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农业区域发展开始,逐步扩大到工业区域发展,中心地发展,增长极发展,直至现代的区域产业、市场和城市化综合发展。研究的任务,也由探索农业生产力布局,逐步走向探索整个区域经济的产业、市场、城市、乡村等高效率发展和运行模式。[1]
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
早期的区域发展理论,是从分析农业生产力布局开始的。19世纪,德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庄园经营向自由经营转变,如何合理安排耕作业和畜牧业,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成了当时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为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
1826年,德国学者杜能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这是一部区位论的经典名著。马克思指出,杜能借助观察、微分学、实用会计[2]等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对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杜能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阐明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市场的距离。
(一)杜能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假设条件
杜能为了阐明,农产品产地到农产品市场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一个与外界没有贸易往来的“孤立国”。同时,为了方便研究,他对“孤立国”的模式提出一些限定条件,并做出以下假定:
1.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全境的土地都是沃野平原,土壤肥力完全相等,均适于耕种。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中央。除了这个大城市外,没有别的城镇,其他地方全是农村。[3]
这里假定,地质地貌和土地肥沃程度相同,实际上是排除了土地质量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使区位分析变得更加简明。影响土地质量的要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构成及含量、地质地貌条件等地表要素,直接影响土地质量的光照、温度、降雨量等自然气候要素,保持适宜光照、温度和用水量等农业保障要素,供水和排水渠道、机耕通道状况等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符合无污染、高品质要求的生态要素等。倘若把这些要素全部加以考虑,并逐项进行判定,可能会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从而偏离区位分析的主题,应该说,为了便于理论分析,舍弃土地质量因素是合理的。
同时假定,全国只有一个位于中央地带的城市,周边是以城市为圆心的农村地带,目的是为确定单一的市场建立基础。因为全国只有一个市场,农产品必须运送到城里市场出售,同时必须从城里市场买回农具、食盐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2.离城市最远的平原四周,是尚未开垦的荒野,从而切断了它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
这个假定条件,主要是为了排除国际贸易对国内商品交易产生的影响。国际贸易包括把其他国家商品或服务引进到本国市场销售的进口贸易,把本国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其他国家市场销售的出口贸易,还包括允许一国商品经过本国境内运送到第三国市场销售的过境贸易。进口贸易可能会减少城市对本国农产品的需求,出口贸易可能会减少本国农产品对城市的供给,过境贸易可能会打乱城市与农村之间原有的贸易秩序,这些都会增加农业区位分析的困难。如果对国际贸易不加考虑,则有利于研究结果直奔主题,所以有必要通过假定条件把它排除在外。
3.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和盐场,都位于城市附近。城市必须供应全国民众需要的工业制成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靠四周农村提供。农村除了向城市运送农产品以外,不向其他任何市场运送任何产品。
这个假定条件表明,城里人主要依靠附近的矿山和盐场,制造满足全国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同时提供行政管理和市场贸易等服务,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产品,除部分供给城市居民自身使用外,主要生产适合农业生产者需要的物品,以便用来交换各种农产品。
同时,这个假定条件还进一步强调市场具有单一性,它只存在于城市,农产品作为商品只能运送到城市市场出售。因为农村地区没有市场,农产品当然不会也不可能销售到其他任何市场。同时,强调农村生产的商品只有作为食品的农产品,没有工业品。因此,农村与城市生产的商品,只有不同产品的相互交换关系,没有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关系。
4.孤立国地处中纬度的温带地区,农村具有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优良天然环境。农村居住着希望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者,他们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其耕作品种。
按照地球气候特点划分,温带地区处于热带和极圈之间的气候带。北半球温带地区的范围,是从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到北纬66°34′的北极圈之间。南半球温带地区的范围,是从南纬23°26′的南回归线到南纬66°34′的南极圈之间。温带地区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一半,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明显。但各地降水量存在显著差别,据此又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几种类型。由于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生物繁衍创造出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品种。杜能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温带地区,便于说明农村能够生产多种多样适于城里需要的农产品,同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不同的农产品结构,用以获得最大利润。
