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航空航天工业的创新进展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9日 15:09:54  浏览量:

航空航天工业的创新进展

尽管宇宙拥有无边无际的空间,拥有数不胜数的天体,然而,到目前为此,人类只在地球上修建自己的家园,尚未发现第二个存在生命的星球。人类为了避免宇宙天体对地球造成伤害,确保栖息地可靠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拓展生存空间,获得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正在迅速发展航空航天工业,不断开辟天文科学研究新篇章。这里,运用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学原理,以各国在航空航天工业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考察对象,着重梳理本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航空航天工业探索新进展。通过梳理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发现各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断拓宽探测宇宙的范围

(一)探测宇宙天体的新进展

1.从探测附近星系拓展到遥远星系。

过去由于天文仪器和观测技术的限制,搜索宇宙星系的能力不强,很难跨出银河系范围以外。目前,采用红外线探测多目标摄谱仪等新设备,并以光谱学和红移现象对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大幅度提高了搜索发现星系的能力,相继找到一些古老而遥远的星系,其中已多次发现距离地球超过130亿光年的星系。

2.从探测看得见的天体拓展到看不见的天体。

宇宙空间内存在的黑洞,是一种无法直接观测的天体。它的时空曲率无限大,使得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但可以通过观测它对其他天体的影响,推测它的存在和质量。近年,搜索黑洞业绩非凡,已找到处于婴儿时期的黑洞,质量是太阳210亿倍的目前最大黑洞,可能正在合并的两个超大黑洞,抛弃宿主星系独自生存的黑洞等。

(二)探测宇宙物质的新进展

1.探测微观粒子成为宇宙物质研究的重要命题。

本世纪以来,研究微观粒子的成果,在天体物理学中占据很大比重,探索视角涉及宇宙中微子及其具体形式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及其衰变成的费米子,反物质原子特别是反氢原子,轴子与质子,B介子与μ子,夸克及其相关新粒子等。特别是,在南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粒子探测器“冰立方”,专门用来捕捉宇宙中微子。据报道,“冰立方”已捕获到第三个千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中微子。

2.从探测有形物质要素拓展到无形客观存在。

宇宙中存在的氢、氦、氧、碳、铁,以及水、甲烷、乙烷、氨等有形物质要素及其构成,仍然是天文探索的重要对象。此外,现代天文学又把触角伸向宇宙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等领域,它们是无形的或者目前尚未发现的,但又可能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在宇宙引力研究方面,通过搜寻引力波信号可以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据悉,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已多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为搜寻暗物质,已开建地下最深的暗物质研究实验室,并建成迄今最大最灵敏的暗物质实验设备。研究暗能量方面的主要成果是,通过测量宇宙膨胀率揭示暗能量本质,运用氢强度映射实验镜计算暗能量强度。

二、深入推进太阳系天体的研究

从探索星系角度来说,研究太阳系的成果,在天文学成果总量中,始终拥有最大比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科学家特别注重太阳系的研究,应该说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还有技术层面的一些缘由。梳理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信息,不难看出,太空探测器所到的地方,往往是天文学研究成果密集之处。目前,人类太空探测器的最远距离,尚未超越太阳系范围,这才是促使太阳系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的客观因素。近年,推进太阳系探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一)推进火星的探测与研究

1.火星探测的简要回顾。

火星是太空探测器进入最密集的星球之一,从1962年苏联火星1号探测器开始,先后有火星环球勘探者、奥德赛、曼加里安号等轨道器,火星3号、海盗1号、凤凰号等着陆器,索杰纳、勇气号、机遇号、精神号和好奇号等火星车探访火星。特别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好奇号向地球传输回大量考察图片。

