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名家讲座 > 正文

北欧生态环境考察与保护的新进展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09:36:50  浏览量:

北欧生态环境考察与保护的新进展

一、极地生态环境考察的新成果

(一)加强极地生态环境科学考察活动

1.运用新方式推进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⑴两名科学家将乘气垫船在北极科考。20091014日,《连线》杂志网站报道,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家英孚·克里斯托弗森,与美国已退休的地球学家约翰·霍尔两人商定,一起开始使用一种新的探索工具,在北极进行科考活动:一艘专门配备了精密的科研仪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气垫船,足以让他们在冰面上连续工作一星期。

他们探索的目标,是北极地区一块5.7万平方公里遭到破坏的海床,可能是远古时代小行星剧烈撞击地球的遗址。

霍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弗莱彻浮冰岛”时,发现了该地区的不同寻常之处。那是一座巨大的冰山,1952年为美国空军上校约瑟夫·弗莱彻首次发现并以之命名,美国科学家已经在那里设置了营地。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再也没有科考船回到那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克里斯托弗森对霍尔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两人于2004年在卑尔根碰面,并对北极的科学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上午8点一直谈到晚上10点钟。最后他们达成共识:他们需要一艘气垫船!

幸运的是,霍尔的祖父是位于纽约、在20世纪早期就开始经营口香糖的美国口香糖公司的总裁,而霍尔是其资产的继承人之一,因此他有能力支付购买船只的巨额费用。他们定制了一款“格里芬2000TD”气垫船,于2008年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首府朗伊尔城出发,来到北极完成首航,目前正在试验阶段,预计将于2010年春天配备完毕。

106,霍尔在哥伦比亚大学“拉蒙杜赫特地质观测台”发表演说,详细阐述了这艘船的性能和任务。克里斯托弗森对美国《连线》杂志说:“气垫船的优越性在于当你行驶在仅有10厘米厚的冰面上时,也完全可以象驰骋在五米厚的冰层上一样轻松。”

姑且不论两人今后可能取得的成就,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是有能力购置气垫船的。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面(或地面)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全部或部分垫升而实现高速航行的船。用大功率的发动机、鼓风机或者涡轮机,将空气充入船底周围的柔性围裙或刚性侧壁等气封装置中,从而降低船只的重量,使其能够安然行驶在厚度不一的冰面上。自重达数吨的气垫船,给冰面造成的压力却不超过海鸥单足站立的力量。引擎的动力,使气垫船能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前进。

克里斯托弗森和霍尔于8月份在《前沿》杂志上撰文表示,气垫船非常适用于北极特殊的地表结构。他们写道:“事实证明气垫船能够胜任很多的科研任务。它在测量冰层厚度和海洋研究方面,远比其他任何工具都要高效。”

更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北极研究之中,也促进他们订制气垫船的步伐。随着北极冰川的消融,邻近的国家逐渐开始对该地区的权益进行争夺,不仅限于那里的水域,更多地着眼于海床下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至于很多人呼吁尽快建立国家公园,以保护这里不受破坏。

克里斯托弗森和霍尔最引人关注的目的地,是格陵兰岛北部和埃尔斯米尔岛附近的一块厚冰区域。甚至核动力破冰船都没有冒险进入该地区。当他们来到这座浮冰岛进行研究时,幸运地发现了那里明显的异常之处,并于2008年将其研究成果发表于《挪威地质学》杂志上。

克里斯托弗森说:“北冰洋洋底表面数百米的沉淀物,看起来就像平铺的一面巨幅地毯,而有150多米被冲走,海床也严重变形了。”

在克里斯托弗森和霍尔看来,可能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冲进北冰洋,形成巨大的压力波,从而造成这里奇异的地貌。他们写道:“我们认为,来自地球外部物体撞击引起的冲击波作用,是对该地区遭到破坏的最好解释。”

然而,他们的假设,还需要更多的科研数据来证实。虽然气垫船运作良好,但是囿于其有限的燃料,只能在大约80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因此,科学家希望,能够驾驶更大型的船只来进行研究。

克里斯托弗森说:“我们非常希望驾驶破冰船来到北极。如果拥有气垫船,你将大大提高自己的科研成果。假如你有更大更好的船只,那前景将不可限量。我们可以连续数日在野外进行研究。即使破冰船被困住,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