5.孤立国没有可以通航的自然水流和人工运河,无法通过河流运送货物,马车是运输产品的唯一手段。
杜能著书的19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早已建成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流经德国的多瑙河和莱茵河,是著名的国际河流和国际航运水道,德国境内还有莱茵—美因—多瑙运河等多条人工开凿的河流。这里假定孤立国没有河流,是有意把水上运输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使影响农产品交易的运费集中在陆上运输上。当时,陆上运输工具已有人力车、马车、牛车、雪橇等多种形式,把陆上运输工具确定为马车一种,目的是减少不同运费折算的麻烦,使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计算变得更加简单。
6.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价要小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这个假定条件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总成本,由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两部分组成。同种农产品,当生产费用一定时,它在城里市场出卖的总成本,将随着运费的高低而升降。距离城市越远的农村区域,农产品运费越大,总成本将随着运费增加而越高;反之亦然。同时,由于市场存在竞争关系,同类农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按照相同价格出售。所以,同类农产品的获利能力,会随着运输距离变远而减弱。当然,运输费用不能过高。如果它大于农产品的出卖价格,农民不仅难以获利,而且无法收回生产费用,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了。
杜能认为,市场上的产品销售价格,决定经营的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而运输费用决定产品的总成本。一个经营者所期望得到的利润,等于销售的商品价格减去生产费用,再减去运输费用。
(二)杜能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同心圆模式
杜能依据上述假定,提出孤立国全境的生产布局以城市为中心。运费大的产品,如笨重而体积大的物品,以及易于腐烂的鲜货,安排在城市近郊生产。离城市越远,产品运费越大。这样,在生产布局上形成许多有规则的界限明显的同心圈境。每个圈境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并有自己相应的耕作制度。孤立国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六个不同的圈境,如图8-1:
图8-1 杜能设计的六个不同圈境,也称作杜能环
第一圈境为自由农作区。
这一圈境距离市场最近,其土地主要用于生产城市需求量大、易腐烂变质和单位产出率高的蔬菜、牛奶等农产品,谷物作为商品生产处于次要位置。由于这里唯一的运输工具是马车,又没有保鲜贮藏技术,所以该区只按城市的需要向外延伸,但不会延伸很远。
这里地租很高,不允许存在休耕地,更不允许存在荒地。在这个区域内,要求尽量多投入劳力和资本,以最小的土地面积获取最大农产品产量。杜能认为,该圈境只能采用自由农作制。他说,这里作物的种植将轮流交替进行,以求种植每种作物的土地上获利相等;但是人们决不会单纯为了轮作而种植从本地看比价不利的作物。这种情况也就是所谓自由农作,自由农作就是作物的更换种植不按预定的计划进行。[4]
杜能还把购买肥料作为限定第一圈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书中写道,该区域农村向城市购买肥料,离城最近的地方最便捷,费用也最低。距离越远,则费用越高。随着肥料运费的递增,直到离城较远的某一点,向城里买肥料已无利可图,农民觉得自己生产肥料比购买更有利。那个区域就是第一圈境的尽头,同时又是第二圈境的起点。
第二圈境为林业区。
这一圈境除了为城市提供必需的建筑木材外,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取暖用的劈柴和木炭。由于产品重量和体积都较大,应尽量安排在城市近处种植,以便减少运费。但是,栽培木材的土地是需要支付地租的,而城市近处区域的地租往往较高。所以,木材在城里市场的销售价格,不仅足够补偿生产和运费,能够偿付地租,而且还应该有正常利润。否则,该区域就会退出木材生产,改种其他市场效益更高的农作物。
这一圈境的外围边界限制,取决于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变化。在劈柴和木材的价格已定时,如果它们的产地距城市太远,以致运费超过其卖价,即使生产费用和地租等于零,也不可能将这些东西运往城市出售。只有在劈柴和木材的销售价格,足够补偿生产成本、运费和地租支出时,这些产品才可能运往城市出售。
第三圈境为谷物与饲料作物轮作区。
这一圈境采用轮载作物制,主要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谷物产品。杜能认为,轮载作物制生产有如下特点:全部耕地上都种植农作物,没有纯粹休闲的地块;所产的肥料都用于饲料作物,选择肥力最高的耕地种植饲料;谷物及饲料作物轮流种植。
这一圈境以各种麦类谷物,与马铃薯、豌豆等饲料作物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分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用来种植谷物。
采用上述六区作物轮作制度,要求能够把上一年收成所产的肥料,全部在春天施于马铃薯和豌豆地上。
第四圈境为谷草休耕轮作区。
这一圈境属于农牧业混合地带,牲畜以圈养为主。农业生产采取轮作休闲制,其主要特点是:所有耕地面积轮流种植谷物和用作牧场;农作物每次循环栽培中,都有一区不种任何东西,作为纯粹的休闲地块;所产的全部肥料用于休闲地块;谷物及豆荚作物成熟以后,耕地接种苜蓿或豌豆青饲料,不作休闲;肥力最差的谷物区则放弃耕种,转变为牧场。
杜能提出,农户的全部耕地,都分成七区轮作,与第三圈境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其中:第一区种黑麦,第二区种大麦,第三区种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设置一区作为休闲地,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土地肥力。杜能以经营田庄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测算,提出以下看法:肥力均等的田地,由于使用土地的方法不同,以及气候的作用,在豌豆割青之后种植黑麦,其收益只有休闲地种植黑麦收益的5/6,也就是前者收益只有后者的83%。[5]所以,距离城市较远的区域,采用轮作休闲制,是提高农产品栽培收益的有效措施。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的三年轮作区。