2.火星探测与研究的新进展。

目前,火星探测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重新解释火星早期的地质地貌,破解火星夏普山成因之谜,发现火星火山大约在5000万年前就已停止活动,认为火星峡谷可能由风“雕刻”而成,火星山坡可能由沸水雕琢出来,火星沟渠可能由干冰雕凿成型。发现火星有个直径35米的罕见地下洞穴,发现火星岩石中存在氮化物。在火星上空发现奇怪灰尘云和明亮极光,证实火星上曾存在“酸雾”,揭开火星沙尘旋风之谜;发现火星地面灰尘“有毒”,发现火星辐射水平与低地球轨道近似。发现氢原子正“成群结队”地逃离火星,发现火星有神秘甲烷排放,并在火星陨石中发现甲烷痕迹,认为古火星或曾富含氧气,发现火星大气中九成二氧化碳已转移到太空。在火星上获得冰冻水样本,发现早期火星淡水可能足以支持生命存在,发现火星表面可能有水流动的迹象,已找到在水中沉淀形成的水合盐物质;认为火星早期大湖由雪水融化形成,认为火星上埋藏着巨大冰层;认为小行星连环撞击或使火星出现短暂海洋。发现火星古湖泊呈现微生物存活迹象,认为火星或曾拥有适合生命存活的环境。

(二)推进冥王星的探测与研究

1.冥王星探测的简要回顾。

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6年发射升空的新视野号探测器,主要任务是探索冥王星、冥卫一及位于柯伊柏带的小行星群,它是人类发射过的速度最快的太空设备,已于2015年7月14日飞掠冥王星,是首个探测这颗遥远矮行星的人类探测器。新视野号拍摄和发回大量清晰照片,大大激发了天文学者研究冥王星的热情。

2.冥王星探测与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探测和研究冥王星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发现冥王星具有独特的“蛇皮”地貌,其上有众多冰丘,一个面积正缩小的冰川湖,以及有裂隙的冰山。揭开冥王星心形区域冰封之谜,并发现这一区域充满一氧化碳和甲烷;发现冥王星“冰封之心”太重致表面坍塌。破解冥王星斯普特尼克平原神秘多边形地带的成因,并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发现冥王星“雪山”,是由其大气中的甲烷冷凝成冰雪后,降落到山顶上形成的。发现冥王星拥有一片“蔚蓝天空”,它是由阳光辐射氮和甲烷后产生的粒子形成的,还发现冥王星上氮气分子逃逸速率很低。另外,分析认为冥王星表层下可能存在冰封海洋。

(二)推进彗星及太阳系其他方面的探测与研究

1.推进彗星的探测与研究。

历史上,国际日地探险者3号、金星-哈雷彗星号、吉奥多号和行星A号等探测器,都曾通过飞掠方式探测过彗星。星尘号飞船还成功地把彗星尘埃样本带回地球。欧洲空间局在2004年3月发射升空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经过历时10年5个月零4天、总长超过64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在2014年8月6日终于追上了它飞快移动的目标:67P彗星,进入距离彗星约100公里的轨道并围绕其运行。在环绕该彗星同轨道运行三个多月后,向这颗彗星投放“菲莱”着陆器,并顺利降落到彗星表面上。探测彗星的成果主要有:在绘架座β星发现原始彗星云,首次发现“无尾彗星”。罗塞塔传回彗星上存在有机分子链图片,传回揭示彗星秘密的紫外光谱仪近照,并成功获取彗星气体化学信息。在彗星尘埃中发现氨基酸,发现彗星上存在氨、甘氨酸和磷元素等。

2.推进太阳系其他方面的探测与研究。

对太阳系天体的研究,除了上述成果外,其他主要集中在探索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暴与太阳雨。破解水星反射阳光能力很弱的原因,发现金星大气层存在巨型弓型结构。研究地球物质结构、大气成因,天体撞击现象;分析月球球形演变和月球引力,月球成因与月球年龄。研究土星及其卫星的特征与演化,探测土星最大卫星泰坦的外型与地质、气象气候、海浪与海洋。研究卡戎星地貌与大气、海洋资源,探测谷神星水资源、特有亮斑和生命生存环境,并发现灶神星没有卫星。

三、大力搜寻宜居的系外行星

很早以前,天文学家就认为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他行星。但是,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一直没有发现其踪影。到20世纪90年代,首颗系外行星终于获得确认,此后,这方面的发现逐年增多。本世纪初每年新搜索到的系外行星在20颗以上。

2009年3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升空开普勒探测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在银河系内探测系外行星,希望搜寻到能够支持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如此一来,搜索系外行星出现井喷现象,据报道,到2016年4月,开普勒探测器已发现近5000颗系外行星。