当然,无论是说服其他科学家乘坐气垫船进行科考,还是让他们接受小行星撞击的观点,霍尔和克里斯托弗森都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年初,克里斯托弗森在接受拉蒙杜赫特地质观测台《校友会》杂志采访时说:“我们的任务,是在研究数据中提取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这对每个科学家都是梦幻般的挑战。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人都对我们不以为然,但这反而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探求的决心。”

⑵乘坐气垫船向北极漂流进行科学考察。20149月,有关媒体报道,830日,挪威卑尔根大学南森环境遥感中心的荣誉教授英孚·克里斯托弗森、原美国地球学家约翰·霍尔与船员奥杜恩·托尔夫森一起,在一处1.1米厚的浮冰上,建立了FRAM-2014/15科考站。这处科考站,距离北极点有280公里之遥。

报道称,这次科学家携带着足够食用1年的食物,以及充足的燃料,乘坐“萨布瓦巴”号气垫船,将在北冰洋各处浮冰上漂流。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他们将沿着罗蒙诺索夫海岭一直向北漂流,从6000万年前形成的极地环境中,提取出沉积岩芯。依靠气垫船,研究者才得以从基地漂流上百公里,评测冰层性质、洋流状态和海水温度。

乘坐气垫船调研的想法,是由克里斯托弗森和霍尔一起提出的。也正是这一绝妙的主意,才能使研究者在极地环境下连续研究一年的时间。罗蒙诺索夫海岭覆盖着多年的积雪,破冰船无法抵达,但是“萨布瓦巴”号气垫船却使得科学家可以对该地进行研究。

2.适时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的成果交流

召开国际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大会。201068日,挪威媒体报道,国际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大会,当天在距挪威首都奥斯陆东北25公里的利勒斯特伦会展中心开幕。

包括中国在内,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名从事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科学家,应邀参加这次大会。他们将在为期5天的会议期间举行1200多场报告会,分享极地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未来极地研究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挪威王储哈康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国际极地年期间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表明,在2007年到20093年间消失的海冰,多于科学家们此前预测的未来30年消失的海冰。因此,这次大会的召开的确是适逢其时。

大会期间,主办方还将放映反映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影片,并在奥斯陆市中心广场举办极地节活动。

(二)考察极地生态环境的新信息

1.考察南极海洋生物种群变化的新进展

开展对南极磷虾种群主要栖息地的广泛调查。20191月,挪威媒体报道,虽然磷虾是一种比香烟还小的甲壳类动物,但它在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企鹅、鲸和其他捕食者以这种虾类动物为食。如今,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比约恩·克拉夫特主持的一个研究团队,对磷虾在南极洲附近斯科舍海的主要栖息地,进行了广泛的国际调查。这是近20年来的首次相关调查,旨在了解不断发展的捕鱼业,是否为磷虾的天然捕食者,留下了足够的食物。

近日,这个项目的研究正式开始了。此时,挪威新的极地研究船“克朗普林斯·哈肯”号,正从智利彭塔阿雷纳斯驶向斯科舍海。它和另外5艘船只,将用近两个月时间,绘制一个面积和墨西哥相仿的区域内的磷虾丰度。除了评估数量,该项目还将测试,针对改善渔业监管的花费更低、更加频繁的调查所采用的工具。克拉夫特表示:“有了更加动态的管理系统,我们能更加确定捕鱼业,并未对磷虾数量或者捕食者造成负面影响。”

苏联船只首次在南大洋捕捞被研磨成鱼粉的磷虾。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开始担心捕鱼业对以磷虾为食的捕食者造成的影响。1982年签订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为捕捞业设置了严格限制:目前,允许每年最多捕捞62万吨。1991年苏联解体后,大多数捕捞活动停止,但近年来再次复苏。目前,挪威占到磷虾捕获量的一半左右,主要用于提取欧米伽-3脂肪酸作为营养补充剂。英国南极调查局生态学家西缅·希尔表示:“我们绝对需要知道,捕捞限制是否仍具有预防作用。”

制订《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诸国,在2000年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磷虾调查。发现斯科舍海约有6000万吨磷虾,这让管理人员再次确信他们一直相当保守。不过,每年在一些地方开展的小型调查证实,区域性磷虾种群经历了繁荣与萧条周期,使利用单次调查评估整体种群健康状况变得更加困难。总部位于阿根廷巴里洛切的皮尤慈善信托基金和南极及南大洋联盟顾问、海洋生物学家鲁道夫·维尔纳表示:“我们得到的都是片段信息,失去的是全局。”

