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的位置: 名家首页 > 创新信息 > 电子信息 > 正文

国外微机电系统的创新成果

发布人:zml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30日 08:22:30  浏览量:

国外微机电系统的创新成果

一、微电子传感器研制的新成果

1.纳米级微电子传感器研制的新进展

⑴着力推进纳米生物传感器研制。

2006年5月,有关媒体报道,由欧盟委员会未来科技部“信息社会科技项目”出资,法国科学家参与开发测试的一个项目,正在着力推进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制,现已初露曙光,最终将在模仿天然嗅觉器官的基础上产生出“电子鼻子”。

这种“电子鼻子”不仅可以应用于医疗保健行业,还能应用于农业、工业、环保和安全等领域。研究人员称,嗅觉科技潜在的应用领域是永无止境的,这个研究项目,旨在开发出能模仿人类和动物嗅觉的纳米生物传感器。

它们的制作非比寻常。科学家在动物鼻子中插入一个微电极,并在上面放置一层能感受气味的蛋白质,然后测试那些蛋白质在遇到不同气味后所作的反应,这个系统甚至能觉察到人类鼻子无法察觉的低浓度气味。

研究过程中,科技人员从老鼠嗅觉器官中复制了上百种不同的蛋白质,并在酵母中培育。不同的蛋白质能对不同气味作出反应,从而使“电子鼻子”觉察到几乎所有的味道,或者几种味道的组合。

研究者称,人类鼻子有1000种蛋白质,能使大脑识别10000种不同气味,而纳米生物技术的应用,使人造“电子鼻子”的出现成为可能。

测试表明,纳米生物传感器能对极少量的带味分子作出反应,而且精确度很高。它的出现,在气味科技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树立了纳米、生物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仿生化学装置的范例。

⑵开发能精确计量纳米粒子的微小环形激光传感器。

2011年6月26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电学与系统工程系副教授杨兰领导,研究生何丽娜等人参与的研究小组,在《自然·纳米技术》网络版上撰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比针尖还要小的环形激光传感器,能精确探测单个病毒、形成云的微尘颗粒以及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变传感器中的“增益介质”,还能用于探测水中甚至血液中的微粒。

这种微型激光传感器,属于一种回音廊式共振传感器,由硅玻璃制造。工作原理就像英国圣保罗大教堂里著名的回音廊,一边的人对着廊壁说话,另一边的人就能听到。但与回音廊不同的是,这种传感器共振的不是声波而是光波。

激光器由底座支起一个“频率衰减模”(环路中激光发射的模式或形状),两束激光以相同频率、相反方向围绕环形光路传播。模场中有一个“短暂尾迹”透过环表面,探测着周边环绕的介质。当一个微粒落在激光环上,就会使一个光模中的能量分散到另一个光模中,从而使两个光模的共振频率略有不同,使光模发生分裂,一束激光就分裂为频率不同的两束,将它们导入光电探测器,会由于频率的不同而产生一种“打击频率”,从而分别测得两束激光的频率。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小组用普通的玻璃环作为波导,实验模分裂,并使入射光获得增益。但这种环路是被动的,外部激光必须用昂贵的可调激光,才能涵盖检测模分裂所要求的频率范围。

新型共振传感器本身,就是一个微型激光器,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光的共振腔。虽然也用玻璃制成,但掺杂了稀土原子作为“增益介质”。当外部光源达到激发态时,共振环就开始以自身更纯的频率发射激光。

2.其他微电子传感器研制的新成果

研制用于网络系统的微型无线传感器。

2008年2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弗朗霍夫研究所,以及费迪南·布劳恩研究所等欧洲著名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欧洲第一届“无线传感器网络论坛”上报告称,他们正在研究一种只有豌豆大小的新型传感器,可用于操纵机器人、监护病人、以及找寻事故中的死伤者。这种传感器网络系统,是欧盟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

目前,绝大多数的测量和操控任务都是通过普通型传感器完成的。然而,它们须用电缆与中央指挥系统相连接,因此造价高,而且操作不方便。现在,欧洲研究小组新开发出来的微型无线传感器,正好克服了上述缺点,能够通过无线联络监控工厂设备、收集数据,并可在环保和卫生健康领域大显身手。

