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类型与产业组织
一、产业及其类型与结构
(一)产业的基本含义
产业是人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它以劳动为基础,没有劳动,不可能出现产业。开展产业活动,首先必须具备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投入生产过程的物力要素,可谓之产业客体;劳动者是投入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可谓之产业主体。
在原始社会,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事着采集、渔猎等原始产业活动。促使产业发展的,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社会劳动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形式出现,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分工,于是出现了不同行业。社会劳动分工也可以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分工,从而形成地域分工。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的部门行业总和,便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区。部门分工,决定着地域分工的性质和特点,而部门分工通常以产业分工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产业的组合类型和结构等级,往往决定着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二)产业类型的划分
产业类型,一般指生产经营活动主体和客体具有共同特征的产业种类。产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行业构成的。产业类型可以按照不同标志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划分。
根据我国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产业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其中制造业是产业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
2.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划分。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产业可以分为:
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费希尔等人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一定经济区域人均总产出的增加,将导致该区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或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或产值的比重相应上升,进而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以及三次产业部门的理论。后来,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成为世界上通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但各国的划分范围不尽一致。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矿业划在第一产业,把运输业归为第二产业。
3.根据投资形成的社会产出效益划分。
产业可以分为: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等产业部门的统称,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基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能源、原材料、给水排水、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基础产业中的农业、原材料和能源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相对于制造业深加工产品而言,其劳动附加值比较低。但是,它们通常是后续产业部门加工和再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或消耗品,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由于基础产业可以推动一大批后续非基础产业共同发展,所以,在它身上投资转化成的社会产出效益,要远远高于非基础产业。
三次产业理论出现不久,诺斯、梯鲍尔和豪特等学者,把国民经济分为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两部分。他们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基础产业的扩张会造成城市或区域的增长,将促使未来的区域生产总值是原来的数倍,形成一种乘数效果。这些观点,后来逐步演化为产业发展的乘数理论。
4.根据经济成长过程不同增长速度划分。
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根据经济成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把它们划分为主导产业、补充产业和关联产业三类。
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高投入产出率,地区比较优势明显,对当地未来经济成长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补充产业是为适应主导产业成长而形成的附属性产业,将随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而得到较快发展。关联产业,是指与未来经济增长,特别是跟主导产业的未来成长,具有连锁正效应的关联性产业。
如果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主导产业,那么它是处于成长期的产业部门,与其相对应的有处于成熟期的支柱产业,处于孕育期的先导产业,以及处于衰退期的衰退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规模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产业。先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先行安排发展,并具有动力源作用的产业,能引导其他产业朝着区域经济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衰退产业是指市场需求在萎缩的产业,通常由于缺乏技术创新造成主产品陈旧老化,无法抵御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的竞争。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同时,对关联产业做出详细阐述,进一步丰富了关联产业的内容。他认为,与主导产业发生关联效应的,有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产业和旁侧关联产业三类。
主导产业在拓宽市场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这些要素的前向关联产业迅速发展。
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促使其后向关联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对其所在地保持区域社会繁荣、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就业人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产生积极影响。
5.根据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
产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⑴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资本有机构成低,单位劳动占用资本数量少的产业。
⑵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叫做“土地密集型产业”,指需要投入较多土地、矿山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
⑶资金密集型产业,指设备庞大,投资周期长,单位劳动力占用资金较高的产业。
⑷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指生产过程处于专用技术密集的区间,科研费用投入大,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有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
⑸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设备和工艺建立在最先进的科技创新基础上,科技人员在职工中的比重大,需要运用先进和复杂的科技知识及手段进行生产的产业。