此次调查期间,研究船将追溯此前的横断面,用回声探测器测量磷虾群,并用采样拖网加以确认。一些船只还将测量海洋变量,比如温度、洋流和浮游生物,以便确定它们能否被用于预测磷虾丰度。

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还将测试能持续且更加廉价地收集磷虾数据的远程设备。“哈肯”极地研究船将利用传感器,以及波浪滑翔机和由帆板推进的浮标,以便将获得的结果同拖网和回声探测器数据进行比较。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磷虾生态生理学家贝蒂娜·迈耶表示:“这是此次调查最有益的部分之一。”

与此同时,来自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和挪威极地研究所的陆上研究团队,将追踪在兰斯菲尔德海峡以磷虾为食的海豹、鲸和企鹅。兰斯菲尔德海峡是南极半岛的重要聚食场。澳大利亚南极署海洋生态学家川口创博士表示:“把这些动物的进食行为,与调查结果相匹配,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磷虾捕捞和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虑到磷虾种群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调查本身将不会揭示斯科舍海的整个磷虾种群,自2000年调查以来,可能发生何种改变。寻找是什么驱动了种群变化,将需要针对诸如磷虾的季节性移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等因素,开展更多的研究。保护幼小磷虾不被捕食者吃掉的海冰的丧失,可能会使磷虾种群丰度降低,同时,不断升高的海水温度以及海洋酸化,也可能造成潜在威胁。

2.考察北极海洋生物行为变化的新进展

发现北极海底生物行为会受人造光影响。20204月,挪威特罗姆瑟大学和挪威北极圈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称,北极海底200米处的海洋生物,会受到船只上人造光的干扰。这项发现意味着在极夜期间,人造光会影响种群调查,进而对可持续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鱼类和浮游动物,本来依靠自然光调整自身行为和迁徙模式,无论是喜光的还是不喜光的海洋生物,因人造光会扰乱海洋生物内部的“生物钟”,都做出了违反常态的选择。人造光会干扰这些动物分辨方向,破坏生态系统,进而影响研究人员观察海洋生物的准确性。但是,人造光对于海洋生物的影响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在北极长达6个月的极夜期间尤其如此。极夜期间,鱼类和浮游动物只能依靠夜间光线的微弱自然变化。

此次,该研究团队在北极的3个地点,测量了鱼类和浮游动物在极夜期间,如何响应来自船只的人造光。他们发现,当船上的灯打开时,这些动物会在5秒钟内改变行为。海底200米动物的游动行为和垂直位置都发生了改变。

研究人员还发现,人造光对于动物行为的影响,在3处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影响最明显的是最北边的一处,那里夜晚最暗。研究团队总结认为,未来在极夜期间做科考和种群评估时,应该将上述发现考虑在内。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成果

(一)推进濒危物种保护研究的新信息

1.指出物种存亡虽有随机性但并不否定保护濒危物种

20184月,瑞典隆德大学等机构相关专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两个相近物种存在于同一环境时,往往会有一方消亡。他们研究认为,在这些物种存亡的过程中,随机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可以放弃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相似的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因为需要争夺相同的食物、地盘和其他资源。传统观点认为,一个物种相对于另一个物种的某些优势,会导致它在竞争中胜出。但有一种生态漂移理论认为,随机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机因素可能会使某一物种的个体越来越多,其他物种消亡。

研究人员说,他们以两种相近的昆虫豆娘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行为研究、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生态漂移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随机性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个局部环境里,很难预测相近物种中哪一种会消亡。

研究人员强调,虽然他们发现随机性对物种存亡有重要影响,但不能用这项研究成果否定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尽管有时结果难以预料,还是需要尽力保护濒危物种。

2.发现植物灭绝速度快得惊人

20196月,瑞典和英国生物学家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发表的论文显示,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平均每年导致两种以上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这是首个绘制全球植物灭绝地图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植物学世界的最好猜测是,只有不到150个物种已经灭绝,但这是基于已知仅覆盖了一小部分植物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得出的。真实数字似乎是它的4倍,即17532018年,有571种植物灭绝。该研究团队在分析了英国皇家植物园此前未发表的数据库后,得出了这个数字。

