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案例。笔者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武义县下山脱贫的实践过程。认为下山脱贫是缓解贫困人口与当地环境及资源尖锐矛盾的最佳选择,是扶贫效益最大化的现实途径。同时,还认为下山脱贫离不开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离不开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



[1] 陈诗达主编.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6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