(三)产业结构的主要形式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商品。不同性质的商品,来自于不同性质的产业部门。社会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种类越多,产业部门的分工也越细,于是在一级产业部门之下,又会出现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产业部门。各个具体产业部门及其表现形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总体构成和组织方式称为产业结构。根据产业发展的时空差别,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根据产业运行的必需要素区别,又可以划分为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
1.产业时间结构。
这是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差异来判别的产业结构。它从时间维度出发,以时间作为描述、表达产业结构的度量标尺,着眼于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纵向视野,考察和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例如,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社会阶段的时间差异,分别研究原始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不同产业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社会阶段,细分出不同时期来比较和考察产业结构的差异,例如,我们可以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同特征。
在学术界,研究产业时间结构影响较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胡佛与费希尔的观点,他们把产业时间结构的演变分成五种形式:自给自足阶段产业结构、乡村经济崛起阶段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产业结构、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服务业输出阶段产业结构。二是罗斯托的观点,他从经济成长角度研究产业时间结构的特征,也提出了五种形式: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准备起飞阶段产业结构、起飞阶段产业结构、向成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产业结构。
2.产业空间结构。
这是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布局来判别的产业结构。它从空间维度出发,以空间作为描述、表达产业结构的度量标尺,着眼于从一定区域空间的横向视野,考察和分析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存在形式。区域空间的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从大洲或国家角度分析,如探索欧美产业结构的异同,研究北欧产业结构的特色。小的可以考察一个县,一个乡,乃至一个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
从空间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可以看到它是由众多产业集合到一定地域上表现出来的,是区域产业综合体的一个重要特征。组成区域产业综合体的产业,通常包含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成长速度。可能有技术层次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能有技术层次较高的新兴产业。分析产业空间结构的高低等级,可以通过计算不同产业在区域产业综合体中的比例来确定。如果在区域产业综合体中,技术层次偏低的产业比重大,表明其产业空间结构等级较低,反之亦然。
产业空间结构,会在主导产业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在区域产业综合体中,有些产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优势产业,并在较高技术层次上成长壮大,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进而取代在较低技术层次上形成的原有主导产业,于是主导产业结构上升了一个档次。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之后,会在较高技术等级的层次上发挥推进型产业的功能,促使上游关联产业、下游关联产业、补充产业和旁侧产业跟着提升技术层次,最终实现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
3.产业主体结构。
这是按照生产经营活动当事人或人力要素来判别的产业结构。产业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自行存在和运转,它必须由产业主体来经营和管理。产业主体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人员组成。产业主体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
从生产经营活动当事人来看,产业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⑴投资者,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资本,满足产业运行所需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⑵生产者,根据社会或个人的消费需求,把原材料加工制造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商品。⑶中间商,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制造商代理人、特许代理商、经纪人、进出口商,以及运输和仓库的经营者等,他们作为交换中介人,通过买卖商品,为完成产业循环活动服务。⑷政府管理人员,代表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财产的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运行的调控者,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或干预、调节产业的发展。
4.产业客体结构。
这是按照生产资料或物力要素来判别的产业结构。生产资料由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组成。劳动对象是承接和储存劳动者劳动的一切物质资料。由自然物和原材料两类组成。自然物是指自然环境中没有经过加工的物质,如草原、森林、矿藏。原材料是经过加工的物质,可粮食、棉花、铁矿石、煤炭等。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使用的机器设备、动力系统、辅助设备、工具、容器、厂房等,还包括农业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改良农具、中小型农具、耕畜、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
不同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形成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生产资料结构相应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生产资料内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比例发生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机器设备和动力设备通过创新,获得技术升级,将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更新换代的演变,由技术等级较低层次,上升到技术等级较高层次。
5.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升级。
⑴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产业结构是生产经营者所面临的业态环境,它对各经济实体或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般说来,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的性质、种类和特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产业主体,经济规模,供需特点,价格弹性,竞争状况,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工商行政管理等。这些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经济发展过程和科学技术制约的因素,另一类是主要由政府掌握的政策因素。在政府政策具有某种长期不变稳定性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因素;在经济技术因素相对稳定而政府政策剧烈变化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政策因素。从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看,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将呈现出从较低等级向较高等级升迁的过程。