被破坏的物种,包括智利檀香和圣赫勒拿橄榄树。智利檀香只在太平洋的一组岛屿上被发现,而圣赫勒拿橄榄树仅生活在以其名字命名的岛屿上。研究人员说,植物灭绝的速度比地球历史背景速度快500倍。所谓背景速度,是指在人类影响出现之前植物自然灭绝的速度。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埃利斯·汉弗莱斯表示,即使灭绝的植物达到571种,也可能比实际数字低。他说:“我们很确定这个数字被低估了。因为世界上一些生物多样性区域被研究得很少,同时一些植物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如此低的数字,以至于被认为是功能性灭绝。”

植物灭绝的数量远超鸟类、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这是研究人员考虑到植物总体上物种更多而作出的预期。然而,动植物灭绝的地理位置,惊人的相似。岛屿物种天生就很脆弱,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生活在热带或地中海气候地区的物种也一样,只是因为它们拥有丰富多样的生命,所以看上去没有那么糟糕。其中,夏威夷的物种灭绝,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严重,仅这里就有79个物种灭绝。其他热点地区,则包括巴西、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

(二)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新信息

1.探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新方法

通过生态环保标志来提高环保意识。20133月,有关媒体报道,瑞典为了维护和巩固环保成果,除了培养垃圾分类回收习惯、建立废品回收制度,以及加强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等办法以外,用生态环保标志来提高环保意识,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瑞典购物,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态环保标志,向消费者传达各种各样的环保信息。环保标志鼓励生产商去设计环保产品,以此为消费者在购物时提供了环保选择。较为知名的有欧盟生态标签之花世界自然基金会野生动物保护等标志。

生态标准只授权市场上不超过30%的产品,每一个环保标志都对产品的原材料采集过程、生产过程、发放(包括包装)过程、使用过程,一直到最终废弃等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有严格规定,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申请进行评估。环保标志的设定标准给各生产厂家确立起良性竞争的体系,也在无形中逐渐提高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2.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技术

20087月,有关媒体报道,挪威是一个非常小的狭长型国家,气候寒冷,冬天约有6个月,夏季约有3个月。挪威北部位于北极圈的部分地区,在夏季,有24小时的白天。到了冬天,则整天看不到太阳。近年来,这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正在摸索不同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

挪威瓦达公司是一个全资国有的公司,董事会的主席是议长。这个公司只生产可再生产品,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它在挪威低碳经济的新技术开发中,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比如,他们承担的生物能源课题,是挪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因为在之前,挪威家庭的供热都是电能,而这个项目则很有可能改变这种传统的供热模式。

2008年的低碳技术年会上,瓦达公司代表介绍,他们目前在进行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是洁净煤项目。在挪威,由于成本太高,无法建立天然气场地,而且二氧化碳是一个问题,瓦达公司正在研究一种将二氧化碳捕捉到96%98%的技术。在二氧化碳整个捕捉的系统中,将其回归到地底下进行储藏,能够加强天然气和油的生产。技术人员考虑,既可以在燃烧之前捕捉二氧化碳,也可以在燃烧之后捕捉二氧化碳,目前这两种系统都在进行中。

在这个国家的一些城市,也曾经走过环保与发展的弯路。在34年前,位于挪威东南部,一个名为德拉门的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曾是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工业聚集,产业污染十分明显,还有一个非常差的排污系统,以至于周边的河流都没有办法使用。城市的交通也令人烦恼,无论去哪个地方,都要通过这个城市中心地带。而就是这个闹心的城镇,如今已经变成一个旅游胜地,它的成功改造也获得了来自国际和国家的奖项。在过去的一些年,这个城镇做得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净化河流,建立了新的河流和工业净化系统。许多高污染的企业被关闭,比如,纸浆企业。可以说,在这里他们重建了一个新的城镇。

人们正在慢慢地把真正的城市找回来,用城市和其周边不同的资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比如,在挪威的梅胡克,1927年建立了一个水电站,现在这个水电站运转得非常不错。由于水在山上流动,所以水电站的管子就铺在山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挪威人希望能够看到山上的瀑布,而不是水电站在山上的水管,所以这里尽管水源丰富,但已经不可能再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了,这也是企业界的共识,于是一些公司开始转向开发风力发电技术。

正如很多人认为的,未来的风能发电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产业,风力产业已经逐渐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产业,一些风能发电厂已经在挪威建立起来,并且政府和企业还希望进一步扩大风能发电。但是,挪威和其他的欧洲国家遇到的麻烦一样,人们不喜欢看到这些风车,他们希望有电,却认为风车遮挡了环境中美好的风光,所以每次要建风力电厂时,都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因此,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在挪威离岸地区建立风力发电厂的技术,比如在海上建造漂浮着的风力发电厂。