本世纪以来,各国搜寻宜居系外行星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搜寻并鉴别出一批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其中包括一些大小和状况与地球类似的系外行星。发现球体大部分为岩石和铁的地球“兄弟”,发现一颗围绕红矮星旋转可能保有液态水的地球“堂兄弟”,发现拥有稠密岩石的“巨型地球”,发现上面可能有水、温度合适的“超级地球”,发现一颗温度适中的岩态“超级地球”,发现一颗环绕比邻星旋转的类地行星。同时,对一些类地行星的大气层及气候条件、常年保持的表面温度,以及宇宙辐射对其影响等方面展开探索。

四、着力推进航天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

(一)航天工具与空间实验室研究的新成果

1.研究开发宇宙飞船的新进展。

研制兼有飞船和航天飞机特点的混合型载人宇宙飞船,计划全力打造核动力新一代载人飞船,研究能自行修补的宇宙飞船。中国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3艘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进行6次交会对接。欧洲首艘自动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成功发射鹳号无人货运飞船。首艘商业航天器“龙”飞船平安返回地面,首艘重复使用的货运“龙”飞船成功升空。打造集飞机、运载器和航天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无人空天飞机,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利用远程微波能量传输形式把地面上的能量传输到航天飞机上。研制的锐边飞行实验航天器(Ⅱ型)试飞成功,过渡试验飞行器成功发射升空。用自我修复纳米线晶体管研制单芯片飞船。开发太空飞船外壳自愈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用的“自愈”材料,研制宇宙飞船人工智能控制系统。

2.研制航天器配套设备的新进展。

开发出能够监测航天器中微量气体的纳米传感器,开发出可用于航天仪器的高性能热感知传感器,开发可检测航天器结构性缺陷的微型石墨烯传感器,研制出可做航天器传感装置的超黑材料。发明保护航天器的防护屏幕,为下一代载人航天器选定隔热板材料,成功测试可充气式航天器隔热罩。开发出可自动修复的航天器计算机系统,设计出有望为航天器提供电力的便携式核反应堆,开发出航天器太阳能电池动力系统的新配件。

3.研究开发空间实验室及太空平台的新进展。

中国发射升空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并在太空遨游6年多,超期服役了两年半。接着,发射升空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并成功与神舟十一号自动交会对接。此间,这方面的其他成果有:建成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实验舱,建成国际空间站“希望”号实验舱,国际空间站迎来首个充气式太空舱。“联盟”载人飞船同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货运飞船顺利抵达国际空间站,“进步MS”系列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龙”飞船携新对接装置抵达空间站。利用货运飞船把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抬高,按照要求调整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发明可用于建造国际空间站部件的充气硬化材料,为国际空间站精确寻找新物质安装阿尔法磁谱仪。批准塔顶可作飞行器平台的太空电梯专利,计划在月球轨道建造太空港平台往返火星。

(二)太空探测器研究的新成果

1.研究开发火星探测器的新进展。

研发“极光”项目首个任务火星漫游车,研制出可充气的足球机器人火星地表漫游车,好奇号漫游车登陆火星后提前完成主要任务,拟派机器蛇探索火星地表,合作研制登上火星的探测器,着手打造有望返回地球的下一代火星车。开发确保在火星表面精确着陆的新型减速装置,研制登陆火星用的探测器电力推进系统,开发出能组合火星探测器图片的信息处理系统。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火星微量气体轨道探测器,设计下一代火星轨道探测器。开发大幅度降低火星探测成本的新装备。

2.研发其他星球探测器的新进展。

正在建造“亲密”接触太阳的探测器,研制由三个绕太阳公转探测器组成的引力波探测器。探求金星大气奥秘的晓号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开发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探测器,冥王星探测器完成任务后开始飞向新目标,开发能“嗅出”系外行星生命分子的甲烷的探测器模型,试验可穿透月球表层的钻地火箭探测器,研制用于月球探测的“蜘蛛机器人”。

3.研发星球探测机器人与探测工具的新进展。

研制可用于星球探索的八肢发达的“蝎子机器人”,研究用于执行太空探索任务的超级球形机器人,研制探测小型天体的“刺猬”新型机器人,为深空探测升级仿人型机器人。开发出探测星球重力场的测量工具。