这一圈境是距离城市最远、最粗放的谷物生产区。它向城里市场,主要提供各种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商品。据测算,该圈境内的全部耕地中,只有24%的面积用来种植谷物。这里,农业生产采取三圃式的轮作制,其主要特点如下:地块的一部分是永久牧场,用于养殖牛马羊等牲畜;耕地的三分之一,每年轮流纯粹休闲,不种任何农作物;所产的全部肥料都用于纯粹休闲地块。
杜能认为,这一圈境的农户,将根据家庭居住地点的远近,把全部土地分成两部分,离家近的土地开辟为耕地,离家远的则作为永久牧场。
耕地采取三圃式的三年轮流耕作制,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种黑麦,第二区种大麦,第三区休闲。每区耕地三年轮流休闲一次,要求在休闲土地上,趁着其空置之机,上足肥料,用来增强耕地肥力。
牧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进行翻耕,还应注意防止过度放牧。牧场翻耕大约每9年一次,采用的方法是不施肥料种植谷物数次,然后又改作牧场。牧场翻耕时种植的谷物,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牧场土地增添肥料,同时避免牧场使用年头过多而造成牧草退化。所以,它不要求有多少成熟的谷物籽实收成,能够收获适量麦秸等谷物茎叶干草就可以。
第六圈境为放牧区。
这一圈境也称作家畜饲养区,生产以游牧形式为主。该区域离城里市场最远,农产品运费最高,只有那些比谷物价值大而运费小的产品,才能实现有利可图。所以,这里的谷物等种植业产品,是用来满足农户自己需要的,不再存在以出售为目的的栽培活动。
实际上,这里许多畜产品,如鲜奶、鲜肉、鸡蛋等,也是被生产者用作自己消费的,只有少量畜产加工品送往城市出售,其中代表性的商品是黄油。杜能认为,按照同样的重量计算,运送黄油的费用,并不比谷物便宜,甚至还要高一些。例如,它只能小批量发货,运输期间无法选择在农闲运费低廉之机,需要委托别人代理出售,还得花钱购买装载的专用木桶,而木桶的重量又会增加运费。但是,同样重量的黄油,其价值要比谷物高出许多倍,这使得黄油的运费与黄油的价值相比是很小的。[6]所以,生产黄油是可以赚钱的。
第六圈境以外的边缘地区,还有一些猎人散居在树林中,靠狩猎为生。他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习俗都非常原始。他们同城市的唯一交往,就是用兽皮交换少量的生活必需品。这里是城市向平原四周产生最后影响的区域,其空间再向外面延伸,便是荒无人烟的原野。
(三)杜能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1.杜能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与启示。
⑴主要贡献。
杜能的农业区域发展理论,根据级差地租、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差异,建立起农业生产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对区位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对后来的区位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⑵重要启示。
杜能从假设条件出发,得出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和措施。他以城市为中心,通过距离由近至远,形成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依次递减的圈境。每个圈境内,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并相应形成自己独有的耕作制度。这样,可以发挥土地资源的级差优势,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杜能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级差地租因素。应该以城市或工业中心为基础,依次安排经营集约化水平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城市近郊或工业中心附近耕地,由于级差地租最高,应采用最高等级的集约经营模式,不得出现休耕现象,特别是严格禁止抛荒行为。至于偏远地区,由于级差地租较低,可以采取经营集约化程度较低的耕作方式,甚至实行轮作休闲制,以便涵养耕地土壤肥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特色产品产量。
杜能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运输费用因素。蔬菜、水果、牛奶、鸡蛋,以及其他鲜活畜禽产品,由于不宜长途运输,单位产品价值中运费比例偏高,应采用接近消费地点的原则,最好做到现产现卖。但同时也告诉我们,随着现代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以及水运、空运事业的发展,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缩短,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产品,当天就可送到市场销售,而且,由于运输工具越来越先进,单位产品价值中运费含量已经大大降低。在此条件下,新鲜蔬菜和鲜活畜禽之类产品,生产区域可以拓展到更远的地方。从产地来说,只要包括运费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小于其市场销售价格,就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杜能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农产品差异性因素。产品差异性,是培育优质特色产品的基础。一定区域内,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形成,可能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生态等自然条件有关,可能与土壤类型、特性、养分状况和分布规律有关,可能与微量元素的有效组合及其在产品上的体现有关,更可能与数百年世代相传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有关。我国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土壤类型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优质特色农产品培育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它们犹如群星般璀璨耀眼。例如,东北地区有人参、鹿茸、貂皮、大马哈鱼、乌拉草;西北地区有枸杞、葡萄、哈密瓜、香梨、棉花,以及肉类和毛皮;西南地区有烤烟、药用植物、花卉、高原蔬菜、猕猴桃、普洱茶等。今后,为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要顺天时,尽地利,要组织多学科协作攻关,加强综合性技术措施,力争全面提高现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单产和商品率,还要抓紧制定特色农产品系列标准,创立特色农产品区位品牌,完善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从而尽可能多地发展效益最佳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2.杜能农业区域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