挪威虽然出产石油,但是这个国家没有大型的汽车工业,只有比较小的几家汽车企业,生产一些体型和排放量都比较小的汽车。在挪威,目前大概仅有50辆氢能源车,但他们很快新增加1215辆氢能巴士。但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挪威已经开始准备建立一个氢能高速公路网。在奥斯陆地区,现在已经开始有3个加氢站运营了,只要使用氢能源的车,都可以到这3个加氢站进行加氢。

其实,挪威一直是非常幸运的,它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其北部海岸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挪威的主要工业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渔业和农业、航运业、化工产业、纸浆产业,还有可再生能源产业。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一个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国,挪威人认为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必须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应该尽可能减少。

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但是他们借此一步一步地开发更为合理、实用的新技术,使经济的发展更符合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同需求。

3.探索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新方法

⑴推出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殡葬遗体处理新方法。有关报道称,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瑞典殡葬研究人员与殡葬工一起,研究出一种被称为生态殡葬的遗体处理新方法。使用这种新方法处理遗体的世界上第一座生态殡仪馆,于2006年在瑞典的延雪平市挂牌营业。

瑞典学者最新摸索出的这种殡葬方法,比传统的土葬或火化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其操作过程是,把死者遗体放入用淀粉制成的特殊棺材内之后,用液态氮冷冻。经过这种方法处理,遗体能够很轻易地碎成粉末。随后,再对这些粉末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将其掩埋到坟场中。这些粉末很快便会化作土壤的一部分。

此外,死者身上的各种汞合金填充物如假牙等,都将被先行摘除,杜绝了汞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得遗体处理过程更加环保。

目前,已有多人同意死后接受这种遗体处理方法。社会调查显示,公众对这种新式殡葬法的兴趣日渐增加。

上世纪初,瑞典开始解决遗体下葬引发的环境问题。当时,人们发现墓地的水流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后来,虽然火化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生态学家仍对汞污染非常担忧。

⑵发现净化和修复土壤污染的新方法。201412月,芬兰媒体报道,东芬兰大学植物学家艾凯·菲尔拉主持,成员来自芬兰和俄罗斯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使用柳树来修复土壤污染,是高性价比的方法。不同的柳树品种,具有不同的土壤修复能力。在修复过程中,木灰等其他副产品能被用来控制土壤酸化的程度。

研究小组对在芬兰和俄罗斯受污染的土地上生长的柳树,进行研究发现,使用诸如柳树这样的阔叶树木修复土壤污染是低成本、高效率的。

菲尔拉说:这是一种高性价比的净化和修复土壤污染的解决方案。不需要移动土壤,有害的物质会在植物的帮助下,自然地从土壤中提取出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生长的木质生物质,可以被用作能源生产和生物炼制的原材料。

这项研究的实验,分别在芬兰和俄罗斯的矿区和实验室里进行。菲尔拉解释道:我们的研究,需要耗费好几年的时间来监测土壤的修复能力。然而,基于现有的发现,我们可以预期,在有利的条件下,柳树能够清除土壤中沉淀了6年的锌、沉淀了10年镍以及1550年积累的铬和铜。

柳树能在受到铅、锌、镍、铬和铜污染的ph值介于3.74的酸性土壤中生存。受污染的土壤的酸度能够被控制,比如,富含氮和钙的木灰等其他副产品,能够被用来控制土壤的酸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柳树品种,具有不同的土壤修复能力。经过两年的生长期,在蒿柳样本上观察到了最好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蒿柳和细叶蒿柳的杂交而产生的植物是最佳的木质的生产者,每公顷生产2.9吨固体物质。高酸度土壤对作物的生长不利,但是在20厘米深的表层土壤,播撒木灰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确实能提高作物的存活能力和加快其生长速度。

(三)发展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的新信息

1.坚持走人类与自然同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

2012 11 月,有关媒体报道,瑞典王国作为北欧面积最大的高福利国家,不仅有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更有拉链、安全火柴、三点式安全带、心脏起搏器、涡轮增压发动机、电脑鼠标、移动电话、伽玛刀等众多在全球知名的创新产品。

一直在政治立场上和重大冲突问题上保持中立的瑞典, 在服装、电子电器、生物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却颇具设计冲击力和前瞻性,而对于绿色城市和生态经济的规划,更是具有革命意义。