⑵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来自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始动力,也是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手段。
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产业朝着更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演变。它要求生产技术从技术链低端升级为技术链高端,要求主体产品从低附加值升级为高附加值,要求制造工艺从高能耗和高污染升级为低能耗和低污染,要求组织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升级为集约型。
产业创新在促进和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可以表现为一项技术创新或一项工艺流程改革,可以表现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可以表现为在龙头企业牵引下产生产业集群,可以表现为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可以表现为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出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的内在发动机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会使产品品质更优、工艺水平更高、管理方式更好。于是,优势明显的新技术就会取代旧技术,成为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技术在新旧交替中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通过多次产业创新后,终将引发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产业走向高级化和知识化。要使产业创新发动机持续运转,除了产业自身不断提供能量外,还需有促进技术创新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
二、产业组织与产业集聚
(一)产业组织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1.产业组织的内涵。
产业组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域上整个产业的存在形式,它表现为以相互联系的利益作纽带,把具有不同分工、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工艺水平、不同生产方式和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实体组合在一起,围绕着某类共同产品而展开生产经营活动。
产业组织是一个综合系统,内含研发组织系统、制造组织系统和销售组织系统三大子系统。研发组织系统内部分为产品研发系统、设备研发系统、工艺研发系统等。制造组织系统含有原材料配置系统、零部件加工系统、产品总装系统等。销售组织系统包括售前咨询服务系统、现场交易系统、安装调试系统、免费保修系统等。参与产业组织活动的经济实体,主要是各类企业,也可能有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以及个体商贩等。
政府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可以促使产业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优化产业内部各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一定地区内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从而以高效率的产业组织系统,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产业组织的集聚发展趋势。
产业组织尽管内部结构庞杂,各个经济实体差异巨大,但所有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尽可能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收益最大化,既是产业组织研发人员的追求,又是产业组织制造人员的追求,也是产业组织销售人员的追求。实践表明,产业组织走向集聚,使内部各大组织系统相互靠拢,由空间分散配置转变为集中到有利的区位点上,可以降低整个产业的生产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马克思在分析产业集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1]。集聚能使产业及其内部各企业获得节约费用的集聚经济。集聚经济(Economy of agglomeration)本质上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企业在相互接触和接近时产生的积极溢出效应。
产业组织走向集聚,常以特定的区位优势为基础。有的地方原料供应充裕,质优价廉,慢慢发展起原料型产业组织系统;有的地方背靠广阔腹地,面对深水良港,渐渐形成港口型产业组织系统;有的地方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逐步发展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系统;有的地方货物集散便利,购销网络发达、完善,商贾相聚而成商贸型产业组织系统;有的地方大学和科研单位多,科技人员云集,于是,科技产业成龙配套,蓬勃发展,形成科技型产业组织系统。
(二)产业集聚的性质与类型
1.产业集聚的性质。
产业集聚是现代空间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由不同产业、企业和个人共同联结而成。在产业集聚区内,有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起推进作用的主导产业,也有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或服务的产业,以及区域自给性产业。有在主导产业中占统治地位起领头作用的龙头企业,也有围绕龙头企业共同构成主导产业的其他企业。有位居产业链上游的,如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的供应者,机器设备和零配件的制造商,也有位居产业链下游的,如当地产品的批发商、零售商、用户和顾客。有制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企业,也有提供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服务性机构。
2.产业集聚的类型。
产业集聚类型,通常指产业集聚主体和客体具有共同特征的产业集聚种类。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产业集聚形式构成的。产业集聚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标志来划分,一般来说,按行业特征分类是最常见的,它们主要包括:农业集聚、工业集聚、商业集聚、金融业集聚、信息产业集聚、交通运输业集聚、房地产业集聚、饮食餐馆业集聚、旅游业集聚等。
不同产业部门,有自己的集聚特点和规律。但倘若撇开产业差别,从它们走向集聚的原因分析,产业集聚又可分成两大类:
⑴产业关联性集聚。一是产业横向关联性集聚。通常以区域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为其服务的配套产业、补充产业进入同一区域,并带动受主导产业影响的旁侧产业,以及当地自给性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横向联系的产业集聚。二是产业纵向关联性集聚。通常以产业链为基础,吸引前向产业与后向产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相互靠拢,使前向或上游企业的产出品,成为后向或下游企业的投入品,从而形成具有投入产出纵向联系的产业集聚。
⑵产业指向性集聚。一个企业选择在什么地方开办,要综合考虑原料、燃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销售市场等情况。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有的是原料或燃料产地,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位于交通枢纽上,有的紧挨最终产品市场。拥有某种区位优势的地点,都会对企业选址时产生一种区位吸引力。而这种区位吸引力,往往不在同一方向的一条直线上。这样,优化企业的空间布局,不仅要分析区位吸引力的能量大小,还要分析区位吸引力来自何方。一般来说,最终确定的某个企业的最优选址,应在各种区位优势吸引力矢量合力最大的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就是该企业选址上的指向。具有相同或类似指向要求的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成为企业集群,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就是产业的指向性集聚。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变