(三)人造卫星研究的新成果

1.研究开发人造卫星的新进展。

中国继续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北斗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其他成果主要有:发射高精度的小型卫星,发射仅面包块大小的纳米级人造卫星,计划从空间站释放小型卫星,开始实施超小型人造地球卫星计划项目,纳米卫星进入国际空间站,世界首颗3D打印的小型卫星将升空入轨。打造用于监测和试验的小型卫星群,计划建造可编队飞行的纳米级卫星群。发射探测天体与宇宙辐射的卫星,发射内有四部X射线望远镜的天文探测卫星。发射观测地表环境的卫星,研制监测地球大气环境的静止轨道卫星,发射监测地球环境的“哨兵-1A”卫星和“哨兵-2A”卫星,发射监测地球土壤湿度的卫星。研制用于导弹防御和救灾的预警卫星。

2.开发人造卫星配件和制造设备的新进展。

研制可用于卫星的超低能耗发动机,研究小微卫星紧凑型发动机取得突破,开发出可搭载在卫星上的雷达系统,研制出高精密卫星摄像头,计划开发高性能卫星传感器,开发出制造卫星发射设备的先进机床。

(四)运载火箭研究的新成果

1.列入计划正在研发的运载火箭。

欧洲投资研发的阿丽亚娜6型火箭;将开发可重复用的太空火箭发射器。美国正在研制可数月往返火星的核聚变火箭,着手设计送宇航员上火星的新火箭,研制拟在首发中载人升空的“巨无霸”火箭。顺利完成“一箭五星”发射任务,计划重启“空中发射”项目,“天顶-2SB”运载火箭再次成功发射。火箭首次实现软着陆并完成回收,猎鹰九号火箭成功实现着陆回收。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次利用回收的“二手火箭”发射卫星。

2.开发火箭配件与燃料的新信息。

开发成功世界首个甲烷燃料火箭引擎,研制超音速冲压火箭发动机,火箭离子发动机技术获得新突破,研制空间推进器连续运行时间最长的离子发动机,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火箭发动机。为微小卫星开发火箭推进器,3D打印的火箭发动机喷嘴点火成功。发现可作为未来火箭燃料的新氮氧化合物,研发出能显著提高火箭动力载荷的新燃料,开发出成本大幅度降低的火箭燃料。

(五)天文仪器研究的新成果

1.研制各种类型的天文望远镜。

制成可识别太空垃圾的大型红外望远镜,发射搜寻未知天体的红外太空望远镜,红外太空望远镜完成首次宇宙全面观测,研制观测视野达180°的X射线“龙虾”望远镜。开发可制超轻薄X射线反射镜的单晶硅,合力打造大型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取得新进展,世界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开始启用,为射电望远镜制成超低温成像仪,研制技术核心是毫米波极化相机的组合望远镜,发射带来丰硕成果的高灵敏普朗克望远镜,建立有可能接替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高清晰空间望远镜。赶制地基极端巨大望远镜,甚大望远镜在智利成功“串联”,投资修建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

2.研制太空摄像机与天文照相机。

研制出飞船用可回收的太空摄像机,发明天文观测无需凭运气的数码相机,成功研制红外线天文观测照相机,研制出高速高灵敏度的天文照相机,获准建造世界最大天文用数码相机。

五、日益重视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利用太空进行科技研究的新成果

1.利用太空验证科学原理。

利用太空实施“超越爱因斯坦”计划的先行方案。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能源部把“暗能量合作计划”,作为“超越爱因斯坦”计划的第一步先行实施。“超越爱因斯坦”计划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3年提出来的,目的是针对爱因斯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新探索,主要研究黑洞并追溯宇宙大爆炸等现象。其他相关成果还有:利用“出轨”卫星改弦测试广义相对论,发射验证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显微镜”卫星。