这种微型无线传感器,可以做成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腕式传感器。它可以随时监控病人的身体状况,并在必要的时候发出警报。此外,由多个传感器连接而成的传感器网络,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事故中死伤者的位置,从而使救援工作大为简化。

二、微电子发动机研制的新进展

1.纳米级微电子发动机研制的新成果

⑴研制首例光能驱动的纳米发动机。

2006年1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温森托•巴利扎尼博士主持,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纳米化学家佛莱责•斯托特教授等参与的一个研究小组,经过六年多的努力,联合研制出世界第一款太阳能纳米发动机。

研究人员对这款太阳能纳米发动机充满希望。斯托特教授认为,这样的发动机,能够操控纳米阀,如果在阀门表面覆盖多孔硅基的纳米微粒,科学家可以将抗癌药物分子填充在孔洞中,以及从孔洞中清除。当医生将纳米微粒靶向定位于肿瘤患处后,可以通过光触发来定点释放抗癌药物。

博洛尼亚大学化学教授维耶罗•布莱则尼认为,这种十亿分之一米级的引擎,通过类似活塞的往复运动,能够读取0或1这样的数据,这项分子光子学和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将帮助科学家构建化学计算机。

据介绍,这款新型纳米发动机形状似哑铃,约6纳米长,中间缠绕着约1.3纳米宽的环。这个环能够在哑铃的杆部上下运动,但被两端大的哑铃头部挡住。哑铃杆部有两个成环位点。当哑铃头部一端吸收太阳光后,就会传递电子,激活成环位点并驱动环向另一侧慢慢移动。当电子传递回头部后,环又重新回到起始位点,下一轮新的往复运动又可以开始。斯托特教授介绍说,这种纳米发动机的运动非常快,一次完整的循环还不到千分之一秒,与汽车引擎每分钟6万转的速度相当。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化学家迪文思•格斯特认为,这种分子发动机的突出特点是,运行并不需要燃料。以前,包括生物引擎在内的发动机都需要燃料,而这套系统的能量直接来源于光,不用消耗燃料也不会产生有害废物,这是化学家在分子机械研究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这种新型纳米发动机的运转还处在随机状态,相互之间独立而且没有条理,还不能在实际中应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试验,让纳米发动机有序地移动到表面,以及进入膜表面,使之能协调工作并完成肉眼可见的机械工作任务。

⑵研制成分子发动机。

2006年3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和飞利浦研究中心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分子发动机,使单独分子转动长为1/28000毫米的玻璃轴。它在热和光的作用下运动,因为在热和光作用下分子会改变自己的形状。

实验人员把结构上接近常用颜料的物质,放入液晶薄膜内部,在紫外线作用下分子会过渡到固有的“镜面复制”。同是最初和最终形状与过渡状态相比较,有足够的能量通过“拧紧”和“松开”来传递给薄膜。转动一整圈需要4个阶段,其中两个阶段(“光作用”)相对较快,另两个阶段(“热作用”)较缓慢,4个阶段共用时几分钟。

研制者指出,虽然运动是由几个分子作用引起的,这些作用需要协调一致,但薄膜内部的分子系统就是一个完整发动机。研制者希望借助于这样的分子发动机,“修理”细胞或装配细微结构。

2.其他微电子发动机研制的新成果

开发出有望取代电池的微型发动机。

2008年8月,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布,该校制造和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华裔科学家姜开春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只有几毫米大小的微型发动机。别看这种小到可以放在指甲盖上的发动机样子不起眼,但提供的能量却是普通电池的300倍。

姜开春说,当初他们设计这种发动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电池。自电池发明以来,虽然在电子设备小型化和便携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电池的蓄电量有限,为了使电子设备持续工作,必须经常更换或充电,在能量供应的持久性和连续性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而汽油等碳水化合物燃料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开发该发动机前,他们曾专门对不同类型的电池与燃油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汽油、氢等碳水化合物燃料提供的能量,平均为电池的300倍。这意味着,同是补充一次能源,使用微型发动机驱动的装置,要比电池驱动的装置工作时间长得多。