瑞典很早就开始关注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积极探索对城市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如今已俨然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绿色生态国。下面,记者对瑞典驻华大使罗睿德进行采访,以便更多了解瑞典这个绿色国度的发展历程。

早在40 年前,1972 6 5 日,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作为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 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也由此诞生。自此开始,瑞典走上人类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40 年后的今天,瑞典人已经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中。

罗睿德大使回忆说,在1980 年代,瑞典的政党,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去拟定一些绿色政策来迎合选民,从这点能看出,瑞典人民对于环保的公共意识的形成,在全球看来是相当超前的。

谈到当下瑞典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进度时,罗睿德大使饶有兴趣地说在环保方面,瑞典政府鼓励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瑞典制定了明确的环境质量指标,在20世纪50 年代之前,只有一些关于自然保护的单项法律,如1918 年的《水法》,1938 年的《狩猎法》,1942 年的《名胜古迹法》和1950 年的《捕鱼法》。60 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瑞典于1964 年和1969 年先后制定了《自然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这两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基于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态度就更加严肃自律。

1994 4 月,瑞典议会通过了《瑞典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作为瑞典21 世纪社会发展的基础, 提案特别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化管理,以及废旧物品的循环使用,要求现有的生产消费形式,必须符合生态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在19962006 年间,瑞典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下降了16%1996 11 月,瑞典总理在政府政策报告中强调:瑞典应起推动作用, 并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提出了农业、森林、工业、能源、运输、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环境战略。

在近一个世纪的环境保护实践中, 瑞典政府已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框架。而近些年来,随着各种环保法规的贯彻和1999 年《瑞典环境法》的实施,瑞典人民在环保产业上进行了各项技术突破和发明创造,成就了今天的斯德哥尔摩和哈马碧滨水新城的共生城范本。

罗睿德大使介绍说,从20世纪70 年代启动征收环境税费开始,瑞典运用了多项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瑞典生态税收规模大、种类多,主要是对能源的征税以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税基的征税,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瑞典大使馆的公使衔参赞吴思先生补充,瑞典政府不仅立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约束,政府在财政上也给予相应的补贴,包括对使用环保型轿车的家庭、个人进行奖励,对于生产环保型产品也有税收的优惠和补贴政策。这着实让本来就有很强环保意识的瑞典人民,对于节能行为和产品有着更深的感情。

2.通过绿色竞赛和绿色项目应对生态环境挑战

⑴发起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绿色挑战”研究竞赛。20194月,国外媒体报道,为了寻求应对重大环境和气候挑战的最佳解决方案,丹麦高教与科研部汤米·阿勒斯大臣,发起了一个新的研究竞赛活动:绿色挑战。这项研究竞赛的基本框架是:重点选择针对气候、环境和粮食三个关键领域。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资源?如何实现没有塑料废物的未来?如何为每个人提供足够的食物?

丹麦高教与科研部将提供2700万丹麦克朗,即每个成功解决方案将获得900万丹麦克朗奖金,用于在技术和商业上实现解决方案,绿色挑战竞赛将激励科学家们研究开发最佳解决方案,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是丹麦第一次发起此类研究竞赛。

研究人员可以与企业和其他机构或组织开展合作,基于研究开发新的突破性解决方案,直到20238月进行竞赛评估,最佳解决方案由国际专家小组进行评估。因此,绿色挑战也是一项加强研究人员和企业之间互动的重要举措。

作为竞赛活动的一部分,还将建立一个创业和投资咨询专家网络,这些专家都具有将研究转化为创新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鼓励参与竞赛者建立一个咨询委员会,帮助提供有关最佳解决方案的建议。竞赛者也可以邀请咨询专家网络的成员,参加竞赛者的咨询委员会。

阿勒斯大臣表示:如果必须解决一些非常大的环境和气候挑战,我们需要找到新的研究方法。这是丹麦第一次采用这种规模的竞赛,来推动战略研究和创新。我们不仅正在努力解决一些目前已知的具体挑战,并且将根据解决方案是否可以从研究机构转化到企业来判断获胜者,即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商业化。此外,绿色挑战将有助于进一步体现,研究人员在解决社会主要挑战时的重要性。

⑵建立绿色项目银行支持环保创新成果等开放共享。201912月,国外媒体报道,在丹麦,其环境与食品部,负责管理绿色发展与示范计划、生态创新计划与创新基金合作。近日,该部建立一个绿色项目银行,收集获得国家公共经费支持的约1000个创新项目信息,主要涉及环境、食品和生物领域的公共支持项目,如水处理、空气净化、食品废物控制以及新蛋白质开发等高科技项目。

