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10:28:09  浏览量:

DSC00332

《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简介

1.本书概况

《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杜才平任第一主笔,张明龙为第二主笔。大32开本371页,30万字。责任编辑为王辉。书号:ISBN 978—7—5130—0218—9G·360(3165)。

本书在封面显示台州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做精师范、做强文理、做大工管专业”,并再次印上“让二流的学生有个好饭碗”。

本书认为,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现象,是涌现出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必须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拓展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本书以台州学院为分析样本,着重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形成一个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运行机制,并以此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和办学特色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本书撰稿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以章节为序):邵伟国、杜才平、许锋、张永炬、李新、李俊杰、金凌虹、罗晨瑜、郑殷珏、赵小明、张明龙、鲍思伟。

2.本书基本内容

1999年中国高校开启规模扩张的大门,之后数年连续大规模增加招生指标,使我国高校在校生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顺利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然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迎来的不是社会各界众口一词的赞美,却是异口同声的质疑。特别是,对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声,此呼彼应,久未停歇,表现出人们对我国高校发展的疑虑和忧心忡忡,《大学有问题》的诘问和“鸡肋专业”一词的窜热便可见一斑[①]。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界,也正视存在的问题,对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等,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这是教育发展史上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新生事物,经过十来年的磨砺,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布局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表现为,有些新建地方高校,没有深入调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盲目跟风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全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现象愈演愈烈。还有些新建地方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基础,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一年就申报了七八个新专业,“育人质量”发生了严重的危机[②]

二是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支撑不够坚实,导致传统学科专业仍占优势主导地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当缓慢,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三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批应用型专业,没有得到快速培育和发展,还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以上问题的存在,必将使我国本来就稀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如何更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适应性,这是社会、政府、高校均密切关注的新问题,也是高校一线工作者着手分析、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本书作者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者,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本书是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研究》(立项编号:yb06094)研究成果之一,也是今年1月出版的《地方性高校招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姊妹篇。该课题主要以台州学院为分析样本,着重研究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同时,加强招生就业工作,争取把二流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一流就业能力的人才,或者通俗地说:“让二流的学生有个好饭碗。”

本书作者认为,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里所讲的“适应性”,指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经济结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否与高校自身实力及发展潜力相适应,它一方面体现在与人才市场的关系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专业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上。

本课题,选择台州学院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作为研究样本,是具有典型意义的。2002年3月21日,台州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台州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是台州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台州学院在以往几十年从事师范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学科专业尤其是文理学科方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迈上本科办学之路之后,学校及时找准办学定位,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与优势,努力为地方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及时确立了“做精师范、做强文理、做大工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积极拓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着力打造省内同类高校专业设置和布局的样板。近年来,学校专业拓展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优势行业,2002年学校只有3个工学类本科专业,到2010年增加到13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35.1%;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应用型理工、经管类等本科专业28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75.7%。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新专业建设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办学的“二次转型”。

《地方高校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研究》课题,由台州学院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张明龙教授主持,他负责课题核心理念的提炼与设计,制订研究计划,组织调查研究,召集有关研讨会议等。本书作为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由台州学院教务处、科研处和党委统战部的同志共同完成,可谓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最初由杜才平、金凌虹提出写作框架,后经编写组共同讨论确定形成写作提纲。全书最后由杜才平、张明龙统稿。

本书编写组成员,都是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一线工作者,对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情况比较熟悉,大家工作之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以研究来带动和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已经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实践之中。



[①] 若关注过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你就知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忧从何来,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时弊,很有针对性,读后给人富有启发。另外,2003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鸡肋专业”,其意指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低下的专业。在人们众说纷纭话“鸡肋专业”的背后,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表明社会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种种疑虑和担忧。

[②] 笔者非常赞赏钟志贤教授提出的“育人质量”危机这一观点。他在自已的专著《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中认为,追求育人质量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色,然而在当今名风利雨的裹挟和侵蚀下,这一本色却出现了斑驳和褪色,大学的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的“千夫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