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卷中,采用抽象法,提出一系列假设条件,排除了许多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旨在易于阐明农业生产布局的一些原则和规定。从学术研究角度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舍弃的因素过多,使得理论模式与现实经济相距甚远。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肯定会较大幅度地偏离实际状况。
事实上,杜能自己也已经意识和观察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第二卷中,又用观察法取代抽象法,放弃孤立国只有一个大城市而没有别的市镇的假设。他说:“第一卷所设孤立国只有一个大城市的前提条件,这仅仅是为了便于研究问题,这个前提条件很不合理,现在必须予以废除。”[7]在这里,他认为,孤立国除了一个大城市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规模较小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大小及相互之间的距离必须最有利于国计民生。与此相适应,他放弃了工业品都集中在唯一大城市生产的观点,提出工场和工厂应该依据最低成本原则,就近分布在各类不同城市中。由此可见,杜能没有以统一的逻辑思维贯穿全书,导致不少观点前后矛盾,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
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
19世纪后半叶,龙哈德以钢铁工业为样本,发表了两部著作,提出了区位三角形理论。1909年,韦伯出版了专著《工业区位论》,系统阐述了工业区域发展理论,首次分析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合理布局等问题。
(一)韦伯工业区域发展理论的前提
韦伯在分析工业区域的运行与发展时,作了如下假设:
1.要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单一的单位、一个孤立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地区。只讨论影响工业区的经济因素,而假定区域内各地的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条件、种族及技术熟练程度等都是相同的,不在讨论之列。
2.一些自然资源一般遍布各地,而其他一些自然资源,即包含能源在内的原料的分布只能在一些地点存在。
3.劳动力并不是无所不在,其分布已预先确定。工资是固定的,但每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不一定相同。获得固定工资的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的。
4.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假设每一个工厂都把产品出售给一个特定市场。生产分布状况影响消费者的分布状况;
5.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费用的增加与运行里程及载运重量成正比。
(二)韦伯工业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龙哈德在《国民经济学说的数学论证》(1885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区位三角形原理”:假设一个原料产地、一个能源基地和一个市场,把三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区位三角形。工厂、企业的所在地均位于该三角形内。
韦伯吸收了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原理”,并提出独创的等费线概念:假设劳动力费用最小的地点,与运输费用最小的地点不一致,而且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在某个地方要比它在最适宜运输的地方为小,这时,企业将可能由运费最小的地点转移到劳动力费用最小的地点。他把运输费用相等的点联成线,形成环绕原料、能源产地和市场的等值圈,这条线就叫等费线。假定A点是等费线内运费最小的点,而等费线外的B点,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比A点低3个单位,如果到B点需追加的运输费用只有2个单位,甚至只有1个单位,那么从A点搬到B点就能提高经济效益,说明B点是一个总费用较低的位置。一个企业到底由劳动力成本还是由运输成本决定配置地点,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其中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劳动力系数的影响。所谓劳动力系数,指劳动力成本指数与所需运输的总重量的比值。而劳动力成本指数即为每个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工资成本;运输总重量包括工业生产需要运输的原料和成品的总重量。
韦伯最早提出要加强对经济聚集作用的研究。他在《工业区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认为聚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他说,为了聚集的经济目的而集中起来的工业企业,叫作纯聚集,它与位于一个港口、交通枢纽和大城市所造成的自然聚集现象不同。纯聚集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企业的规模效益、协作效益和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一个企业获取聚集经济收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的聚集程度,从而降低成本;一是选择与自己有密切关联的企业一起配置,可以共同使用专用设备,共同利用劳动力市场,共同使用公共设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他还说,像劳动力费用可以克服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引力一样,由聚集形成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区位优势偏离运输和劳动力指向。如果一个企业由聚集节省的费用,大于因其搬离运费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而追加的费用,它就将按聚集指向进行新的配置。