(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1.企业集群的内涵。
企业集群,就是众多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群体组织。
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具有竞争与合作双重关系的众多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地区,共享外部经济等好处。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松散,相关企业活动前后关联,形成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模式,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柔性集聚体,是具有稳定、持续的强劲竞争优势的生产组织形式。
企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集群形式构成的。企业集群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标志来划分,从不同产业角度来说,有加工企业集群、商贸企业集群、金融企业集群、信息企业集群、物流企业集群、房地产企业集群等。
现代区域发展表明,落后地区要想实现赶超目标,一项重要措施是,通过提高区域经济集聚水平,形成和发展企业集群,设法增强当地发展的能量积累功能。所以,通过合理的区域集聚,形成强大的企业集群,既是发达地区保持发展优势的利器,又是落后地区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
2.企业集群的形成。
企业集群是经济向心运动的产物。区域经济集聚与分散相反,它表现为一种经济向心运动。这种向心运动形成的物质沉淀,就是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常以特定的区位优势为基础。有的地方原材料供应充裕且质优价廉,有的地方紧挨着市场产品适销对路,有的地方以深水良港为依托运费便宜,有的地方劳动力资源充足平均工资较低,有的地方存在相配套的产业链共享共用信息多,有的地方科技人员云集研发基础扎实,还有的地方具有低租金、低税费优势。这样,由特有优势而节省的成本价值,都会形成自己的临界等费线。如果它们相互交叉,就会出现突破某些临界等费线的费用最小区域,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自己的身边。于是,这一区域便产生了企业集群。
3.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⑴区域相关企业高密度分布。数量众多的企业集聚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有利于增强企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企业整体生产费用,获得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⑵分工专精而生产富有柔性。集群内众多企业各自有严密而精细的分工,每家企业只需专攻某个产品某一方面的制作,把它们的质量做得很精,批量做得很大,成本做得很低。同时,可以随时依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工艺,或采用计算机集成方法,进行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整个过程具有柔性化特点。
⑶拥有一个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集群内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生产链,并与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等构建成一个网络系统。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接触和接近获取各自需要的积极溢出效应,共同推进企业集群的持续创新。
⑷依靠向心引力自行发展。企业集群通常是在自发条件下形成的,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产生积极溢出效应,形成特有的向心力,促使集群内不断繁衍出新企业,并吸引集群外企业纷纷加盟,通过自组织的形式达到自我增强。
⑸植根于当地深厚的社会环境中。集群内企业往往在同一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以相同文化为纽带连结成相形依存的关系,并创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业规范,形成相互信任的社会资本。这能产生一种“集群胶”,使众多企业粘结在一起,既增强了区域整体凝聚力,又使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所以,企业集群一般具有植根性。
4.企业集群的演变模式。
企业集群产生于不同原因,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企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由于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发生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集群类型的更替,从而改变企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我国企业集群的发展演变,主要呈以下四种形式:
⑴发展型模式。企业集群逐步发展成熟,实现了企业集群的升级和档次提高,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企业集群转变。
⑵转移型模式。企业集群随成本上升而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特别是一些外商投资推动形成的企业集群,随成本的上升,一旦发现另一区域具有更好的生产经营场所,能够降低成本,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力,就会出现投资的转移和集体迁入现象。
⑶停滞型模式。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再向前发展,产品质量停留在原有水平,市场容量难以扩大,集群没有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档次提高发展到更高层次。
⑷衰败型模式。由于龙头企业败落,缺乏高市场占有率和高利润率的主导产品,又没有高成长率的新产品,内部过度竞争,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企业集群将逐步衰落,直至在这区域完全消亡。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生产领域和一定区域内,一群企业和其他法人机构,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空间经济组织。
产业集群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⑴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有利于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更大优势。⑵通过推进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产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整体生产费用。⑶通过经济要素处于相对密集的状态,以及经济活动数量上的空间扩张,促使区域内企业数目增多和企业规模扩大,减少单位产品需要分摊的固定成本。⑷通过集群网络的学习交流平台,企业可以获取各种外溢的隐性知识,激发新思想,促进新发明,产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制成技术含量和利润率高的新产品。⑸通过提高促使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形成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集中分布的区域格局,达到集约用地的目的。
国内外文献中对产业集群有不同的称谓,如产业区、新产业区、地方企业网络、特色产业区、专业产品区、专业镇、块状经济、集聚经济等,实际都是指产业集群。又由于产业集群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所以有的资料把产业集群称作企业簇群、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等。
产业集群,是生产集约化基础上出现的。从古代的农业集中耕种,到手工业作坊的集聚区,直至我国目前存在的各个专业化产业区,这一经济现象已经持续数千年。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活力和能量,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也会由于陷入困境甚至败落,对区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现代产业集群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许多企业集群的特征都反映在产业集群上,与企业集群内容相似或重复的就不再赘述了。