另外,据计算,制造一个电池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电池本身所提供的能量大2000倍,如果再考虑到处理废旧电池所消耗的能量,那么电池的使用成本就更高了。相比之下,微型发动机则简单得多,只要给它补充一次燃料,它就能连续不断地工作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不仅免去了经常换电池或为电池充电的麻烦,而且装置本身也可以做得更加小巧轻便。

姜开春表示,微型发动机的制造与传统发动机有很大不同。传统发动机通常是在充满噪音的厂房中生产出来的,而微型发动机却是在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无尘室中制作完成的。他们现在开发的微型发动机属于一种内燃机,这种发动机与美国科学家开发的微型涡轮发动机有所不同,内部温度要高许多。为了承受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高达1000℃的高温,他们在制造材料上选用了氧化铝和碳化硅。这两种材料都可以耐1500℃以上的高温,这就为发动机安全运转提供了保证。

由于微型发动机体积小巧,有些内部构件只有几微米,因此在制作工艺上,他们采用了与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相似的技术。所不同的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要求元件做得越小越好,而用同样的工艺生产发动机,则需要尽量将配件做大。因为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小燃料将无法点燃,这就要求发动机构件要保持一定的尺寸。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独创的“大厚层光胶处理”技术。利用这项技术,现在它们加工的材料厚度已达到1毫米左右,这在世界上也是很先进的。为适应不同设备的需要,研究人员还可以对这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进行调整。采用的方法不是生产大小不同的发动机,而是将几个同样规格的发动机连接起来输出不同的能量。比如,为手机提供能量可能一个发动机就够了,为笔记本电脑提供能量则需要将数个发动机连起来共同工作才行。

微型发动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可取代手机和便携式电脑的电池外,在军事、医学和工程制造等领域也有广泛用途。

三、微电子发电机及电动设备研制的新进展

1.微电子发电机研制的新成果

⑴发明用于无线系统的新型振动发电机。

2007年7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和计算机系史蒂夫·比拜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微力学与微动力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发明了一种发电能力是类似设备10倍的发电机。

比拜表示:“它是同类发电机中最成功的一例,它比相同体积类似设备的发电效率都要高。”

这一发电机体积小于1立方厘米,它是欧盟资助的振动发电机项目的一部分。其主要用途是为无线感应器提供电力,这些无线感应器负责监控工厂的环境。据悉,研究小组还计划将这些设备植入空气压缩单元中。

此外,它还可用于无线的自供电力轮胎感应器,进一步发展后,它将成为自供电力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基础,此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电池。对于植入性装置而言,周期性的更换电池是不现实的。比拜说:“由于可以为无线感应器节点提供电力,因此振动能量装置得到了广泛关注。无线感应器系统的最大好处在于,去除了电池和连线后,它们可望被用于之前无法应用的区域。”

比拜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低能耗微型感应器和无线感应器网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如何为这些感应器提供电力,是一个未得到关注的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完全植入内部的感应器。他认为,新型振动发电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案。

⑵发明世界第一台纳米交流发电机。

2007年8月,国外媒体报道说,微米电子机械系统,如今已经普遍应用于各种电子仪器中。但纳米电子机械系统,却由于缺少自主动力,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法国国家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纳米交流发电机,为纳米电子机械系统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广阔前景。

据介绍,纳米交流发电机主要由一根碳化硅纳米丝、两根电子信号输出和输入丝组成。其原理是将足够的直流电作用于碳化硅纳米丝,使其产生磁场,造成自主振荡和摆动,从而为纳米电子机械系统提供动力。

众所周知,电子产品的运转需要动力。例如,作为一种微米电子机械的电子表,就需要电池提供的直流电,使石英晶体产生振荡,来保证电子表的正常运转。但在纳米电子机械系统中,人们却始终苦于找不到能够产生振荡或提供自主动力的手段,只能求助于微米的外在动力,这也是电子产品超微型化所遇到的一大障碍。

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发明,将有助于推动电子产品的超微型化,在雷达和移动通信等领域可能会有用武之地。

⑶研制利用电子自旋为动力的发电机。

2009年3月10日,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中雅明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使用超微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电子自旋为动力制成发电机。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磁传感器或用来为超小型电子器械制造电源。

一般而言,利用磁力产生电力,需要令磁铁在线圈附近运动,让磁场不断发生变化。而田中雅明研究小组,一开始曾致力于寻找磁铁不必运动,就能产生电力的方法,后来他们的目光被电子能像小磁铁一样运动的特性,即电子自旋所吸引。