(三)韦伯区域发展理论的不足
韦伯的工业区域发展理论,建立在静态区位的研究基础上。它难以有效揭示,由于原料和燃料的产地及产量变化而形成的区位特点。也无法准确分析,市场的分布及容量变化对区位的影响。它以完全竞争为前提,没有涉及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区域发展趋势。
三、中心地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以来,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以城市为核心,以市场为对象,展开全方位的探索,论点多种多样。先后出现了美国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1924年),瑞典俄林的一般区位理论(1933年)等。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克利斯泰勒等人创立的中心地理论。克利斯泰勒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通过分析市场区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的高效市场网区域发展理论,首次以城市为中心,对市场腹地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一)中心地理论的前提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在一片匀质平原内配置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并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网络体系,从而有效地组织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流通。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假定条件是:
1.假设有一个广阔无边的大平原,任何区域的地形特点均大体相同,任何方向的运输条件都一样,运输工具只有一种,运费随距离远近而增减;
2.区域内人口呈均匀状态分布;
3.区域内各城镇对各自的腹地提供货物和服务,并实行行政管理;
4.消费者到离自己居住地最近的城镇购物;
5.城镇按照市场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为腹地供给货物和服务,并发挥行政管理职能;
6.所有消费者的收入相等,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一致。
(二)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心地理论认为,各级城市都在相应的市场区内起着商品集散和加工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统称为中心地。中心地的各种经济活动以盈利为准则,为维持经营活动必须获得的最低收入,被称作它们的“门槛”(threshold)。由于最低收入很难测定,通常以保持一定数量的顾客来代替。保持最低收入所需的顾客数量称作“门槛人口”。由于“门槛人口”的限制,每个中心地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商品及其经营活动。任何服务活动都与需求状况相关。随着中心地市场需求的扩大,就会产生一个为了购买商品和获得服务的圆形市场区域,即市场范围。某种服务活动的市场范围是市场区域的边际界限,一旦超越这一界限,人们便将转向另一个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还阐述了“高效市场网”概念,认为市场区的空间竞争导致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最终将形成三角形聚落分布,呈六边形市场区的高效市场网。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商品或服务经营单位可以形成一个圆形的市场区。随着空间竞争发展起来的个人业务,使一定区域内密布着圆形市场区。各个圆形市场区的扩大,某些部分会出现重叠。在市场重叠地区,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利用更多的中心。如果市场重叠地区的消费者,均以最低运输成本选择购物地点,就必须选择最近的的中心,这将导致圆形市场区的分化,并围绕中心地系统发展起六角形的市场区域。
由于各个中心地门槛人口规模不同,按经营活动的等级规模排列为若干等级,较大中心地内包含几个次级中心地,次级中心地内又包含几个下一级的中心地,形成多层级叠加的六边形中心地系统。
(三)中心地理论的欠缺
首先,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中心地。世界上几乎找不到均匀的平原,更找不到均匀分布的自然资源和均匀分布的人口。这样,消费者以放射型的活动方式,并情愿到最近的中心采购商品的推论便不能成立,从而不可能出现独特的六边形市场区。其次,中心地理论主要采用静态和描述性的研究,难以说明空间结构的进化过程,无法准确反映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中心地系统。再次,一个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与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不仅仅取决于本身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还要接受大中心的控制所带来的影响,这会使中心地体系变形,不可能都呈规则的六边形状态。
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
20世纪30年代,克拉克和费希尔在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区域人均总产出的增加将导致区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或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或产值的比重相应上升,进而提出了三次产业部门的理论。