(三)产业集群的类型
1.按产业领域划分,可分为:⑴水平型产业集群。即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⑵垂直型产业集群。即相互独立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产品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企业集合。⑶混合型产业集群。即除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群外的其他种类产业集群形式。
2.按产业核心层次划分,可分为:⑴核心层产业集群,由构成主导产业的企业群组成。⑵内圈层产业集群,由与主导产业有密切关系的补充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群组成。⑶外圈层产业集群,由企业以外的其他法人机构,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和各种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3.按产业性质划分,可分为:⑴高科技型产业集群,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地区、英国剑桥工业园、法国索非亚等产业群。⑵传统型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的产业群。⑶资源型产业集群,如山西的煤炭、云南的烟草等产业群。⑷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浙江诸暨的织袜、嵊州的领带、温州的制鞋等产业群。⑸市场型产业集群,如浙江义乌、浦江一带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生产专供商品的企业群,永康、武义一带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生产专供商品的企业群。
4.按集群来源划分,可分为:⑴内生型产业集群。⑵外生型产业集群。⑶外资嫁接型产业集群。
(四)以综合竞争力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1.运用综合竞争力分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表现为一种经济向心运动,可以产生节约费用的集群经济,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经济圈和经济带的重要手段。产业集群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出生之日,也有衰亡之时。国外学者早已关注它的生命历程,如布诺梭把产业集群的成长分为两个阶段,范迪克提出了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理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蒂奇、塞格列和迪尼等人,则探索了如何划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我们在吸收国内外有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为依据,描述它的生命周期运行轨迹。[2]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⑴集群结构,主要考察企业所有制结构如国资、民资、外资,企业规模结构如企业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或产量等,以及相关机构如贸易组织、企业商会、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
⑵集群构成要素的各自功能,主要考察构成集群主体的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等,对促进集群发展和提高集群竞争力所起的不同作用。
⑶集群构成要素的矢量合力,主要考察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企业和政府、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横向关系,以及它们形成的共同竞争优势和同方向合力。
⑷集群整体运作能力,主要考察集群诸多主体各自发挥功能及相互促进作用形成的集群整体功能,如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集群整体的营销能力、集群整体的风险规避能力等。
根据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这个综合指标,我们把产业集群的一般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也称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现把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作为纵坐标,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用来表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
2.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⑴孕育期的运行特征。孕育期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它一般表现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开始创办或通过引进,形成若干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相互之间,尚未出现以产业链或价值链为基础的纵向联系,它们的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
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也不具备集群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特征。所以,此时区域磁场的吸引力比较弱小,生产要素由外围向极点集聚的极化效应不是很强烈。在此期间,本地企业家逐步成长起来。由于企业家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成功的经济绩效很容易被当地其他的经济主体发现并被模仿。
⑵成长期的运行特征。产业集群随着孕育期的发展及企业盈利增多,它的集聚力逐步增强,使大量直接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集聚在一定空间内,形成集群的核心层。随着核心层的实力增强和规模扩大,吸引大量与本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自发地集聚在核心层外围。这意味着集群开始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标志着集群进入成长阶段。这是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与外部经济相互推动而形成的结果。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即一旦产业集聚在某些地区,外部经济就会成为新的企业选择这一地区的推动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如此循环下去。[3]
这一时期,为避免过度竞争和促使集群发展,各种社会网络组织(如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基于知识生产和创造的创新服务体系(如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集群要素也开始形成。企业间开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如展览会、各种论坛)以及非正式的交流进行横向联系。随着各企业在本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一地区的知识扩散效应也逐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从线性式创新逐步过渡到网络式创新。创新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不再由一个企业独立进行,而是通过组织间的互动作用,完成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过程,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也开始提升集群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⑶成熟期的运行特征。产业集群经过成长期后,形成比较完整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体系,开始步入成熟阶段,从而拥有较强的集群竞争力,并逐步趋于稳定。到成熟期,产业集群在一定区域内己拥有数目众多的相关企业,进入集群的企业数目增长率逐步降低,企业集聚趋于稳定。
