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忆六题(下)
(五)上梅岑峰
众生⑴法界⑵脱凡尘⑶,巨石镌心试假真⑷。
圣帝无暇听赘述⑸,单迎世上有心人。
【注解】
⑴众生:佛教用语。佛教中指有生命的东西,有时专指人和动物。
⑵法界: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⑶凡尘:佛教、道教或神话故事中指人世间。
⑷巨石镌心:是指普陀的心字石,坐落在西天门下方,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中镌刻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中心一点 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为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
⑸赘述:重复累赘的叙述。
【诗意】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希望在法界中超脱现实世界,所以圣帝在巨大的石头上刻了“心”字以试真心还是假意。圣帝没有空闲时间去听重复累赘的叙述,只迎候普度现实中真心修善的人。
【欣赏】
诗作者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在这首《上梅岑峰》诗中,诗作者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对眼前景物深深的思考。
此诗为诗作者游历普陀山时所写。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与五台、峨眉、九华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有“海天佛国”之誉。在这里,许多景色都打上佛教的烙印,眼前的景色自然促使诗作者到佛教中去寻求悟道。诗作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能够从平淡的情景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顿悟。
首句“众生法界脱凡尘”运用佛教的术语,描写万物寻求一种超越尘世与追求宁静的闲适佳境。第二句“巨石镌心试假真”的“巨石镌心”,指的是普陀的“心”字石,据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说“心经”。佛家以修心为上,游人到普陀山,都喜欢到心字石,有的绕着心字环行,有的坐在心字中摄影留念,以示意对佛的诚心。这里有个典故,心字石右上方约五米处的峪谷间,有一石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棘之间,其状非常像蛇头,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西侧又有一石头,形似蛤蟆,翘首向蛇,坦然自若。传说有一条蟒蛇梦想成善,经过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观音菩萨为了测试它,在蛇背上放上一只蛤蟆,以试真心,可那蟒蛇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这便是“佛试蛇心”故事的由来。所以诗作者用了“试假真”三字可以说是妙笔点题,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圣帝没有空闲时间去听重复累赘的叙述,只迎候普度现实中真心修善的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圣帝面前,不容空谈理论。二是只有真心向善才会有真果。这是诗作者对佛教的精义的有深刻领会,是积极人生观的表现。
梅岑峰是普陀山南端的最高峰,这峰名源于西汉人梅福。梅福字子真,少学于京城长安,为南昌太尉。后来他放弃官位,去官归里,晚年时又千里迢迢来到这东海之滨的普陀山专事修道炼丹,这里便留下了梅岑峰的名字。极目远眺,苍茫海天,帆影点点,碧波涟涟;俯视脚下,峰峦起伏,苍松翠柏、梅疏竹密,层层叠叠,这里的景色让每一个人流连,当然现代人已经绝对不会效法梅福来这里去做那“得道成仙”的美梦了,但是,这梅岑峰的景色却抒发了诗作者顿悟的灵感。诗中超尘脱俗而又追求事理、情趣浓郁而又怡然自适、借景言情而又蕴含禅味的心境,还是给读者留下深深感动。
(六)磐陀石
娲皇⑴举手补苍天,失落岩砂聚海边。
累月经年成两石,观音⑵说法到跟前。
【注解】
⑴娲皇:即女娲,又称女娲氏或女希氏,是华胥氏之女,伏羲的妹妹兼妻子。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她的主要功绩是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功绩包括发明笙簧、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人,将她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⑵观音:又称观世音,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观世大慈大悲观世音。
【词意】
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万物生灵始得以安居,女娲补天时所用的五色沙石散落普陀山海边。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散落的沙石凝练成两块巨大的磐陀石。此后不久,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来到磐陀石前说法讲经。
【赏析】
这是一首以想象来描述眼前景色的诗,诗作者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作者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诗中所描绘的女娲补天、观音说法,正是诗作者所向往追求的美好的画面。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概括诗作者落笔时的心情也许是不为过的。
这首诗是诗作者游普陀山观看磐陀石有感而发的作品。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诗的前二句“娲皇举手补苍天,失落岩砂聚海边”就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既写天上,又写海边,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急速从天上转到人间,为下面具体描绘“磐陀石”的成因作好铺垫。联想与想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的后二句“累月经年成两石,观音说法到跟前”是继续运用想象的手法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观音说法只是一个传说,诗作者凭借构想出的“传说”与客观存在的磐陀石融合在一起,使画面显得那么形象与真切。
古往今来,以磐陀石为题的诗词很多,如清曹寅《雨夕偶怀同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千秋磐陀石,潮汐应朒朓”等,大多都是写实为主,而诗作者的这首诗从头至尾均运用想象手法,对磐陀石的成因、观音说法等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确实给读者以不同寻常的感觉。
张明龙创作,林才溪注释,摘自郭金喜、林才溪、曹荣庆著《一位基层学者的精彩人生》(续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年10月版,第252~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