不久,诺斯、梯鲍尔和豪特等人把国民经济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认为基础部门的扩张会造成城市或区域的增长,将促使未来的区域生产总值是原来的数倍,形成一种乘数效果。由此形成了区域发展的乘数理论。
1936年里昂惕夫提出著名的投入产出法,认为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在投入和产出方面有着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根据地区之间的贸易量、人均收入和就业状况,改变现存的工业结构可以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工业布局更合理。后来,这一观点逐步演化为产业关联理论。
五、区域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在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希克斯的平衡增长论,哈罗德—多马的稳定增长论,熊彼得的创新增长论等。其中佩鲁对增长极的阐述,大大丰富了区域发展理论。
(一)区域增长极内涵
韦伯工业区域发展理论中提出的聚集概念,逐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被看作区域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把经济空间定义为一个包含着多种作用力的场,从而说明经济的增长极是各种经济力量的向量核心。作为各种力的作用场,经济空间由许多中心点组成,有些中心点具有向心力,有些则具有离心力。在区域内某个中心点上配置不断扩大的产业综合体,将会形成一个新增长极,吸引其他经济活动也朝这一极核靠拢。
(二)区域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佩鲁的区域增长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主导产业:一般指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先进产业或新兴产业,它既是在全国生产地域分工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重点产业,又是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产业。主导产业一般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产品需求弹性较大,与其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多,生产单位内部和相互之间联系性强。
2.龙头企业,指在一定区域产业部门中占统治地位,起领头作用的推进型企业。它可以是一个工厂,也可以是由若干核心企业共同组成的联合体。龙头企业往往是形成区域增长极的核心部分,是推进主导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区域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会引起相关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造成企业集聚,并促使主导产业迅速增长,吸引其他经济活动向区域增长极靠拢,产生降低交易成本的集聚经济优势。实践表明,一些落后地区从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入手,促使经济快速增长,可以成功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3.极化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龙头企业迅速增长,造成聚集优势,促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从而引起其他经济活动向增长极核靠拢,这一过程称作极化现象。极化现象将带来企业聚集、区位聚集和城市化聚集等聚集经济。
极化现象的直接结果称作极化效应,或回流效应、倒流效应,它是增长极的基本功能之一。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外围向极点聚集,也就是在增长极的吸引下,腹地区域的财富包括资金、技术、人力和资源,不断流向增长极的核心区域,从而使增长极所在地享有并保持聚集经济的优势。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一定区域的经济活动集中于少数地点上,这些地点只要聚集经济优势尚在,即使早期的吸引力消失了,它们仍然可以保持繁荣的局面。当然,极化效应不是无限的,如果工资、地租和公共服务费用,以及过度拥挤导致的开支等成本超过聚集经济带来的利益,就会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发展,严重时将导致增长极和繁荣现象消失。
增长极的另一个基本功能是扩散效应。它表现为增长极不断向周围地区产生辐射作用,释放自身能量,把生产要素由增长极所在地转移到外围地区。扩散效应的大小和强弱,取决于增长极的能量积累状况,也就是取决于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规模和素质,取决于经济体制、区域政策和增长极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是增长极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功能。一般来说,增长极发展初期,以吸引外部投入为主,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等到增长极发展壮大,转向对外释放能量时,扩散效应就会相应得到加强,并逐步占居主导地位。
(三)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和政策制订者还进一步提高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其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如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把抽象的经济空间变作具体的地理位置,认为增长极是若干推进型企业在一定地点上的聚集,由于各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推进型企业能带动区域内其他企业生产和销售一起扩大,促使区域经济成倍增长。布代维尔将此称作“里昂惕夫乘数效应”。他提出的政策主张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大型推进型企业,通过形成新的增长极来带动整个区域加快发展。
弗里德曼将增长极与城市中心论结合在一起,认为城市的发展先由孤立的区域性中心开始,逐步发展为中心城市,成为一定区域的极核,接着通过极核向周围地区扩散形成第二级城市,最终中心城市与第二级城市相辅相成联结为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据此,他提出应该围绕城市制定区域发展目标,使城市发展为所在区域的增长极。