研究人员制造出一种新元件,元件中有镓、砷和锰等材料制成的微小磁铁颗粒。这种磁铁颗粒只能让拥有特定自旋方向的电子出入。研究人员把新元件放入相当于较强永久磁铁的磁场中,观测到发电元件产生了21毫伏的电压。

本次实验时的温度约为零下270℃。研究人员认为,改良磁铁的制作方法,有可能在室温状态下引发同样现象。

⑷研制首个可商用的纳米发电机。

2011年3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化学学会会议和展览大会上展示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他们研发出首个可商用的纳米发电机。研究人员称,这种柔性芯片可依靠人体运动,如手指的压力或脉搏的震动产生电力,有望让iPod等电子设备同电池说“再见”。

该研究小组通过按压位于两个手指之间的纳米发电机,分别给一个发光二极管灯泡和一个液晶显示屏提供电力,以此证明它在商业上的可行性。

这种纳米发电机,由平放在弹性高分子薄膜衬底上的氧化锌纳米线和两端的电极构成,其技术关键——压电材料氧化锌纳米线能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些氧化锌纳米线的直径仅为头发丝宽度的1/500,王中林研究小组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把数百万根氧化锌纳米线中的电荷捕捉起来并集合在一起。同时,他们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让纳米线沉积在大小仅为邮票1/4的柔性高分子薄膜芯片上。

王中林表示,5个纳米发电机结合在一起,能产生3伏特的电压和1微安的电流,电压与两节普通的AA电池相当。从王中林2005年开始研究纳米发电机到现在,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功率提高了几千倍,输出电压提高了150倍。未来,人们可把很多纳米发电机组合在一起,为iPod和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电力。

科学家指出,纳米发电机产生的电力可以存储在电容器内,定期驱动传感器并无线传输电信号。而且,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散步来激活放在鞋子内的纳米发电机,为手持电子设备提供电力;心脏跳动可为植入体内的胰岛素泵提供电力;甚至轻拂的微风都能让纳米发电机为探测环境的传感器提供电力。

王中林表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并可能3~5年内最先在环境检测传感器上实现其商业运用。

2.微电子电动马达和电动车研制的新成果

⑴研制成世界上首个单分子电动马达。

2011年9月4日,美国塔夫斯大学文理学院,化学副教授查尔斯·塞克斯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用单个丁基甲基硫醚分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电动分子马达,其旋转方向和速率都能实时监控,有望为医疗、工程等领域的微型器械提供动力。

该电动分子马达仅1纳米宽,打破了现有最小马达200纳米的世界纪录,研究人员正为它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马达的主要部件是丁基甲基硫醚分子,它的硫基能吸附在铜板表面,剩下5个烃基就像硫基的两条不对称手臂,一边有4个而另一边有1个,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上面的金属针给它提供一个电荷,两条碳链就能围绕硫铜连接点自由旋转。显微镜的金属针作为一个电极,负责向分子输送电流,引导分子旋转方向。

塞克斯介绍道,要把单个分子作为一个分子机器的组成部分,必须给单个分子接上外加电源,让它按照规定的方向运动。目前尽管已有一些理论方案,但真正的电动分子马达一直未能制造出来。他接着说:“我们造出第一个由光和化学反应来供电的分子马达,让它有目的而不是随机地做些事情。”

研究小组还能通过温度控制,直接影响分子的旋转速度,分子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率可以实时监控。他们发现,零下268℃是马达运动的最理想温度。在高温下马达旋转太快,难以测量和控制它的转速。

研究人员还指出,尽管电动分子马达有很多实际应用,但还要解决温度方面的难题才能更好地控制它的转动。塞克斯说:“如果能更好地控制温度,让马达在合适温度下运转,它就能在传感器、微管设备等医疗器械中发挥实际作用。在微观领域,液体对管壁的摩擦力会变得很明显,如果管壁装上马达,就能促进液体顺畅流通。如果把分子运动和电信号连接在一起,还能在纳米电路中产生微小的传动作用,这种传动可用于手机等产品的微型延迟线中。”

