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梯度推进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
东部农村
1.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按照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的要求,从本国发展过程形成的经济技术梯度实际出发,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实行东、中、西梯度推进。也就是,首先促进经济技术条件较好,拥有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然后再逐步向经济技术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推进,随着梯度推进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将使各地区在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采用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的主要优点。它把经济效率提高作为发展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要素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及时抓住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东中西梯度推进的方式布局生产力,安排国家投资,制定区域政策,实行梯度对外开放,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相应带动了全国各地区和总体经济的发展。
3.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的主要不足。东中西三大梯度划分不很科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划分,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它们经济结构趋同性大,互补性差。同时,这一发展模式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剧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态。
二、点轴渐进发展模式
1.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一模式,也以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为依据,主要特点是,把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与美国经济学家沃纳·杉巴特的“生长轴”理论结合起来。这一模式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和远景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陆路和水路等,作为经济的“发展轴”。再在各条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城市集群作为“增长点”。通过加快“增长点”的经济发展,带动“发展轴”向周边延伸,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2.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主要优点。它充分吸收了区位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精华,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空间生产力的组织,既与我国地理特征及地域分布相适应,又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所以成为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这一模式的具体应用表现为:在我国区域开发与规划中,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相结合的“T形”区域开发实践。
3.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主要不足。它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山地多而平原少,历史上形成东部交通发达,西部交通落后,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开发结果,仍然是向东部地区倾斜。同时,交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且建设周期较长。因此,这一模式推进速度较慢,难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构造区域之间资源互补的依托结构,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势头,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大宏观导向和投资力度,推动落后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个区域在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彼此协调发展。从而通过对各区域的重点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兼顾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平等,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主要优点。这一模式,充分应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尽力吸纳各种已采用模式的长处,从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格局,分层次进行了经济带、市场圈、协作区和工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布局,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综合的系统规划。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主要不足。它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生产力布局模式,虽然考虑了已有的经济格局,但忽略了市场机制对经济中心的选择原则和趋向。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区域“增长极”,会造成生产力重复布局。它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
1.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以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造成的经济吸引,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的经济辐射,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带动周围次级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它提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自然地理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的经济布局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区域。
2.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优点。充分利用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促使我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寻找到各自的合适位置和特有优势,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
3.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不足。城市圈域范围的界定,各级中心城市的划分,缺少社会公认的统一标准,各地都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分圈、分级方法。特别是遇到跨省级行政区时,较高等级城市对较低城市及农村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会受到来自当地政府或多或少的干预,造成效率降低,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1.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集中投资开发增长极,合理选择和配置增长点,加强不同极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它们在空间上逐步连结成发展轴。在此基础上,通过已有增长极点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向外围扩散和转移一些原有产业,促使外围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发展轴。进而以新旧增长极点的互相联系和不断扩散,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增长网络体系,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经济走向均衡发展。
2.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主要优点。区域内形成经纬交织网状结构的多条发展轴,每条发展轴分布着多个增长极,可使它们产生较大的同向合力乘数功能,推动周围广大地区共同繁荣。点轴网状交织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促使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善扩散和回流效应的传导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中心地区向外转移过于拥挤的部分原有产业,实现内部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外围腹地产业结构转换,吸引新兴产业,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迎头赶上发达地区。
3.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所需条件。采用网状交织模式推进区域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比较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实行这一模式,需要一系列经济条件。它要求,一个区域内,前期开发的增长极和发展轴,能够迅速积累能量,在较大范围发挥乘数作用,使当地形成扎实的经济技术基础,有了相当雄厚的综合实力。企业集聚、区位集聚和城市化集聚达到较高水平。可以随时招聘到高素质的劳动力。具备高效畅通的产品扩散机制和财富回流机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建成。实际上,能够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区域,一般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