赫希曼按照自己特有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极化效应概念。他将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或腹地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为涓流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仍叫做极化效应。他认为,从长远看,地理空间上的涓流效应会大于极化效应,可以起到缩小区域差异的作用,所以,他主张把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加以大力发展。
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
增长极及其相关理论,主要从非均衡角度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新古典的均衡发展理论发生了很大冲突,导致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激烈争论。此间,一些经济学家从多角度进行探索,把空间研究与时间研究结合起来,逐步提出调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两大理论的新观点。这一新理论就是区域发展阶段论。1949年,胡佛和费希尔发表了《区域经济成长研究》一文,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1951年,罗斯托发表了《经济成长过程》一书,奠定了区域经济阶段性发展的理论基础。1965年,威廉姆森依据罗斯托的增长阶段论,利用20多个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经过计算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非均衡发展状态,大体呈现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理论,除了上述代表性观点外,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梯度开发理论、跳跃式发展理论、区域模拟与仿真理论等。
七、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进入持续的衰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开始对区域范围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经济规划和政策、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口、教育、技术水平、消费水平、资本形成的条件、失业、通货膨胀和货币金融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进行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分析研究,大大完善了区域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同时也促使区域发展理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服务。到了80~9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逐步转向以研究国民经济为基础,以研究空间发展为特征,以研究区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形式为目标,渐渐形成了许多新流派,其中主要有:
(一)成本学派
主要研究成本与市场的相互关系。认为最大利润原则是确定区位优势的基本条件。但最大利润原则的实现,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运输成本、工资、地区居民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一学派把生产、价格和贸易理论融为一体,并提出了区域发展竞争配置资源的模式。
(二)计量学派
主要研究定量分析的可能性和准确性。认为现当代区位研究涉及的范围大,内容广泛,每个问题的数据都可以多达成千上万,人工处理往往已显无能为力。因此,主张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广泛应用计算机、遥感数据分析和机助制图等计量化手段。
(三)历史学派
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带着十分明显的时空结构特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空间经济状态。区域发展的合理模式,应根据各阶段空间经济分布和结构的变化来确定。
(四)行为学派
主要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发展目标。认为随着企业管理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运输成本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逐步退居次要地位,人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区域发展分析的重要因素,区域发展过程的资源配置,必须考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五)社会学派
主要研究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干预。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国际贸易准则、军事动向、人口迁移、市场环境和居民储蓄能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业企业的配置。所以,分析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不能光看成本与利润,还要考虑诸多的社会经济因素。
[1]本文作者张明龙,主要内容以《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纵向考察》为题,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5.
[3]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
[4]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
[5]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6.
[6]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3.
[7]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44~345.