⑵制造出由单个分子制成的分子“电动车”。

2011年11月10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荷兰屯特大学化学家蒂博尔·库贝纳奇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制成了全球最小的、由单个分子制成的分子“电动车”,该“电动车”也有4个“轮子”,当施加微弱电流时,会向前行驶。科学家们表示,这种分子“电动车”有望应用于许多微观领域,比如把微量药物送到人体特定位置等。

未来在纳米尺度工作的人工运输装置和机器人,都可能需要能在一个表面上定向平移的分子。然而,在设计这种分子时,科学家们通常利用光能、化学能或电能来调控该分子与表面的互动,研究工作面临很大障碍。

研究小组通过将4个旋转的运动单元(相当于汽车的4个轮子),附着到一个中心轴上,制造出一个可定向移动的分子。如果用特别细小的探针触碰一下该分子,为之提供微弱电流,4个“轮子”就会开始旋转,驱动整个分子前行。他们在铜板表面对分子“电动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施加10次电流,该分子“电动车”就可以行进6纳米。

库贝纳奇解释说,这辆“电动车”的工作原理,与很多生物体组织中天然存在的现象类似。在机体组织中,有些蛋白质受电流刺激后会变形,从而产生运动,肌肉收缩就是基于该原理。在该研究中,施加电流后,转子吸收电子,会诱导转子的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该分子在铜表面移动。通过改变各运动单元的旋转运动方向,这个自我推进的分子“四轮”结构,便能沿随机的轨迹运动或优先沿线性轨迹运动。库贝纳奇指出,这种设计,为探索更复杂的分子机械系统提供了起点,未来科学家们或许能对它们的运动方向完全进行控制。

不过,由于这项研究,是在-226℃的低温和高度真空环境中完成的,这样的分子“电动车”应用于实际还很遥远,当务之急是让其能在正常环境下工作。

四、微机电系统的其他新成果

1.原子级微机电系统研发的新进展

⑴发明制造静电振荡波的电子冲浪机。

2007年7月,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网站报道,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和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让电子能够学会“冲浪”的机器,它可以使电子像冲浪者一样处于静电振荡波的能量波峰上。科学家说,希望这能为研制新型计算系统,并提高数字通信的安全提供新思路。

据介绍,这种电子冲浪机如同工厂里的传输带一样,能一个一个、稳定可靠地每秒传输10亿多个电子,而且这些电子都具有相同的运动方向。这是科学家首次以如此高效且可控方式传输电子。

研究人员说,电子冲浪机的重要工作,是制造静电振荡波,静电振荡波的作用就如同海浪。电子冲浪机的工作方式是,单个电子被置于静电振荡波波峰,然后使静电振荡波向一个特定方向运动,这样电子冲浪机输出的电子,就都具有相同的运动方向。

研究人员说,目前所有计算机工作都依赖于微处理器,但微处理器中的电子运动是无序的,这导致机器发热并影响工作效率。精确控制电子在微处理器中的运动方向,无疑将大幅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在数字通信上,精确控制电子运动还能使预防失密更加容易。

⑵研制出可自我校准的原子力微机电系统。

2010年8月10日,《大众科学》杂志网站报道说,微机电系统在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它们也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陷,那就是计量结果不够精确,彼此之间存在偏差。据悉,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已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让微机电系统进行自我校准。这一研究成果,有望打开研发各类超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设备的大门,可在医学、工程以及国防领域发挥作用。

微机电系统的尺寸不到十亿分之一米,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上制造这种设备,难免会存在误差,要保证生产出的微机电系统完全一致是不太可能的。既然没有可靠的方法来制造两个一模一样的微机电系统,就必须采用一些校准手段来尽量避免或者减小它们在计量时,彼此之间的误差。然而,要想在这种微观尺度上进行距离或者力的测量,同样非常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一套标准,来校准两个微机电系统的功能,以使它们的性能和计量方式完全一样。

现在,普渡大学开发的这项被称为微电计量的新技术,可帮助工程师确定施加于微机电系统器件上的力的大小。微电计量技术,通过测量微机电系统的电子特性,来定义其机械特性,因为在这样的微观尺度上,电子特性比物理力更易测量。一旦获得微机电系统器件的电容数据,研究人员就能精确计算出其形状、硬度和受力大小。