绿色项目银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公共支持的绿色创新项目信息的开放和知识共享,这对确保丹麦成为绿色环保领先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丹麦对绿色项目信息的现实需求也非常大,丹麦的研究人员、企业、创业者等任何想要寻求新的研究灵感,开始新的项目或开发新的技术,都可以从绿色项目银行获得帮助。

环境与食品部负责人亨里克·斯图斯加德表示,以现有项目为基础开展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对加快研究和开发新的环境技术解决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丹麦创新基金会董事会主席表示,通过建立绿色项目银行数据库,把创新基金会在环境、食品领域支持的最好的项目向社会分享,可以进一步发挥项目效益,获得更好的结果。通过项目数据库,申请人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知识,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另外,还可以查询到公共研发经费主要用在了哪些优先领域。

绿色发展与示范计划董事会主席米凯尔表示,绿色项目银行可以确保纳税人资金去向的透明性,可以全面了解正在进行的项目。

(四)建设绿色或智慧生态城市的新信息

1.探索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进展

通过二次城镇化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20133月,有关媒体报道,位于瑞典南部港口的马尔默市,是北欧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座瑞典第三大城市启动二次城镇化进程,按照绿色生态城市目标推进建设。也就是,通过科学统筹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摆脱对造船业等传统重工业的依赖,逐步实现以高科技、低能耗产业为龙头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其重点建设的西港区,已成为当今欧洲绿色城镇化的典范。

马尔默市市长肯特·安德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以清晰稳定的宏观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资源、人口等客观条件,统筹经济、环境等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具有大局观的长期战略。

一是绿色生态城市模式要适应经济转型。

马尔默位于连接波罗的海与北大西洋的厄勒海峡东岸,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隔海相望,数百年来都是欧洲地区的重要港口。作为当地经济支柱,造船工业一度成为马尔默标志性的推进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大量造船企业向劳动力与原材料廉价的东欧迁移。马尔默经济失去发动机,城市污染严重,政府濒临破产,城市发展呈现倒退迹象。

安德松说,这种困境迫使马尔默政府调整城镇化模式,确定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宏观目标,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绿色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使经济龙头实现由传统重工业向绿色高科技行业的转变。

安德松强调,作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战略,其宏观目标必须保持长期稳定,不能因执政官员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马尔默,尽管四年一次的地方选举会导致执政党易位,但无论哪一党派上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目标从未改变。

安德松表示,马尔默市议会下属的各个委员会负责调研并制定经济、环保、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发展计划,并汇总到市议会讨论。市级决策层必须统筹所有领域的发展意见,从大局角度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制定出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他说:在制订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会议讨论等形式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另外,瑞典地方政府具有较高的自治权,只要其发展目标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市政府通常在政策操作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灵活度。

二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化解城市空间不足。

马尔默所在的斯科讷省是欧洲土壤最肥沃的地区之一,也是瑞典农业的重要产区。斯科讷省政府曾指出,该省三大城市马尔默、隆德与赫尔辛堡均面临土地城市化的难题,即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安德松表示,马尔默是一个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影响该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强调,马尔默的绿色生态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周边优质耕地为代价。因此,马尔默主要依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方法,化解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包括修建更多高层建筑,以及建设地下隧道、轨道运输等更加发达、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安德松指出,马尔默与瑞典著名的大学城隆德仅相距20公里,与丹麦哥本哈根通过厄勒海峡大桥连接,相距不到50公里。在这片被称作厄勒海峡地区的大范围内,包含着欧洲顶级的教育机构、便捷的航运设施、频繁的人员流动等资源,各个城市优势互补,彼此提供需求与市场,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帮助马尔默实现与区域内多座城市的共同发展。

安德松强调,马尔默在绿色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性,特别是在交通方面。2000年,总长16公里的厄勒海峡大桥与海底隧道开通,把马尔默与哥本哈根通过陆路方式连接在一起。除了汽车24小时通行外,目前往返马尔默与哥本哈根的火车昼夜运营,高峰时段每10分钟一班,夜间每小时一班,行程大约30分钟。

安德松介绍说,自海峡大桥与隧道开通以来,已有大约1万名丹麦人搬到马尔默居住。

三是旧城改造首先要征集民意。

马尔默的西港区曾经是瑞典最重要的造船基地,这里的造船厂最多时雇佣了7500多名工人,是重工业时代繁华的象征。造船业衰退后,这里只剩下荒废的工厂和仓库,成为城市发展的死角。