2.利用太空开发新产品与新技术。

把太空开发的新型材料用于制造日常产品,首次在太空制成光晶体。首次从太空测试“地面遥控机器人”。开发出“太空焊接”新技术,发射探空火箭测试空间技术。

3.利用太空开展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

拟送细菌上火星开展生命星际飞行实验,发明航天器细菌快速检测新技术,发现失重环境让一些细菌更顽强;拟合作进行螺旋藻生长的太空科学试验。共同研制可在太空种蔬菜的转轴式温室,宇航员首次品尝国际空间站种植的生菜,“第一朵太空花”在空间站绽放,测试发现牵牛花种子可胜任星际旅行。国际空间站蜘蛛战胜太空失重织出完美蛛网,培育出二代太空鼠。研制把宇航员汗水尿液变成饮用水的装置,为宇航员研发出可吃的食品包装膜。研制可为宇航员代劳的仿真机器人,开发用于宇航员锻炼的太空健身器,成功模拟宇航员太空受辐射状况,发现宇宙辐射可能会使登火星宇航员大脑受损,发现飞越地球保护性磁层会增大宇航员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找到长期太空飞行损害视力的原因。拟在太空研制“万能流感药”。

(二)利用太空加强通信系统的新成果

1.利用太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⑴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俄国“格洛纳斯”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和导航等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⑵建设“格洛纳斯”导航系统。该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俄罗斯 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开始运营,当时只开放俄罗斯境内卫星定位及导航服务。到2009年,其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球。该系统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到2013年,该系统在轨运行卫星已达30颗。俄罗斯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导航卫星“格洛纳斯-K”,该卫星是俄罗斯卫星导航系统第三代产品,与前两代卫星相比,它重量更轻,性能更加优越,服务寿命至少为10年。

⑶建设GPS系统。它由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此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空间系统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份卫星组成,分布在20200公里高的6个轨道平面上,运行周期12小时。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一时刻都能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地面控制系统负责卫星的测轨和运行控制。用户系统为各种用途的GPS 接收机,通过接收卫星广播信号来获取位置信息。

⑷建设“伽利略”系统。总投资达35亿欧元的伽利略计划是欧洲自主的、独立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伽利略”系统,计划是一种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定位方案,总共发射30颗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卫星。卫星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该系统除了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外,还有2个地面控制中心。

2.利用太空推进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利用平流层激光束向地面高速传输数据,成功进行卫星与地面站间的光学通信试验,发射一颗专门提供高速宽带上网服务的通信卫星,新一代全球卫星通信网络将百倍提升传输速率。利用卫星通信网络开发“遥控治病”的新功能,利用卫星通信网络开发出先进的消防信息系统。

(三)通过太空加强环境保护的新成果

1.通过太空卫星监测保护地球环境。

借助卫星掌握地球水量季节性变化,建造监测全球降水的卫星网,通过卫星可实时追踪全球冰川活动。实施建造气象和资源卫星群计划,通过发射一群小卫星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成功发射史上最强的气象卫星,通过卫星数据分析发现全球闪电最密集地区。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地球正在推离范艾伦辐射带。

2.通过清理太空垃圾保护地球周围环境。

发明清理卫星垃圾的太空缆索,研发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开发清除地球轨道垃圾碎片的仿壁虎智能手臂。尝试用微生物分解“太空移民”生活垃圾,开发利用激光限定和跟踪轨道碎片的技术,开发可分析太空垃圾成分的激光偏振检测技术。

(四)太空资源开发研究的新成果

1.开发月球资源的新进展。

计划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计划创建连接至月球或火星的太空因特网,制订在月球开发矿藏的计划。研发用登月“金钟罩”来抵御太空辐射,拟在月球建造自动航天器着陆基地,推进月球勘测的通信系统试验,准备在地面进行月球和火星模拟飞行实验。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研究月球矿产资源,着手研制月球土壤挖掘机,模拟实验表明月球土壤可3D打印成砖块。

2.开发火星与太空旅游资源的新进展。

提出首个火星殖民计划,火星殖民计划候选人初选完成。提出低成本上火星的新路径。开发用于火星基地的人造空气,通过与世隔绝一年来体验“火星生活”。模拟实验表明火星土壤或可当建材。太空游飞船首次点火试飞,太空游飞船完成超音速飞行测试。

3.开发太空资源的其他新进展

计划建造太空太阳能发电厂,研制可为地球供电的太阳能发电卫星,试制传输太阳能的太空“蜘蛛”机器人。利用“宇宙云”永久保存人类信息。发明高精确度的星际资源搜索“指南针”,发现硅化合物有助于寻找太空星际物质。

 

——摘自张琼妮与张明龙合著的《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