更准确地说,可自我校准的微机电系统,意味着性能更优、更便宜的原子力显微镜,能够开展更有效的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研究的高功率实验室工具,可嗅探出化学威胁的超灵敏传感器,甚至可用于追踪或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超灵敏“芯片鼻”。

2.分子级微机电系统研发的新成果

⑴实现可控制的单个分子机械运动。

2005年5月16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发布公报称,他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高真空低温隧道显微镜,实现单个分子的机械运动。专家评价说,这一成果,是“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为今后纳米领域内的分子机械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分子机械运动在纳米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与通常情况下的原子搬运(或称原子操作)不同,这种运动方式是分子的可逆、重复运动。

从物理学和化学理论来看,没有任何基本原理,判断在分子尺度上的机械运动是不可实现的,但过去科研人员还从未在实验中真正实现过。而此次,法国科学家的实验证实这一点,首次实现可控制的单分子级机械运动。

这项开创性研究,利用高真空低温隧道显微镜,在扫描探针的电压作用之下,使得单个联苯分子受到“拨动”,分子状态发生改变,在两个不同效应(A态和B态)之间来回简单重复运动,就像“摆”一样做重复性机械动作。

这个实验所需条件十分“苛刻”,比如所用分子必须是一定大小的分子,另外由于原子和分子一般情况下,都处于无规则的随机热运动(即布朗运动)状态,实验中还必须将分子热运动因素剔除,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使分子“冻住”,这时分子运动所需的能量会变得极小。

分子机械运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比如可用来控制活细胞的运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而在物理领域,可用于研制极小型探头、分子阀门、分子电路等,研发一系列新的“分子机器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纳米机器人”。另外,对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由于分子机械运动在分子尺度上实现了从电信号到机械信号的转换,这将有助于探讨分子尺度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新型的“机械实验室”,研究电能和机械能在分子尺度上的转换。从这个角度看,这项工作的价值是深远的。

“纳米机器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教授首先提出的,人们对这种超微型机器人,既充满幻想,又心存“恐惧”,担心这样的高级机器会反过来危及人类。比如,现在的“纳米毒理”研究针对的就是纳米产品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生物安全等问题。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任何高新技术的发明都存在使用者本身如何利用的问题,在开展纳米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必须规避不利因素,避免给地球造成不可挽回、不可逆转的影响。

⑵研制出分子打印机。

200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光学研究所主任卡伦·格兰特领导一个研究小组,研制出第一台分子打印机“纳米推动者”,这能让他们以纳米空间分辨力,在物质表面放置生物材料的微观小点。

格兰特说:“这是研究人员和工业伙伴合作的最好例证。公司能得到好处,因为我们为他们提供应用的想法,而我们则从这些最先进的设备中获得利益。这能为学生们的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这种打印机通过将蛋白质、DNA、抗体等生物分子,溶液输送到尖端来,在多种物质表面放置小点。这些尖端的工作非常细致和精确。光学研究所副主任辛西娅看到了这种设备的潜力。她的部分工作是组织工程,这需要固定的生物分子进行研究。辛西娅还在建造微型通道来控制液体。这种打印机使她的工作更快捷。

辛西娅说:“过去如果我需要一组分子,我必须在硅片上描绘出设计,将它暴露在光下,然后进行蚀刻。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但是,分子打印机使这一切变的非常容易。”

⑶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分子机器。

2007年1月,法国图卢兹材料设计和结构研究中心,与德国柏林大学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是指由分子尺寸的物质构成、能行使某种加工功能的机器,分子机器的构件主要是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因为它们的尺寸多为纳米级,所以又称生物纳米机器。分子机器是近年来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其用途广泛,比如它们可以在人体细胞内清除病灶、充当药物运输的人造载体,以及形成分子阀门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国图卢兹材料设计和结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已着手研制分子机器,并研制出了能够运动的分子车轮;1998年,他们又成功合成了平面分子车轮;2005年,他们首次研制出分子发动机。

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研制的“分子轮”是第一台真正的分子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的“车轮”,车轮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被固定在长0.6纳米的轴上。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为了使车轮很好地转动,研究人员借助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驱动车轮旋转。

研究人员确信,“分子轮”将在复杂的纳米机器,比如分子卡车和分子纳米机器人等方面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