同时,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配套的企业,己逐渐发展成为配套的企业群,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在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相关企业的劳动分工更加明确,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相关企业之间彼此既有竞争又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定、紧密的本地创新网络,呈现出基于共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通过集体性组织形成的根植性特征。这种产业价值链体系,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与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另外,集群内的社会网络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开始形成。
⑷衰退期的运行特征。产业集群到了成熟阶段后期,受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的打击或影响,会使其步入衰退期。产业集群一旦进入衰退期,若是无法实施战略调整,它的集聚力将不断减弱,离心力则不断加强。这样,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开始萎缩,竞争力不断下降。
在此条件下,集群成员企业可能纷纷外迁,各种资产被变卖,集群内的原有人才和资本开始流往别处,导致区域资源出现转移现象。随着产业集群的持续衰退和成员企业的不断外迁,这一集聚区最终将出现产业空洞化,不再存在原有的集群。[4]
(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存在的拐点及突破方法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活力和能量,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也会由于陷入困境甚至败落,对区域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例如,产业集群是台州经济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依靠发展工业企业,构筑产业集群,促使经济发展水平从全省倒数第二位,跃居浙江前列。对于已有产业集群的区域来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只有确保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施当地发展战略,有效增强区域综合实力。
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一般包含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生命周期会遇到引起夭折和衰落的拐点。为了防止或减少产业集群出现衰退现象,必须研究如何突破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拐点。
所谓产业集群拐点,就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特殊的、关键的,甚至会发生生命性质变化的时期。准确判断生命周期拐点,可为产业集群及时巩固综合竞争力,保持旺盛生命力,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产业集群的整个生命周期曲线中,通常会出现三个拐点,其中两个为重要拐点:一是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间的拐点,称为巩固点;二是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间的拐点,称为控制点。[5]。
可以看出,在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中,分别有A、B、C三个拐点,相对应有t1、t2、t3三个时点。在t0—t1期间,产业集群处于孕育阶段,生命周期曲线是凸起的;在t1—t2期间,产业集群处于发展阶段,生命周期曲线可能是凸起的,也可能是凹陷的;在t2—t3期间,产业集群处于成熟阶段,生命周期曲线是凹陷的;在t3之后,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衰落,处于衰退阶段,直至走向死亡。在产业集群整个生命周期曲线中,我们把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间的拐点B称为巩固点,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间的拐点C称为控制点。成熟期就处于巩固点和控制点之间。
分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可以看到,从巩固点进入成熟期后,有一个惯性上冲的过程,直到最高点。到达最高点后,由于种种原因,产业集群有一个下滑的过程,直到控制点。因此,成熟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冲阶段(从B点到D点)和下滑阶段(从D点到C点)。在下滑阶段的任何一个时点上,产业集群都有可能进入第二个上冲阶段,直至经过下一个拐点进入第二个下滑阶段,以此反复。因此,一般而言,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集群都有一个反复上冲和下滑的过程,直至进入衰退期。但是,在这一阶段,稳定发展是常态。
巩固点是产业集群走向盛衰的分水岭。产业集群的生命运动到达巩固点后,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上突破,产生质的飞跃,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这样,产业集群的集聚运动趋于稳定,综合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就总体趋势来说它已开始减速而趋向平缓。二是向下滑落,提早进入衰退阶段,乃至走向消亡。这是由于产业集群的离心力或分散力逐渐增强,并超过凝聚力,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要么开始迁徙到区域以外空间,要么难以维持而出现破产现象;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未能及时得以巩固,出现迅速减弱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巩固点第二个方向即向下滑落的拐点,可以出现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成长期的任何一个时点上。
控制点是产业集群发展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的D点到C点之间,运行曲线会有一个惯性下滑的过程,但其最终结果同样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停止下滑,回过头来再次向上健康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力重新增强并逐步趋于稳定。此时,产业集群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制度,提高竞争力步入新的发展期,或开始蜕变为更有竞争力的新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走向辉煌。这种结果,可能出现在从D点到C点的任何一个时段上。二是成熟阶段后期的惯性下滑,转变为衰退阶段的常态下滑,而且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不能停止。这样,产业集群凝聚力渐渐耗尽,综合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消失,区域出现产业空洞现象,产业集群消亡了。[6]
产业集群只有通过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才能突破主产品的技术限制,才能开发出未来可成为主产品的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促使主导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既可向上突破巩固点,又可从控制点起死回生。不言而喻,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是产业集群突破拐点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65页。
[2]张明龙,官仲章:《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80~83页。
[3]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93页。
[4] Michael E. Porter.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⑾:77-91.
[5]张明龙,官仲章:《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80~83页。
[6] Grabher, G.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 In: Grabher, G. (Ed.), The embedded firm; 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3:25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