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地面强烈振动并产生裂缝或变形而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和房屋倒毁,破坏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还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堤坝决口、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和放射性污染等严重次生灾害。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在地震发生机制与成因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不同类型的地震以及它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探测地震断层与产生断层的地质结构,分析地震破裂的产生发展过程,研究中大地震的破裂规律及模式。揭示引发地震的地质变化原因和水应力变化原因。在地震预测与预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气象变化预测地震,利用地下声波与地球化学信号预测地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地震。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运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发出地震警报,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探索地震预警的新方法。在减轻地震灾害对策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设监测地震灾害的新网络,研制监测地震灾害的新设备,开发监测地震灾害的新技术。以模拟和建模方法研究减轻地震灾害,提出用强电磁脉冲作用震源来化大震为小震。探索能以柔克刚的隔震减震技术,试验成功用于防震抗震研究的钢结构房屋振动台,建造具有防震抗震功能的大桥和建筑物。
[1]中国新闻网2008年5月18日
[2]中国科学报2017年12月29日
[3]中国科学报2018年3月16日
[4]科学网2019年4月22日
[5]中国新闻网2009年7月22日
[6]科技日报2013年7月2日
[7]中国科学报2019年4月16日
[8]国际在线2006年11月14日
[9]新华社2009年6月25日
[10]新华网 2013年6月28日
[11]新华网2009年9月28日
[12]科技日报2016年3月4日
[13]新华社2013年9月21日
[14]新华网2014年7月16日
[15]科技日报 2022年4月25日
[16]中国科学报2015年9月1日
[17]中国科学报2016年9月27日
[18]科技日报2016月9月14日
[19]中国科学报2016月11月22日
[20]中国科学报 2019年3月26日
[21]新华网2019年5月8日
[22]中国科学报2017年6月20日
[23]环球网2014年3月14日
[24]科技日报2005年9月19日
[25]参考消息网2016年10月3日
[26]科技日报2016年12月27日
[27]新华社2012年12月26日
[28]中国科学报2014年9月23日
[29]腾讯科学2015年9月1日
[30]新华社 2017年10月26日
[31]新华网2018年8月31日
[32]中国科技网2013年8月26日
[33]人民网2014年7月26日
[34]科技部网2019年12月19日
[35]中国广播网2013年2月20日
[36]新华社2021年2月14日
[37]中国新闻网2006年8月2日
[38]科技日报2012年7月22日
[39]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20日
[40]科技日报2015年4月14日
[41]科技日报2016年11月23日
[42]科技日报2012年4月27日
[43]科技日报2013年10月25日
[44]光明日报2018年2月3日
[45]科技日报2018年7月6日
[46]新华网2019年11月30日
[47]中国科学报2019年4月25日
[48]科学时报2011年5月5日
[49]科学网2016年9月21日
[50]中国新闻网2021年3月9日
[51]科技日报2022年5月12日
[52]中国日报2005年1月18日
[53]科技日报2015年4月28日
[54]中国科学报2017年4月18日
[55]中国科学院网2005年5月9日
[56]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06年4月13日
[57]中国科学报2013年5月14日
[58]中国新闻网2020年6月9日
[59]和讯网2013年9月12日
[60]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05年8月19日
[61]法制晚报2005年2月14日
[62]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05年7月18日
[63]网易探索2009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