2001年起,马尔默政府开始依照新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着手对这片老工业区进行彻底改造。这一项目名为住宅01”,其规划目标,是把西港区建设为包含住宅、商业、教育功能,完全依靠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示范区。

目前,西港区的改造已基本完成,船坞工厂已被充满艺术气息的写字楼与公寓楼取代。据安德松介绍,这片地区已有8000多人迁入居住,240多家企业进驻办公,马尔默大学也在这里建立起来。预计未来将有超过1.5万人居住在这片绿色新区。

安德松表示,西港区的改造是城镇功能、城市形象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巨大转变。从经济发展上看,西港区从高能耗重工业基地,转变为由高科技产业带动,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复合经济区;从社会效应上看,西港区代表着的马尔默城市形象由灰色转为绿色,区内著名环保建筑旋转大楼,已成为马尔默的地标和名片;从土地开发上看,这里由工业区变为集住宅、办公和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区,高层建筑取代平面工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住房需求得以解决,这些都意味着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效应日益显现。

安德松指出,西港区的改造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马尔默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其转型,并广泛征集民意,从最初的项目策划到如今已耗时20多年。

安德松强调,在西港区的绿色生态城市改造过程中,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商议规划方案十分重要,包括如何统筹建筑风格、社区环境、交通线路、能源供给以及污物处理等问题。

他补充说,马尔默政府在这一项目中吸取的教训是,政府同开发商的沟通应越早越好,而不是到项目开发中期才开始讨论。

四是保持开放心态融合外来人口。

20年来,马尔默的二次城镇化也伴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长。据安德松介绍,50年前外来人口在马尔默的比例仅为5%,如今已超过1/3。如何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成为马尔默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安德松说,融合移民的主要困难,包括语言沟通以及学历认证障碍。近年来,马尔默不断通过开设语言培训课程、在学校提供多语种教育等方法,力图打破语言造成的文化壁垒;同时,马尔默政府正着手建立一套国际学历与工作经历认证标准,以帮助外来人员依靠在其他地区的教育或工作背景找到工作。

安德松承认,马尔默与哥本哈根之间便捷的交通,促进了人员流动与经济发展,是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这也对社会治安与人员控制造成不便。

2011年末,马尔默十天内连续发生三起枪案,在瑞典引起强烈关注。有瑞典媒体报道称,一些主要由外来人员组成的马尔默黑帮,在犯案后依靠便捷的交通迅速逃往哥本哈根,令瑞典警方难以追捕。

安德松表示,打击此类犯罪行为需要马尔默与哥本哈根警方联手合作,包括建立更加快捷与透明的信息互换体系。另外,据记者观察,瑞典海关在厄勒海峡大桥等主要边境入口,均部署专人对从哥本哈根进入马尔默的人员或车辆进行检查,主要目的是防止毒品和枪支流入瑞典。

安德松认为,尽管外来人口带来些许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对马尔默发展的贡献远大于这些问题。首先,受益于外来人口大部分为年轻人,马尔默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充足,社会老龄化问题得以缓解。其次,当地企业有机会雇佣来自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他们的母语优势,为企业与世界各地市场的沟通提供了无障碍通道,进而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安德松最后强调,马尔默在二次城镇化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既遇到了土地资源不足、外来人口融合等问题,也迎来了劳动力充足、旧城换新貌等机遇。未来,马尔默将继续保持开放态势,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努力实现绿色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最终目标。

2.探索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进展

获得年度全球共建生态智慧城市大会“城市奖”桂冠。20191121日,有关媒体报道,第九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当天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大会为期三天,共有140多个国家、700多个城市、1000多个参展商和25万多位参观者参与。

本届大会城市奖共收到来自54个国家的共450个申请。在28个入围城市当中,瑞典斯德哥尔摩脱颖而出,获得城市奖殊荣。大会给予高度评价:斯德哥尔摩的智慧城市战略,通过创新、开放和链接,创造了一个智慧且互联互通的城市。

斯德哥尔摩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之道,在于理念清晰、重视实用、共建生态。自90年代以来,斯德哥尔摩一直致力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居民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5%2010年,该城成为欧洲首个绿色之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该市政府和私营机构联手打造斯德哥尔摩的智慧城市项目,形成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等在内的12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满足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